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明寺的导游词整理合集
相关文章
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扬州大明寺海岛观音图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江苏大明寺的导游词整理合集 1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您来江苏大明寺游览,我是导游员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览江苏大明寺,共度美好时光,我感到十分荣幸。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
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
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他接受任务后专程赴日,参观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筑,回国后,又对我唐代庙宇建造风格进行研究,精心设计这座纪念堂,体现了1963年中日两国商定的精神:不仅从意义上,而且建筑物本身也要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纪念堂分为两组,一组为四松堂构成的清式四合院,南为纪念馆,北为门厅,由游廊周接,天井内有四棵古松,廊悬云板、木鱼,精舍巧建,清幽雅洁。另一组为仿唐式四合院,由纪念碑亭、纪念堂,再由超手游廊将两建筑周接,园内植佳兰芳卉,其中樱花为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探亲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这两组纪念堂一为清式,一为唐式,分之为二,但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又合之为一。
纪念碑是梁思成一夜之间设计而成的,他设计成功后,高兴地告诉陈从周教授,说是我国传统的纪念碑以竖碑为多,碑面光滑,天花饰边框,而鉴真纪念碑采用横式,周围边框突出,中间阴文镌字,正面为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写的文章。这就打破传统格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有了时代感。底座的花饰采用莲花座作底,莲花座托碑,因莲花独具神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空外直,不枝不蔓,且莲的丝长(思长),象征佛教思想天下众生,所以莲花一直成为佛教的象征。莲花座之上有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原来梁思成在快设计完毕时感到“唐”这个字不好体现,陈从周立刻提议用该草为纹饰,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以象征鉴真生活的年代。正堂完全仿照日本招提寺主体建筑金堂样式,只是型制由七楹变为五楹,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保持了中国盛唐的建筑风格,又揉和了日本当时建筑的特点,现在纪念堂又仿照金堂,其用意当然是体现中日文化互相交融的特点。
纪念堂座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两人合抱的檐柱,柱为腰鼓状,柱头斗拱三重,线条浑圆飞动,正殿中央坐像为鉴真干漆夹像,是我市雕塑艺术家刘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结跏趺坐,合闭双目,神态安祥。殿前石灯笼是鉴真大师象回故里时,现招提寺住持森木孝顺长老所赠,已经十多年,长明不灭,站在灯前,不由使我们想起郭沫若先生对鉴真的赞誉:“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平山堂
平山堂是游目骋怀的好地方。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这是名闻遐迩的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贬谪扬州太守时所建。可敬的是欧公不为世俗所羁,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岗,于是在此建堂。史载,每到暑天,公余之暇,他常携朋友来此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从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许盆,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_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载月而归,这就是当时的击鼓传花。如今悬在堂上的“坐花载月”、“风流宛在”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轶事。
欧阳修最爱莲花,其后调任安徽阜阳,到任第二天,他就来到该城的西湖之滨,见湖面开阔,但杂草丛生,于是遍植瑞莲和黄杨,使西湖顿改旧观,夏日时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于是他写诗道:“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可见他是按照扬州瘦西湖的景致安排阜阳的山水。堂前朱漆红柱上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清太守伊秉绶所作,上联以山喻人,显现当年高朋慕名而至,谈古论今的盛景;下联借欧公《醉翁亭记》中句,表现欧公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和乐观自适的落宕情怀。造句既佳,书法古朴,为平山堂楹联之冠。
天下第五泉
扬州人爱喝茶。喝茶先得种茶。扬州种茶历史悠久。
五代毛文锡《茶谱》中称“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旁蜀岗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蒙顶。”(蒙顶,是四川峨嵋蒙山之顶,山顶之茶是唐珍品,白居易曾作诗云“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当时蜀岗茶还作为贡品进贡,至今蜀岗有茶树五百亩,其茶以芽尖鲜嫩,条索紧密,汤色明亮,清香浓重为宇内称道。扬州不仅茶叶好,而且讲究泡制,首先是水,最好的冲茶水当为五泉水。唐代状元张又新写《煎茶水记》,说唐代宗时李秀卿出任湖州刺史路经维扬,逢陆羽,李早闻陆之大名,十分倾慕,相聚甚欢。当他们的船泊于扬子江边准备吃饭时,李秀卿说,“陆君善于别茶天下闻名,而扬子江南零水又殊绝,难得今日二妙千载一遇,岂能错过?”陆羽欣然应允,于是李秀卿令谨慎可靠的军士携瓶操舟,深入扬子江南零取水,陆羽准备好茶具相候。不一会,水取来了,陆羽以杓扬其水,说:“这是扬子江中水不假,但不是南零水,而是近岸之水。”军士说“我划船深入,而且有百人做证”。陆羽不言语,让他端起盆,把水倒入另一盆中,倒及一半时,又以杓扬之,说“以下都是南零水了”。兵士惊吓不已,跪地请罪。原来他最初确实是在南零取的水,可惜近岸时,舟荡水泼了一半,于是就近以江水加满。李秀卿和宾客都大为惊叹,恳请陆羽口授天下之水的优劣,陆羽说:扬子江江南零水第七,惠山水第二,虎丘水第五,丹阳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陆羽之后的刘伯刍也是位学识渊博者,把江淮最宜于烹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扬州蜀岗中峰大明寺水名列第五。北宋欧阳修守扬州时,曾品尝该泉水,并在井上建“美泉亭”,还撰《大明寺泉水记》,称赞泉水之美。苏东坡守扬州时曾记道:“大明寺塔院西廊井与下院蜀井的水,以塔院为胜。”真是: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过去此处一直有塔井和下院井之说,明代大明寺僧沧溟曾掘地得井,嘉靖中叶,巡盐御史徐九皋书“第五泉”三字,青石红字,字形丰腴壮丽,人称此为下院井。水岛上一井,是乾隆二年汪应庚开凿山池种莲花而得,并于井上建环亭,著名书法家,吏部王澍书“天下第五泉”。
好了,各位游客朋友,我的讲解到此结束。祝愿大家游玩愉快.谢谢大家!
江苏大明寺的导游词整理合集 2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
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江苏大明寺的导游词整理合集 3
扬州市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的蜀岗中峰上,唐开元年间律宗著名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住持此寺。为中日佛教文化关系史上著名古刹,在国内外具有深广影响。是国家首批确定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扬州大明寺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隋仁寿元年(601),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内,称“栖灵塔”,寺从塔名,故“大明寺”又称“栖灵寺”,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唐天宝二载(743),大明寺律学高僧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邀请,为弘扬佛法,首次筹划东渡日本。其后历经十年艰险,先后五次失败,终在唐天宝十二载——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3),东渡成功。 唐会昌三年(843),栖灵塔遭大火焚毁。会昌五年,武宗诏令毁全国大寺四千余所、中小寺院四万余所,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大明寺未能免于此难而遭毁坏。唐末吴王杨行密兴修殿宇,并更名为“秤平”。宋景德年间,僧人可政化缘募捐。集资建塔七级,名“多宝”,真宗赐名“普惠”。但寺庙直至至明初仍沿称”大明寺”。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僧人智沧溟决心重建庙宇,经师徒三代经营,规模渐复;后经变乱,塔寺又再度变为荒丘。万历年间郡守吴秀建寺复垲。崇祯年间巡漕御史杨仁愿又重建寺庙。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维扬,寺庙不断增建,规模逐步宏大,光禄寺少卿汪应庚费力颇多,大明寺遂成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雍正帝曾题联“万松月共衣珠朗,五夜风随禅锡鸣。”乾隆帝曾题额“蜀冈慧照”,题联:“淮海奇观别开清净地,江山静对远契妙明心。”清廷因讳“大明”二字,曾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当高宗第四次巡游扬州时,御笔题书“敕题法净寺”。咸丰三年(1853),法净寺毁于太平军与清军之兵燹。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重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邑人王柏龄(字茂如)一度重修寺庙。民国三十三年,大明寺住持昌泉禅师与程帧祥募集资金,由王靖和董理工程,重修庙宇佛像。1951年修建寺庙。1957年8月,法净寺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又重修寺庙。1966年,文ge浩劫时期,“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要砸烂寺庙佛像。出于周恩来总理的电谕,要坚决保护大明寺文物古迹。地方政府采取封闭庙宇的措施,因此寺庙才幸免于难。1973年,鉴真纪念堂建成。1979年3月,寺庙全面维修,所有佛像贴金箔,此后至今寺内香火不断,中外宾客云集于此以祈求吉祥。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又将“法净寺”复名为“大明寺”。1995年恢复建设了气势雄伟的栖灵塔,还建成了藏经楼、卧佛殿、钟鼓楼、僧寮等一批建筑,使寺院规模和形制得到扩大与完备,伽蓝风貌焕然一新。
而今的扬州大明寺建筑,主体建筑多为晚清风格,从牌楼、山门殿兼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布置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并依山势由低向高逐渐登升的布局看,它与中国寺院建筑的传统程式是一致。近30年来,又陆续增建鉴真纪念堂、藏经楼、卧佛殿等建筑,错落于大明寺东园中,则又是另一种风光,尤其是重建的栖灵塔,在东园的偏南处突兀而起,高耸云霄,塔前有钟楼、鼓楼互为犄角,与居北处的一组建筑群相呼应,匍匐于栖灵塔四周,若众星拱月,辉映成趣。踏上苍松翠柏掩映的百级石阶,可直达大明寺。
扬州大明寺门向南,门前建有一座古朴的牌楼,四柱三檐,斗拱托顶,仰如华盖。青瓦朱柱,翘角飞檐。上方正中篆书“栖灵遗址”四字额,为民国初年盐运使姚煜手书。寺门两序墙八字向,左序东折墙壁上嵌雍正年间石刻“淮东第一观”五大字,书法由金坛蒋衡(湘帆)书写。右序西折墙壁上嵌石刻“天下第五泉”五大字,据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引用刘伯刍的话,将国内最宜煎茶的七处著名水源评定等次,列大明寺泉为第五,故有此刻。书法由金坛王澍(虚舟)书写。过牌楼,穿广场,拾级而上,即步入大明寺的山门殿兼天王殿。此殿开大门三洞,正门上端嵌集《隋龙藏寺碑》“大明寺”三字石额。出得门来,便是一个深1米、宽5米的扁形空间,空间北端有一道高约2米余的坡势,沿坡有15级石台阶。足踏阶石,攀登而上,阶尽头即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大三开间,总面阔19米,其中明间6.1米,次间各4.45米,边间各2米。总进深16米,廊檐宽3米。屋顶为三重檐歇山顶,灰瓦屋面,镂空花脊。迎面嵌砖刻“风调雨顺”四字,背面嵌砖刻“国泰民安”四字。
在以扬州大明寺大雄宝殿为主体的南北中轴线的偏东位置上,也形成了一个南北中轴线的建筑群体,它就是以鉴真纪念堂正殿作为主体建筑的一个群体,设计精妙,构制完美,堪称近今建筑的精品。
扬州大明寺藏经楼面南,二层五楹,九架梁,单檐硬山,前有卷棚廊,大厅内顶棚作藻井状,每一方格中彩绘盘龙图案,显得威严隶穆。镂空花脊,屋脊之上,阳嵌“法轮常转”四字,阴刻“国泰民安”四字。藏经楼正厅玻璃龛内供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白玉坐像,佛龛前方下设宝座,宝座前置香案一张,上置佛像、香花灯烛等。此处为方丈或法师弘扬佛法、宣讲佛经之所。藏经楼二楼为藏经处,置高3.5米、宽1.8米的大型书橱10张。内藏乾隆《大藏经》、《佛光大藏经》、敦煌《经卷》等诸多佛教典籍。
扬州大明寺其中鉴真佛教学院经国家宗教局批准设立,由江苏省佛教协会主办,是全国性宗教本科院校。
扬州大明寺的名胜古迹,多错落于西园中。西园亦称御苑、芳圃,位于平堂西侧,故名。清乾隆元年(1736)汪应庚筑,此后历有修缮,至1999年,日臻完善。西园占地数十亩,中部一泓池水,碧波涟漪。四周内阜起伏,层峦叠翠,植物品种丰富。建筑依山傍水,有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第五泉、待月亭、芳圃假山、鹤冢、听石山房、船厅、天下第五泉、美泉亭、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平远楼、印心石屋、佛光宝殿等名胜古迹。亦有汪懋麟、石涛、李炳、诗僧行吉、慧琳、熊成基、能勤、瑞祥等历代名人墓葬于此。诸多古树名木的长期精心保护,也是大明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重要见证,是其山水清秀、风光雅丽的有机构成。
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位于大雄宝殿之后,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和尚坐像从日本回国巡展所建。
鉴真,俗姓淳于,江阳(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圆寂于代宗广德元年(日天平宝字七年)(763),享年75岁。鉴真14岁出家,从大云寺智满禅师为沙弥。18岁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立志舍身,弘扬佛法。20岁随道岸西游二京,究学三藏。21岁在长安实际寺随弘景律师登坛受具足戒。道岸、弘景皆律宗巨匠,精通“五明”,鉴真遂能在佛经义理、戒坛讲律、焚声音乐、庙堂建筑、雕塑绘画、行医采药、书法镂刻等方面多所领悟,时有进益。此后,更从高僧融济、义威、远智、大亮、全修、慧策等请教,不囿于宗派门户,遂能博学益智,境界高远。27岁回扬州大明寺,兴戒坛、缮道场、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讲法诵经、写经刻石、广施医药、普济众生,不遗余力。46岁继道岸、义威之后,为一方宗首、持律授戒,独秀无伦,前后授戒度人略计四万有余、泽及遐迩,道俗归心,仰为“江淮化主”。
天宝元年(742),鉴真55岁时,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来扬州大明寺祈请僧人“东游兴化”,众僧以路遥涉险而默然无应。鉴真曰:“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概然应允。自天宝二载起前后五次“东渡”,或由于官府阻挠,或由于浪击船沉,或由于僧众护田,均未获成功。并于第五次东渡时双目已染疾失明,虽屡遭失败但东渡意志弥坚,誓曰:“为传戒律,发愿过海,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天宝十二载,时鉴真66岁,日本国“遣唐使团”再次来扬州延其东渡传律,是年十月十九日夜,鉴真一行24人从龙兴寺出发,乘舟沿长江至苏州黄泗浦转登日本使船,于十一月十六日出江入海,扬帆东去。历时月余,于十二月二十日抵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次年二月进京(奈良),入东大寺安置。孝谦天皇下诏“大德和尚远涉沧波,来投此国,诚副朕意。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并敕授“传灯大法师”位。四月,于卢舍那殿前立戒坛,圣武上皇、孝谦天皇等俱登坛受菩萨戒。寻为沙弥澄修等440余人授戒,又为旧大僧灵福、道缘、忍基等80余人舍旧戒,由鉴真重授具足戒。“从此以后,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乾元二年?日天平宝字三年(759),鉴真率弟子普照、思托等在奈良建成唐招提寺,并由东大寺移居于此。经营既久,佛光普照,遂成日本律宗之祖庭,而鉴真亦有扶桑律宗太祖之称。
鉴真精“医方明”,学养素深,济人无数。淳仁天皇使其辨药之真伪,他一一以鼻辨之,一无错失。及光明皇太后不豫,唯鉴真所进医药有效。鉴真还著有《鉴上人秘方》。惜书已失传,但尚有少数药方,传授于世。除此,鉴真还将脑中所学,一一传授门徒。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而深远,日本人民称鉴真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等,充分地表达了日本人民对鉴真崇敬、膜拜的感情。唐代宗广德元年(日天平宝字七年)(763),弟子思托、忍基等为鉴真膜影立像,豫高二尺六寸五分,“顶骨秀、颧骨张、鼻梁高、唇紧闭、静含睑、浮微笑”,形仪端穆,栩栩如生。同年五月六日,结跏趺坐,面西而化。
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由陈列室、门厅、碑亭、正殿四部分组成。其中以正殿为鉴真纪念堂的主体建筑。正殿内藻井彩绘莲花图案。正中须弥座上供奉鉴真坐像。鉴真坐像前供案上置有日本裕仁天皇所赠铜制香炉。正殿两壁悬挂四幅大型绢本画,绘有鉴真生前主要活动地:陕西西安大雁塔、广东肇庆七星岩、日本秋妻屋浦和奈良唐招提寺金堂。1980年,赵朴初会长为迎接鉴真大和尚坐像回国巡展,题“风月同天”石额,置于鉴真纪念堂正殿东侧面西牖门之上。此牖门乃日本国宝鉴真坐像回扬“探亲”时,通往鉴真纪念堂正殿必经之处。
扬州大明寺栖灵塔,该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仁寿元年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内,称“栖灵塔”。唐代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蒋涣、陈润、刘禹锡、白居易均曾登临,并留下千古绝唱。唐唐武宗会昌三年(843)“灭佛”,栖灵塔亦被拆除,大明寺只剩“栖灵遗址”。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僧人可政募集资金建造了一座七级多宝塔。这座塔又于南宋时毁圮。直到1980年,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励图宏业。大明寺僧众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几代住持虔心操作,多方募化资金,并经多方人员研究设计,终使宝塔于1995年岁末落成。塔为方形,九层,为仿木构楼阁式,凸显唐代建筑风格。新建成的栖灵塔气势雄伟,在绿杨城郭的许多地方远远地就能目睹这九级浮屠的风姿。
扬州大明寺仙人旧馆,位于大明寺西侧,是大明寺内著名文物区和风景区,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祠三部分组成。其院墙上有一八角形门洞,上嵌:“仙人旧馆”砖额,此额乃星悟禅师所题。星悟系宋代文豪欧阳修裔孙,其拓本中有“欧阳子之家”之印章。
扬州大明寺“平山堂”初建于宋庆历八年欧阳修知扬州时,年42岁。公务之余,寄情于山水诗酒,游目骋怀,筑平山堂作讲学、游宴之所,数月而成。因望江南诸山,含青吐翠,飞扑于眉睫而恰与堂平,故定堂名为“平山堂”。北檐下有清光绪二年(1876)林肇元所题匾额:“远山来与此堂平”亦点明含义。山堂建成后,欧公寄书前任太守韩琦曰:“独平山堂占胜蜀冈,江南诸山一目千里”。可见欧公于平山堂前眼界宽广而心旷神怡,欧阳修有《朝中措·平山堂》词,抒发其堂前感受:“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盅。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这首词后来被人刻石嵌人廊壁。平山堂前筑石台,围以栏槛,欧公亲植柳树,时称“欧公柳”。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山堂朽,工部郎中刁约领扬州事时重修山堂。封闭前庭,改制为行春台。南宋高宗绍兴末年台圮,孝宗隆兴元年(1163)至宁宗嘉定三年(1210)多次兴毁。元代一度荒废。明万历年间,知府吴秀重建山堂。清康熙十二年(1673),刑部主事江都汪懋麟与太守金长真又扩建山堂,并建行春台。康熙帝南巡维扬时,至平山堂题“平山堂”、“贤守清风”、“怡情”、“澄旷”四额,并制《平山堂》诗一首。乾隆元年(1736)又整修山堂,规模益大。为记此事,在平山堂南,东壁面西处有乾隆元年七月两淮都转运盐使尹会一撰并书《重修平山堂》碑石一方。咸丰年间,平山堂毁于太平天国兵燹。
今日之扬州大明寺平山堂是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其建筑为宏宇敞口,面南五楹,七架粱,前有卷栅廊。在明间北廊柱轴线上设落地罩,从罩到檐柱以北设走廊与“谷林堂”相连。其“平山堂”匾额亦为方浚颐所题。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题“风流宛在”,乃追怀欧公韵事而书,书法流畅。其“流”少一点而“在”多一点,以此强调欧公风流仍在。清代彭玉麟有“放开眼界”之匾。1979年又事大修,山堂面目一新。
扬州大明寺欧阳文忠公祠,欧阳修在杨州关心民瘼,秤击暴敛,深受百姓爱戴。民感其德,曾建生祠于“旧城”,岁久祠废,后移于平山堂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盐运使曾按宫廷藏本临摹欧阳修图像悬于壁间,咸丰年间,祠毁于太平天国兵燹。光绪五年(1879),两淮盐运使欧阳正墉集族人白金五千余,以楠木重建今日之欧阳文忠公祠。
扬州大明寺欧阳文忠公祠堂面南五楹,九架梁,单檐歇山。四周皆卷棚廊,挑角正檐,梁柱皆方,迎面装雕花隔门,次间后壁置落地雕花罩格。明间设神龛,龛壁供欧阳修石刻像,此像于光绪五年九月,由欧阳修裔孙江苏侯补道欧阳炳按清宫内府藏本临摹滁州醉翁亭欧公画像;石刻像上方由欧阳正墉临摹乾隆壬申年(1752)为欧阳修画像题之御书。欧阳修石刻像与题书由邗江著名石工朱静斋勒石,刀工精微,欧公容颜微笑,胡须纤细有波,加之石面稍凹,刻纹有反光作用,造成远看白胡须,近看黑胡须,此像不仅黑白有变,而且从任何角度看,欧公双目均与观者对视可亲,欧公双足均向观者,栩栩如生世称神品。
扬州大明寺谷林堂,位于平山堂北处。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二月,苏轼至扬州,时年56岁。八月离任,历时半年。苏轼在任上为纪念前任也是恩师欧阳修在扬德政而建“谷林堂”,堂成后作五言诗曰:“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地秋风初。我来适雨过,物至如娱予。稚竹真可人,霜节已专车。老槐苦无赖,风花欲填渠。山鸦争呼号,溪蝉独清虚。寄怀劳生外,得句幽梦余。古今正自同,岁月何必书。”并以诗的第一、二句的第二个字“谷”“林”作为堂名,宋以后堂毁久不存。清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在重建平山堂时,在真赏楼旧址处建今之“谷林堂”并题额、题联。其联曰:“遗志在栖灵,稚竹老槐,风景模糊今异昔;开轩偕真赏,焚香酹酒,仙踪戾止弟从师。”额与联今均无存。
大明寺谷林堂该堂坐北朝南,面阔五楹,七架梁,前后单步梁木构架,前廊置木栏,后为白粉墙,封檐封山。东山墙与大明寺大雄宝殿相连,堂上悬“谷林堂”额,三字系扬州浅刻家黄汉候集东坡法帖。东壁悬扬州书画家李亚如草书“谷林堂”诗,西壁悬《赤壁夜游图》,堂内陈设古朴典雅。
江苏大明寺的导游词整理合集 4
现在我们去参观藏经楼。藏经楼是大明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于1985年4月投资40万元重建。前面我们看到二层五槛的单檐硬山顶的建筑便是藏经楼。其匾额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在屋脊的上面嵌有“法轮常转”,阴面刻有“国泰民安”。进人大厅,只见正面供有释这牟尼佛的汉白玉坐像,这尊坐佛像由香港弘勋法师赠送。在坐佛东侧供奉着白玉卧佛祖师,这尊卧佛原系缅甸政府赠送高贯寺,后转赠给了大明寺,放在藏经楼内。
穿过“文章奥区”圆门,只见一幢高三层,阔三间,单檐歇山式的楼阁矗立在我们面前,上面悬挂着“平远楼”匾额。此楼初建于清代雍正十年(1732年),楼名取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之意而命名。让我们进入楼前庭院,只见院内这块横匾上刻着“印心石屋”4宇,这是1835年道光皇帝为嘉庆年间进士陶澍而题。陶财原籍湖南安化县,居住在洞庭湖畔,因他家门口潭水中有块石头,方正如印,名叫“印心石”,陶海从小跟随父亲读书,书斋就在“印心石”北岸,故名“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旁边这株枝繁叶茂的名贵花木就是扬州市市花——琼花,树龄已超过300年,是扬州最古、的一株琼花。琼花是我国古代一种名贵的花卉,每年五月盛开,花八朵五瓣,花瓣如白玉盘,花美似玉蝶群舞。相传隋场帝曾到扬州看琼花,因而琼花便名扬天下。
平远楼前还布满了莲花,东侧为“唐招提寺莲”,西侧为“唐招提寺青莲”,中间为“中日友谊莲”。据说:1980年春,为庆贺“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中国展”来扬州大明寺展出,武汉植物研究所派专人把这3个莲花品种送到这里,种植莲花的古石盆是明、清时代的古物,由扬州市园林管理处专门选择配置。
【鉴真纪念堂—鉴真生平—栖灵塔】
各位游客:唐朝高僧鉴真是中日的友好使者。为了纪念鉴真在中日友好的历史功绩,1973年在大明寺内建造了鉴真纪念堂。从大雄宝殿往东走,迎面看到的这幢建筑便是新建的纪念堂。纪念堂接唐代建筑遗规并参照日本店招提寺“金堂”的风格设计,由正殿、碑亭和回廊组成,线条刚劲,结构工整,雄浑朴实。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主持了设计方案,这是他生前设计的最后作品。院内种植着樱花、松树,绿草如茵,整幢建筑显得简朴古雅,庄严肃穆。纪念堂南还有有关鉴真东渡事迹的介绍及史料陈列,整个区域共占地2540平方米。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鉴真的生平:鉴真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市)人,生于688年,卒于763年。14岁出家扬州大云寺,20岁时游历于长安、洛阳等地,专攻佛教律学。26岁返回扬州,55岁当了大明寺住持,传戒讲律,兴寺建塔,塑造佛像,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佛学大师。唐天宝元年(742年),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荣睿、普照从长安专程来到扬州,邀请德高望重的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扬佛法。鉴真欣然同意,经过一番准备,他率同弟子和工匠于第二年启程东渡。先后十年,历经五次都遭失败,牺牲36人,鉴真也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但是他夙志不移!决心不变,终于在753年12月20日中午,在日本秋妻屋浦登陆,东渡成功。这年鉴真已是66岁高龄了。次年二月,鉴真一行来到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76岁病逝。他对日本的佛学、医学、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传播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人民称鉴真为“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他在日本主持建造的唐招提寺和他圆寂前弟子为他塑造的干漆夹红坐像都已成了日本国宝。再看纪念堂前碑亭内横卧一方汉白玉巨碑,上镌“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9个大宇,为郭沫若手书。碑阴刻着赵朴初撰写纪念鉴真圆寂1200周年的长篇碑文。纪念堂南的“晴空阁”设有鉴真事迹陈列室,展示鉴真生平的文物资料。
江苏大明寺的导游词整理合集 5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各位游客: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句。此外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也曾将数百首歌颂扬州风光的诗歌留给了后人。今天,我们将去领略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风采。
游客们:扬州山好水好人更好。人文会本,风物佳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古典园林历史悠久。瘦西湖之美,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美景脱颖而出。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千古名邑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端,江苏省中部,东近黄海,与南通、盐城市交界;西通南京,与六合、天长县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无锡市隔江相望;北 接淮水,与淮阴市毗邻;中有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苏北的重要门户。 “淮左名都”、“富甲天下” 的扬州城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扬州总管府。至唐武德九年,扬州州治移至江都县,从此,江都县才有了“扬州”这个专有名 字。清雍正九年,江都县分为江都、甘泉 两县。民国时期,又将江都、甘泉两县合并,称江都县,属江苏省管辖,直至解放。1949年1月扬州解放,设扬州市。原江都县划分为扬州市、江都县、邗江 县。 悠悠千古,经过无数王朝的兴衰更迭,扬州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今日的扬州,不仅是名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也是苏北地区的文 化教育中心,自古就“人杰地灵”。
江苏大明寺的导游词整理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