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语文学习方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参考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少年中国说及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参考推荐 1

第四单元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这也代表了闻一多的决心。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由古代文化典籍中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才能有所建树。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中写了八次抉择,这些抉择看起来互不相干,但读者看来却彼此相连,浑然一体。这是因为每一个选择作者总是让我们看到:所做选择的原因、选择后的实际行动和“选择”对于作者的影响,这些都有内在的联系,作者选取合适的角度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二、单元字词汇总

(一)字词解释

13.最后一次讲演

卑bēi劣liè:卑鄙恶劣。

无耻:不知耻辱;没有羞耻之心。

诬wū蔑miè:诋毁和破坏名誉。

捶击:用重物猛力敲打。

毁灭:彻底破坏,消灭。

卑鄙bǐ:低级、恶劣。

光明正大: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挑拨离间tiǎo bō lí jiàn:搬弄是非,使别人不团结。

蛮mán横hèng:强横而不讲道理。

赋fù予yǔ:交给重任,使命等。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诚意:真心实意。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治理好家政。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过问其事。

不知所措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有鉴于此: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警戒。鉴,指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他相比的同类的东西。

可乘chéng之机:表示可以利用的时机。

与众不同:表示和大家不一样。

无名小卒zú:古时指士兵。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或地位的人。

忧心忡chōng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在担心着什么。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一,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纯chún粹cuì:真正体现了事物的本质的。

阐chǎn述shù:阐明陈述。

萦yíng绕:萦回环绕。

绚丽:耀眼而华丽。

歧qí途tú:比喻错误的道路、不同的途径。

束shù缚fù:捆绑,指约束限制。

严峻:严厉,严格或苛刻。

沉chén甸diàn甸:物因重量过重而下坠的样子。

坟fén茔yíng:埋葬死人的地方。

崇尚:尊崇,提倡。

肤浅:学识浅薄;理解不深刻。

祈qí求qiú:指恳切地希望得到。通常表示人们内心迫切的希望某事的达成,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二)字词记忆

13.最后一次讲演

卑劣无耻bēi liè wú chǐ  恐怖kǒngbù  诬蔑wūmiè  屠杀túshā

悲愤bēi fèn  毁灭huǐmiè  卑鄙bēibǐ  蛮横mánhèng 赋予fùyǔ 挑拨离间tiǎo bō lí jiàn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朱熹xī  彷徨páng huáng  肇zhào  诺nuò  测量liáng  数量liàng

埋mái没  埋mán怨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抉择jué zé  核hé心  堕duò落  丰硕shuò  轮廓kuò  不懈xiè

凸版tū bǎn  疙瘩gē da  开辟pì  时髦máo  淘汰táo tài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崩溃bēng kuì  纯粹chún cuì  阐述chǎnshù  萦yíng绕  歧途qítú 束缚shù fù 沉甸甸chén diān diān  坟茔fén yíng  祈求qí qiú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参考推荐 2

第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锦幛zhàng 荇xìng藻zǎo 蘸zhàn

(qiáo cuì) 憔悴 (lóu yǐ) 蝼蚁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2)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3)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2.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永恒的中国!”一段诗。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是戴望舒,诗人(称谓)。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参考推荐 3

1.整体把握。

主要情节:①停机叹息,决定从军。②出征准备,奔赴沙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建功封赏,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

2.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

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

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

4.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原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根本原因: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5.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的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以反复手法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和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

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

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

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使用隐喻作结。__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

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17.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

穆桂英五十岁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参考推荐 4

1.不齿——不耻:

“不齿”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视。“不耻”意思是“不以……为耻”或 “不认为……是可耻的”,例如:不耻下问。

2.勾通——沟通:

“勾通”指暗中串通,相互勾结,贬义词。而“沟通”指两方能够通连,例如:沟通两国的文化。

3.定金——订金:

“定金”指为了保证成交,预先支付的一部分钱。而“订金”指购买之前约定的价格。

4.预定——预订:

“预定”指预先规定或约定。而“预订”指预先订购。

5.作客——做客:

“作客”指离开故乡,寄居在别处。而“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6.质疑——置疑:

“质疑”指提出疑问。而“置疑”指怀疑,一般用于否定的意义。

7.义气——意气:

“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兄弟朋友的感情。而“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的情绪。

8.本义——本意:

“本义”指词语的本来意义。而“本意”指原来的意思或意图。

9.功夫——工夫:

“功夫”指:①本领、造诣;②同“工夫”。而“工夫”指:①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指时候。另外,“功夫”除用于“本领、造诣”之意外,可与“工夫”通用。

10.牟取——谋取:

“牟取”指获取名利,贬义词。而“谋取”指的是设法取得,一般用于褒义。

11.巨变——剧变:

“巨变”指的是巨大的变化。而“剧变”指剧烈的变化。

12.法制——法治:

“法制”指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一种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方法。而法治指:①先秦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法治国;②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13.自诩——自许:

“自诩”指自夸,贬义词。而“自许”指以某种崇高的使命激励自己,褒义词。

14.勉励——勉力:

“勉励”指劝人努力。而“勉力”指努力去做。

15.处世——处事:

“处世”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而“处事”指处理事务。

16.形迹——行迹:

“形迹”指:①举动和神色;②痕迹、迹象;③指礼貌,如“不拘形迹”。而“行迹”指行动的踪迹。

17.原形——原型:

“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的真实面目,常含贬义。“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18.年轻——年青:

“年轻”指:①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②事业学问的开创的时间不长。而“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19.连播——联播:

“连播”指连续播出(节目)。而“联播”指同时转播其他电视台或电台的节目。

20.终止——中止:

“终止”指结束,停止。而“中止”指因故中途停止。

21.捉摸——琢磨:

“捉摸”指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的意思。而“琢磨”指:①雕刻和打磨(玉石);②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③思索,考虑;例如:老张的话我琢磨了很久。

22.妨害——妨碍:

“妨害”指有害于。而“妨碍”指阻碍,不能顺利进行。

23.变换——变幻:

“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而“变幻”指无规则地改变,令人捉摸不定。

24.供品——贡品:

“供品”指供奉神佛祖宗用的瓜果酒食等。而“贡品”指古代属国或本国臣民献给帝王的礼物。

25.淹没——湮没:

“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而“湮没”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

26.泄漏——泄露:

“泄漏”指专指液体、气体慢慢流出。而“泄露”指不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

27.树立——竖立:

“树立”指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而“竖立”指物体垂直而立。

28.必须——必需:

“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必需”指的是一定要有,不可少。

29.暴发——爆发:

“暴发”指: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②突然发作,多与和水相关的事物相连,如“山洪暴发”。 “爆发”:①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战争”;②特指火山爆发。

30.度过——渡过:

“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渡过”常用于江河湖海或比喻义的通过。

31.过度——过渡:

“过度”指超过适当的限度。而“过渡”指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

32.考查——考察:

“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指:①实地观察调查;②细致深刻地观察。

33.熏陶——熏染:

“熏陶”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熏染”指人的思想和生活习惯逐渐受到影响(多指不良的)。

34.提名——题名:

“提名”指在评选或选举前提出可能当 选的人或事物名称。“题名”是为留纪念或表示表扬而写上姓名。

35.退化——蜕化:

“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比喻腐化堕落。

36.消逝——消释:

“消逝”是消失的意思。而“消释”的意思是消融,溶化或(疑虑、嫌怨、痛苦等)消除;解除。

37.证实——证明:

“证实”通常是指通过一项或者多项客观存在来证明一件事情的真实性即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证明”指根据可靠的材料判明真实性。

38.给予——赋予:

“给予”指使别人得到,给。“赋予”意指给予,交给,寄托(重大任务、使命等)。

39.寂静——恬静:

“寂静”指没有一点声音,侧重于环境。“恬静”指安静中还给人以舒心感,侧重于心境。

40.臆测——推测:

“臆测”强调主观地推测、猜测,凭想象揣测。“推测”是对事物的一种理性的判断分析。

41.逐步——逐渐:

“逐步”指一步一步地,有步骤按阶段实行。“逐渐”指渐渐变化,不强调步骤阶段。

42.融化——熔化——溶化:

“融化”指冰雪等化作水。“熔化”指金属等固体受热后变成液体。“溶化”指物质在液体中化开。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参考推荐 5

(一)竹里馆

王 维

独坐幽里,弹琴复长。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弹琴,时而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 啸(肃 萧)

(二)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这笛声,谁不会动思乡之情呢?联系第一句看,这种游子怀念故园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隐藏的、莫可名状的,因偶然听到的笛声突然明朗、强烈起来了。笛声来自何处,何人在吹?是和自己一般的游子?是乐工?是歌妓?这些都让诗人和读者去猜测。而这些又都无须一一去分别,因为思乡之情对游子来说,都是共有的。它绵绵不绝,弥漫在夜空中,缠绕在游子心头,抹不去,化不开。“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园(圆)

(三)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只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所以此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漫(曼)

(四)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解漫天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虽然诗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寻常景,但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展示出满眼风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勇气非常可爱。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如果说此诗真有寓意,就应当是其中所含的一种生活哲理。从韩愈生平为人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他能欣赏“杨花榆荚”的勇气不为无因。他除了自己在群芳斗艳的元和诗坛独树一帜外,还极力称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这二人的奇僻瘦硬的诗风也是当时诗坛的别调,不也属于“杨花榆荚”之列吗?由此可见,韩愈对他所创造的“杨花榆荚”形象,未必不带同情,未必是一味挖苦。甚而可以说,诗人是以此鼓励“无才思”者敢于创造。诗人对“杨花榆荚”是爱而知其丑,所以嘲戏半假半真、亦庄亦谐。他并非存心托讽,而是观杨花飞舞而忽有所感触,随寄一点幽默的情趣。诗的妙处也在这里。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惟(唯) 作(做)

【练习巩固】

1.《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晚春》一诗中借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诗人勤奋努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TAG标签: 语文 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参考推荐_精选范文网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少年中国说及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课文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