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红色资源促进党建(五)范文集锦
相关文章
【导语】: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开发红色资源促进党建的党建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开发红色资源促进党建(五)范文集锦 1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吴门桥街道“亲水吴门”党群服务中心是苏州首批“海棠花红”先锋阵地,现在服务中心里面气氛庄严,几排年过花甲的老党员列着整齐的队伍,面对着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虽然声音有点沙哑,有些还带着浓浓的乡音,但是看到他们坚毅的眼神和庄重的表情,依然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正式入党的那一刻。
这是吴门桥街道南二社区党支部为60岁以上老党员过集体政治生日的一幕。作为本次重温誓词的领誓人,南二社区党支部的老党员王建栋显得有点激动:“以前党组织办活动都是在社区的会议室里开展,今年开始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里给我们布置了专门的场所。在这里,党组织为我们过政治生日,组织大家一起重温入党誓词,这样的仪式教育,既让我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又让我想起了作为一名党员的荣誉和责任。”
在“海棠花红”先锋阵地群建设中,苏州在县级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全面打造“政治信仰空间”,突出鲜明时代感,增强历史厚重感,通过设置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精心设计党旗、党徽、入党誓词等党建元素,综合设置党建成就和党史知识展示,创新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提升展示和教育效果,使党员在场馆内能强烈感受到神圣的红色氛围。依托“政治信仰空间”,大力开展党员仪式教育,针对新党员入党宣誓、党员接转党组织关系、日常组织生活、重大节日纪念、党员政治生日等多种场景,规范设置仪式教育流程,创新运用现代化的方式手段和直抵人心的教育形式,使党员在其中感受精神洗礼、荡涤心灵,形成个体自觉、集体记忆。
开发红色资源促进党建(五)范文集锦 2
近年来,陕西省山阳县在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立足实际、积极探索、精准发力,实行“村党支部自查、镇办党委检查、组织部门督查、交流观摩测评”机制,层层压实责任,逐级传导压力,确保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任务高标准落实、高质量完成。
村党支部自查明短板。聚焦“抓什么、怎么抓”等问题,结合“7+1”标准化建设要求,全县统一制定农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体系和规范化手册,明确具体标准和要求,各党支部结合实际逐一对照自查,重点自查宣传动员是否到位、责任落实是否到人、方案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标准是否严格。在自查结束后,党支部详实建立已达标和未达标工作台账,细化任务清单,对标抓好落实。
镇办党委检查强整改。全面压实镇办党委主体责任,在全县各镇办实行党委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联点包抓制度,每个示范点由1名主要领导、1名包村领导、1名业务干部、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全面做好创建工作的跟踪指导、督促检查。同时,对照村党支部自查、党委检查、上级部门督查发现的问题,逐项分析原因,指导村党支部制定具体的整改计划,一项一项落实,一件一件销号。
组织部门督查抓落实。县委组织部坚持下沉一线抓落实,实行部领导包片区、部机关干部驻点包抓督导镇办机制,确定每月第一周为“督查指导周”,深入所在镇办及所属村党支部指导工作开展,督促按时间节点完成工作任务。同时,县委组织部分3个督导组,对各镇办党(工)委、创建支部进行交叉检查,将发现存在的问题如实建立问题清单,及时反馈被督查党委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并限期整改到位。
交流观摩测评促提升。紧紧围绕统筹推进、全面过硬、全面提升目标,由各镇办在辖区范围内自行适度召开标准化建设示范点交流推进会,进一步开阔眼界、启发思维、明确要求、传导压力。县委组织部适时召开全县村级党组织标准化示范点观摩会,现场亮成绩,查找不足,交流经验,切实推动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提质增效。
开发红色资源促进党建(五)范文集锦 3
名家大师和书记校长纷纷站讲台、撑“后台”,思想政治课程从“点名课”变成“占座课”,各种解读中国、综合素养、哲学社会科学等课程渐成体系……在上海,复旦大学等高校经过13年探索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想政治之“盐”溶入学校教育之“汤”,新型课程体系已逐渐成型。
复旦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9门建成全国共享在线课程,累计修课学生近75万人次
从18至19世纪外国科学家制备单质氟的探索,讲到上世纪投身国防建设的我国科学家事迹,一门《有机化学》课,复旦大学教授孙兴文娓娓道来,不仅讲授专业知识,更有对求真求实科学精神和科研工作者理想责任的启发引导,让学生们思考良多。
复旦大学是2017年6月启动的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之一。一年多来,学校全力推进3门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2门“中国系列”课程、13门综合素养课程、28门专业课程,明确提出打造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努力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复旦大学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十讲,第一时间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全国共享在线课程建设。截至今年春季学期,复旦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已有9门建成全国共享在线课程,吸引近500所高校学生选修,全国累计修课学生近75万人次。光是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就有182所高校、累计18万余人修读,是目前持续时间最久、学习人数最多的“互联网+”思政课;闻玉梅院士开设的“人文与医学”网络公开课,也有超过150所高校、6万名学生修读。
创新构建“4+1+X”思政课教学体系,让所有课程都承担起育人职责
近年来,上海各高校着力在做精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盐”、做鲜“课程思政”之“汤”、做强思想政治教师之“厨”这三个方面深化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做精思想政治理论课之“盐”是首要。上海高校创新构建“4+1+X”思政课教学体系,“4+1”是必修课,不仅要内容充实,还要讲出特色。比如,同一门《形势与政策》课程,研究型大学宣讲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就,使学生树立“中国行、我也行”的自信;应用型高校则通过国情教育,使学生树立服务基层、扎根一线的志向。
“X”的思政选修课,演变成了各高校结合学校历史文化和学科专业特点开设的“中国系列”课程:复旦大学有《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有《读懂中国》,同济大学有《中国道路》……多学科支撑、优质师资投入,集体研讨、团队授课,加上接地气的内容设计,让不少“中国系列”课程成为备受大学生追捧的“网红课”。
让所有课程都承担起育人职责,更是上海高校思政教育新的着力点。从2014年开始的“课程思政”改革持续推进,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使得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例,《医古文》课注重对古代医家学术和伦理思想进行解读;《中药饮片鉴识》将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职业价值观春风化雨般传递给学生……课程教学从单一的专业维度,拓展至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打造了一批医德并修、医文融合的示范性课程。
做强“厨师”,书记市长进高校讲大局大势,大学书记校长带头授课成常态
用好“盐”,做鲜“汤”,靠的还是选好“厨师”、增强“厨艺”,让所有任课教师都能挑起“思政担”,在各类各门课上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上海出台专项行动计划,每年投入近1亿元,支持复旦、华东师大两所全国“重点马院”,上海交大、同济等15所市级“示范马院”,以及更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建设,让思政课教师更加从容自信地在三尺讲台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
上海市设立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联系高校制度,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带头,每年走进高校为学生讲授大局大势、为人为学道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走上讲台授课、与教师集体备课更是常态。从2014年起实施的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让众多知名学者、骨干教授在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中当上了“领头雁”,加上大力实施的全员全覆盖分类培训体系,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有效推进。华东师范大学创新的《形势与政策》课,全程由两院院士、党委书记、校长及各学院知名教授联袂讲授,为学生解读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热点问题,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理论水平,助力青年学子养成“四个自信”。
从2005年提升思政课教学规范、质量水平开始,到2008年搭建“4+1”思政课程体系,再到2014年启动教育综合改革,目前,上海高校已形成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数十门 “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500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1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思政教育的“上海体系”日渐成熟成型。
开发红色资源促进党建(五)范文集锦 4
今年三十出头的魏孟诗一直在珠三角工作,薪水待遇优厚。2017年,她却选择回到家乡广东茂名,当起了一名候任社区干部。
像魏孟诗一样,越来越多走出去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担任起“候任村(社区)干部”。近年来,茂名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村(社区)发展,推行实施“候任村(社区)干部”制度,着力打造高素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全市至今已选聘优秀“候任村(社区)干部”2778名,涵养基层组织的人才“蓄水池”。
优中选拔,首要把握政治标准
27岁的林常威是高州市根子镇高科村人,大学里一直是优秀干部,毕业后在外工作顺风顺水。今年3月,林常威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家乡高科村候任村干部,满怀自信、斗志昂扬地走上了全新的工作岗位。
茂名有目的、有计划地物色、培养、储备一批“候任村(社区)干部”。“通过建立完善选配、培养、管理、激励一整套机制,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茂名市委书记李红军说。2017年12月,茂名全面推行“候任村(社区)干部”制度,按照每个村(社区)1—2个名额配置,提前让其参与处理村(社区)事务,为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据介绍,“候任村(社区)干部”主要从本村(社区)致富能手、退伍军人、村(居)民小组长、大学生村官、回乡大学生和其他优秀人员中选出,满足“候任村(社区)干部”人选的“八项基本条件”,其中突出把握好政治标准,坚决杜绝政治不合格的人员成为“候任村(社区)干部”人选。
据统计,在2778名“候任村(社区)干部”中,35岁以下的2208名,占79.5%;大专以上学历的1358名,占48.9%。他们的到来,进一步优化了基层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提升了基层村级干部的工作效能。
一线锤炼,增添农村发展活力
“村里来了一名年轻的候任村干部,带来了一股新风。”新面孔的到来,让根子镇柏桥村党支部书记何怡高为之一振。
其实,很多镇街的村(社区)干部和何怡高都有同样的感受,觉得这批年轻人文化水平高、综合素质高,上级布置的工作,一看就懂,立即上手,村委会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记者走访调查了解到,当地“候任村(社区)干部”们一上岗,多数都能迅速进入状态: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推动新农村建设,他们在一线;千方百计打赢扶贫攻坚战,带动群众奔小康,他们在一线;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他们在一线...
电白区麻岗镇“候任村(社区)干部”参与成功化解的农村土地、山林纠纷占比达七成以上。水东镇蓝田坡村的戴泰鹏成为候任村干部后,积极帮助村集体开展农村电商创建,让村里的优质农产品流通顺畅起来。
“这些年轻人工作热情高、有情怀、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农村这片广阔土地必将大有作为。”电白区麻岗镇党委书记吴伟华说。
特色培养,顺利实现新老交接
“如今‘村(社区)干部候任制’已在茂名市开花结果,为农村(社区)打造了人才‘蓄水池’。”茂名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为让这批年轻干部们迅速进入状态,茂名建立“候任村(社区)干部”的特色培养制度,安排他们担任“五员两助理”(即担任公共服务平台操作员、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治安联防员、食品药品监督员,挂任村级书记助理、主任助理),让他们能干事、肯干事、想干事。
同时,组织部门每年选派“候任村(社区)干部”到镇街进行为期1个月的挂职锻炼,并由驻村(社区)、镇(街道)干部结对培养“候任村(社区)干部”。目前,全市共举办培训班130多场次,实现了“候任村(社区)干部”全覆盖。
经过两年的储备,不少村(社区)已经顺利实现干部的新老交接。在2017年村级换届前,作为试点的电白区共储备“候任村(社区)干部”276名,换届时共有196名顺利当选为村(社区)“两委”干部,当选率为71%,其中7名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开发红色资源促进党建(五)范文集锦 5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关于进一步净化基层政治生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要求内蒙古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监督与惩治并重,排查与化解同步,约束与激励并举,将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力量重点向监督倾斜,工作向基层延伸,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干群和谐、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督促落实“三务”公开,各旗县(市、区)纪委监委要切实担负起监督检查的责任,督促各地基层党组织建立基层“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机制和平台,对苏木乡镇、嘎查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一律公告、公示。要严肃查处“三务”不公开、假公开、公开不到位背后的作风和腐败问题以及村务监督委员会不设立、假设立、不履职等问题,以公开发现腐败、以公开预防腐败。
同时,《实施意见》要求各旗县(市、区)纪委监委主动化解基层矛盾,聚焦主责主业,改变坐等群众上门的惰性思维,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着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每个旗县(市、区)纪委监委每年要至少化解10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每个苏木乡镇、街道社区至少要下访解决1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实施意见》还提出,各旗县(市、区)纪委监委要紧盯“小微权力”,严肃惩处基层腐败分子。
开发红色资源促进党建(五)范文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