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节日知识 > 24节气 > 春分

春分的由来与风俗解释参考精选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春分节气的特点在于它是整个春季时间段的中间一天,这一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的各地昼夜时间相等,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春分节气的特点和风俗2022,欢迎阅读!

春分的由来与风俗解释参考精选 1

由于北方区域也比较广阔,气温差异巨大,人们会根据具体的气候条件来种植蔬菜。现代有了菜棚,让耕作更方便了。常见的有番茄、黄瓜、莴笋、大白菜、小白菜、芥菜、萝卜、辣椒、南瓜、马铃薯、生菜、菠菜,除此之外还有四季豆、豆角、茄子、甘蓝菜、芋头、苋菜等。

都吃什么食物

如上文所述,旧时人们到了春分这一天,会去田野里采集苋菜,拿回来做春菜汤,因为在该季节的味道尤为鲜美,还会跟鱼片一起煮。老北京的居民会吃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营养价值相当丰富。另外还会食太阳糕,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做炎帝的人物,尊称为太阳神,大家通过祭拜该神,祈求一年风调雨顺,能够获得好收成。

这个节气南方饮食习惯

南方的朋友爱吃汤圆,这一天很多人家会休息,不从事农活,然后煮上一锅汤圆吃,接着把不吃的串起来放到田里,俗称粘雀子嘴,防止鸟雀把农作物破坏了。此外还会吃萝卜,是很温和的食物,人们或煮汤,或切成丝包在春卷里吃。莴笋也是很受欢迎的吃食,据说含有某种物质可以抵抗呼吸道疾病。雨后的春笋,是南方地区常见的食材,其高蛋白、低脂肪、低淀粉、多粗纤维素,是非常营养的,具有滋阴、益血、化痰、消食、利便、明目等功效。

春分的由来与风俗解释参考精选 2

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

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说,就已经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

春分的由来与风俗解释参考精选 3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的由来与风俗解释参考精选 4

春分节气的由来故事一

很久以前,有位帝王叫炎帝,因为看到自己的子民没有足够的粮食充饥,所以向上天祈求降予五谷种子,上天便派一只全身红色的丹雀把五谷种子送给炎帝。但是,人们种了五谷种子后,五谷苗却没有开花,更没有收获到粮食。炎帝问上天原因,上天回答说,因为太阳躲起来睡觉了,谷苗因为阳光不足而没法开花结果。炎帝问上天要怎么才能把太阳找出来?上天说,需要有一个人在春分这天,骑着五色鸟去蓬莱仙岛,便能找出太阳。

于是,炎帝便在春分这天,骑上五色鸟去了蓬莱仙岛。当炎帝来到蓬莱岛见到太阳时,便一把抱起了太阳,骑在了鸟背上飞回了家乡。他把太阳挂在了家乡的城头上,让太阳光普照在大地上,从此大地五谷丰登,万民安乐。而炎帝则被人们尊奉为太阳神。

人们为了纪念炎帝,会在每年的春分这天,祭拜太阳,以表达对炎帝的感激之情。

春分节气的由来故事二

四千年前,羲仲受尧帝派遣,来到文登界石镇旸里村一代,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根据昼夜相平、黄昏时鸟星见于南方的天象,确定了春分的时间,为四季的确定和二十四节气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羲仲到旸谷山不是传说,《尚书·尧典》记载“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

春分的由来与风俗解释参考精选 5

1、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是农耕的重要时节。

2、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从这一天起,太阳直射位置渐向北移,南北半球昼夜长短也随之而变,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与之相反。

3、春分一到,雨水明显增多,中国平均地温已稳定通过10度,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

4、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

5、春分是一个欣欣向荣的时节,除了极个别的偏远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草木都开始逐渐生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生机。

TAG标签: 春分 食物

春分的由来与风俗解释参考精选_精选范文网

春分节气的特点在于它是整个春季时间段的中间一天,这一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的各地昼夜时间相等,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春分节气的特点和风俗2022,欢迎阅读!春分的寓意特点春分简介: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和秋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