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传统习俗有哪些范文总结
相关文章
最新春分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看三月温暖的阳光,就算没有温暖的以往,我们也要有温暖的梦想,你只要也能把梦想当翅膀,我就相信我们能飞向理想中的殿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春分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供大家参考。
春分的传统习俗有哪些范文总结 1
春分是从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开始至4月4日(或5日)结束。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
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春分后,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
这个时节,减衣不宜过早过多,还要多喝水、定时作息、规律睡眠。此外,春季是传染病多发期,应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并注意室内通风。同时,应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加强锻炼,以增强自身抗病能力。
春分也是人们调养身体的大好时机,要点为养肝护肾健脾胃。饮食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应多食用蔬菜及山野菜等。
春分的传统习俗有哪些范文总结 2
经过春雷鸣响的惊蛰节气,即将迎来了春分仲春之月,春分是每年3月20日或21日。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春分过后北半球昼长夜短。
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民间百姓为了迎接春分到了,设立有诸多习俗。尤其是经典的竖蛋游戏至今印象深刻。据说春分将鸡蛋放置桌上能树立起来哦。春分迎来不妨试试吧!
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在古老的传说中,春分这天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
天文学家介绍说,据史料记载,春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以庆祝春天的来临。其实,立蛋与春分并不相干,是要使蛋的重心必须低于蛋中部最大周长的曲线位置。
专家表示,其实,鸡蛋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竖立起来。而且市民可以在家中尝试:取一只新鲜的鸡蛋,使其大头朝下,轻轻放在桌面上,仔细地寻找平衡点,直到不倒才松手。
而且立稳的鸡蛋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可以保持十几天不倒。在春分这一天,大家不妨试一试竖蛋,选择一个光滑匀称的鸡蛋,把它放在桌子上看能不能竖起来,或者和身边的朋友比比谁竖起来的蛋多,给生活增添一些趣味,何乐而不为?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
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吃春菜
昔日四邑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慢慢地这也成了一个习俗。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送春牛
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春分的传统习俗有哪些范文总结 3
1、昼夜平分
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所以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时长都是一样的,白天喝黑夜都是12个小时,这种情况一年中只有春分和秋分会出现。
2、季节平分
春分名字的来源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平分了春季,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刚好将春季一分为二。
3、雨水充沛
春分一到,各地降雨量明显增多,我国多地的气温已经超过10度,这是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温度。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此时也是早稻的播种期,所以春分还是是农耕的重要时节。
春分的传统习俗有哪些范文总结 4
古人农业技术不高,靠天吃饭,因而有了“春祈秋报”的传统,即在春天播种的时候,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天收获的时候再报答神灵的恩赐。因此,在春分和秋分两个时节,古人要做两次大型祭祀土地神的活动,这个祭祀活动叫“春社”和“秋社”,春社与秋社合称为“社日”。清末民初著名易学家尚秉和称,社日“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节。”现今各地遍存的土地庙即是社日祭社时的遗存。
萧放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与中国诸多祭祀类传统节日一样,春社分为官社和民社。官社庄重肃穆,礼仪繁缛,而民社则充满生活气息,成为邻里聚会娱乐的日子。民社有各种娱乐活动,有敲社鼓、食社饭、饮社酒、观社戏等诸多习俗,这天,妇女和儿童也都会出门游玩。春社是传统民间不可多得的热闹节日,“社会”一词即起源于民社时的聚会活动。
唐诗中有诸多诗篇描述了民间春社时的场景。“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描述的就是江西铅山鹅湖山春社时,家家酣醉的场面。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有《社日》《社饮》《社鼓》《社肉》等诸多与春社有关的诗篇。
春分的传统习俗有哪些范文总结 5
有时,春分会和其他节日的时间点发生重合,比如往年曾与“二月二”巧遇。在专家看来,这主要是由于历法导致,闰年比较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此外,在中亚、西亚的一些国家,春分日则是新年的开始,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习俗。在中国民间,意味着正式踏入春季,人们的户外活动增加。
现在,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除了清明节作为节日固定下来以外,其余的都没有特别大范围的庆祝活动。
民间习俗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既有发展,也有调整。民俗学专表示,春分习俗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当天昼夜平分,古人会在这天校对度量衡器具,以取公平之意。
粘雀嘴
家家吃汤圆,还煮些不包心的汤圆,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嘴,以防雀子来破坏庄稼。
放风筝
春分当天放风筝,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等,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二三尺。
犒劳耕牛
春分已至,春耕、春播等农活也即将开启,家里的耕牛从春耕起就再也闲不住了。所以在春分时节到来之际,农民多会以糯米团喂食耕牛,以示犒赏。其中也蕴含了农村人对耕牛的怜惜之情。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
春分古时又称“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并非传统节日,而是一个指示农业生产的重要节气,从它的别名中亦可见一斑。
春分时昼夜等长,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逐渐昼长夜短。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中提到:“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明史·历一》则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由于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民间还留下了“春分无雨划耕田”“春分有雨是丰年”的说法。
古代,春分时有相当隆重的祭日仪式。《礼记》记载:“祭日于坛。”按照孔颖达的注疏就是“谓春分也”。自周代起,此习俗历代沿袭。清朝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里还说:“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明、清两代,北京日坛成为皇帝在春分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春分的传统习俗有哪些范文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