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节气有哪些习俗5篇
相关文章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谷雨节气有哪些习俗,希望能帮到大家!
谷雨节气有哪些习俗1
谷雨茶
在谷雨这一天,桃江、安化县一带村民在谷雨这天采摘鲜茶叶炒制,加上芝麻、炒绿豆、花生仁制作成擂茶,俗称“谷雨茶”。会喝茶的人都懂,“吃好茶。雨前嫩尖采谷芽”。清明见芽,谷雨见茶,真正的好茶采自谷雨时节,味道非常香醇。采茶专家介绍,谷雨又名“茶节”,谷雨前采摘的茶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故谷雨品尝新茶,相沿成习,此时也是采茶、制茶、交易的大好时机。相传喝了谷雨茶能解凉消毒,寓意在夏天不易生痱子、疱子。
谷雨这一天,除家庭饮“雨前新茶”之外,还有结伴饮新茶、添乐趣的饮茶风俗,故民间有“三月茶社最清出”的说法。这一天的各地茶馆也装饰一新,迎接茶客。茶友们相约聚在一起喝一盅清香高雅的“雨前茶”,交谈各自的饮茶经验。旧时的一些文人雅士饮“雨前茶”,讲究一观二品三思。
一观,茶叶冲水后渐渐下沉缓展,接着徐徐舒展,上下翻飞,情趣盎然;二品,茶色银澄碧绿,幽香芬芳,入口由涩转甜,喉清心爽,回肠荡气;三思,品后闭目回味,凝思遥想,似见湖面烟波浩渺,渔帆点点,恍然如游神,富有诗情画意。据说,宋代诗人苏子美,就是在杭州西湖畔,水月坞畅怀豪饮“雨前茶”后,诗兴大发,留下了“三访水庵”一诗,为后人传诵。
美味野菜正当时
晋西北地区在谷雨节前后挑野菜吃。春季,植物新芽吐放,鲜嫩的柳叶、杨叶采回家,泡去苦味,煮渍后加调味可为小菜;榆钱嫩黄采回摘洗手净,加面粉,俗称“傀儡”。槐花、苜宿花也同样可照此食用。
过去农村人人都有挑菜的铁铲和菜篮子,春天一到,便到田野中挖野菜。回来摘洗干净,或做蒸饺馅,或是当菜肴调味,像甜苣菜、苦苣菜、灰灰菜等,用开水焯过,泡去苦味,加葱花蒜泥调成小菜,淡若浓辣,别具风味。
过去在粮食不够吃时,近河的老乡们到河滩去挖蒲草根,洗净晒干,磨成粉后,与粮食掺和一起食用。连阴雨后,树林草丛的地面上,除野生蘑菇外,还有一种黑色的像紫菜一样的菌类,俗称“地皮菜”、“地骨龙”,乘雨拣回,洗净后盐醋拌食或晾干制馅,味美绝佳。
雨前香椿嫩如丝
旧时北京人会采摘香椿,回来炒食或者拌食。香椿又名“毛椿”,这是一种落叶乔木,树干挺直,树皮呈赭褐色,常生于向阳的山坡杂木林内、山谷溪旁或疏林边缘,也常常被人们栽培于村边、路旁、房前屋后。香椿树春天生长的嫩芽具有独特的芳香气味,是别具风味的木本蔬菜。可炒食、凉拌、酒炸、干制、腌渍。一般家庭以香椿芽拌食面筋,清香而韧软,以香椿嫩叶拌食豆腐,味更佳。并且制作也非常简便。只需将香椿叶洗净,切成细末(豆腐可先用沸水焯一焯),加细盐、糖、味精、香油拌之,一绿一白,白艳而味极清美。
谷雨节气有哪些习俗2
谷雨时节的由来
谷雨节气养生菜
为什么谷雨这天的茶最好
谷雨养生注意事项
谷雨节气有哪些习俗3
调整生物钟早睡早起
谷雨是春季节气之尾,随着气温升高,气候逐渐变暖。这时候,人体皮肤松弛,毛孔放大,末梢血管的供血量增加,导致神经系统发生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应调整好睡眠。
但广东的春夏,之交,往往是一些人睡眠的挣扎期。由于早上天亮时间提前,一些习惯了冬季晚睡晚起的市民,生物钟开始有点乱了。“冬天时候一般是晚上12点睡,早上8点才起床,然后匆匆忙忙穿衣漱口赶去上班,但现在不同,晚上12点还没有困意,早上7点钟准时醒,睡眠时间少了,上班时就老犯困。”最近,在市区某银行上班的婷婷因难于适应调整期中的生物钟,脸上长出了痘痘,两眼也出现了“熊猫”的症状。“都说睡前喝牛奶有效,我喝了近半个月,也不见什么效果。”由于婷婷是银行的前台工作人员,加之是刚毕业的新手,她连称每天的工作压力很大。加上睡眠不好,面对记者,她有很多的抱怨。
对此,养生专家认为,春夏,之交的睡眠生物钟确实存在一个调整的过程,但因人而异,有些人不会为这个小变化而影响睡眠,而有些人比较敏感,则会为此烦恼。他建议睡前应该做好保健工作,重点则是调整心神,即精神调整——先睡心,后睡眼。在睡前半小时应使情志平稳、心思宁静、摒除一切杂念。另外,睡前最好洁面、洗脚,并按摩脚部,这样能推动血气运行、温补脏腑、安神宁心、消除一天的疲劳,利于入睡。也就是说,失眠会受到睡前的状态以及心理变化的影响。“如果睡前都担心自己睡不着,那你晚上肯定睡不着了。”因此,放松心态很重要。
另一方面,春夏,之交的时节,陈医生建议市民要早睡早起,不要过度出汗,以调养脏腑之气。在春夏时,通过早起接受太阳照射“吸收阳气”,让身体在冬天时所累积的寒湿之气透过春夏阳光和热量发散掉,有助筋骨强健。如果睡7个小时就足够的人,正常早起时间应在早上4至6点;如果须睡足8小时的人,正常早起时间应在5至7点,这个时候早起可以开始做些户外运动,帮助身体运转。
谷雨三候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茁壮成长。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
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华南春季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适宜红苕栽插的温度为18℃至22℃,这时已能满足。华南老旱区的经验证明,红苕在谷雨后早栽,能够在伏旱前使藤叶封厢,增强抗旱能力,获得高产稳产。
“谷雨前,好种棉”,又云:“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自古以来,棉农把谷雨节作为棉花播种指标,编成谚语,世代相传。
谷雨节的天气谚语大部分围绕有雨无雨这个中心,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等等。还有谷雨节气如气温偏高,阴雨频繁,会使三麦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变化,搞好三麦病虫害防治。
<<<返回目录
谷雨节气有哪些习俗4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很多跟谷雨有关的习俗。
“走谷雨”: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或者户外田野中走动一圈就回来。
谷雨摘茶: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节气这天,南方茶区的习俗是不管天气如何。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赏牡丹花: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三朝看牡丹”,雨时节赏牡丹的习俗已绵廷千年。古时习俗,凡有花之处,皆有士女游观,也有在夜间垂幕悬灯,宴饮赏花的,号曰“花会”。清顾禄《清嘉录》曰:“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多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供人们游乐聚会。
吃香椿:谷雨前后是香椿树萌发嫩芽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之功效,所以北方又谷雨节气吃香椿的习俗。香椿拌豆腐,香椿炒鸡蛋,甚至只是简单地开水焯过,加盐调味,吃起来也是醇厚美味。
谷雨祭海: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因此,谷雨节也叫做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这一习俗在今天胶东荣成一带仍然流行。
禁杀五毒: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禁蝎咒”,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
“禁蝎咒”又叫谷雨贴,属于民间绘画的一种,上面刻绘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迟七星剑,单斩蝎子精”等文字说明,寄托人们查杀害虫、盼望丰收、安宁的心理。
谷雨期间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还要举行“爬坡节”。爬坡节,苗语称“纪波”,是苗族青年男女们醉心向往翘首以待的一年一度特有的择偶恋爱的欢聚盛会。每当爬坡季节来临,青年男女们借赶集相遇机会,或由男方请求,或由女方邀请,决定某日在女方寨子某个地点举行爬坡。爬坡节这天,山坡上汇集着数千人,坡上一圈圈,一丛丛的男女青年游方唱歌、吹笙、踩鼓、他们以此为媒介寻友觅伴追求知音,洋溢着节日欢乐的气氛。东道主的女郎们,准备丰盛的鱼肉和糯米饭,带上山去,一边款待后生们,一边互相对歌。在这当中,青年男女们互相物色对象,结成今后一双双的情侣,组成一个个幸福家庭。有现在,苗族爬坡节增加了许多游艺、体育活动,如斗牛、斗雀、对歌、篮球、赛跑等。
谷雨节气有哪些习俗5
含义一
谷雨,顾名思义也就是播谷降雨的意思。换句话说,这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因为在谷雨时节雨水会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谷雨前后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关于谷雨是什么意思,古人曾有“雨生百谷”之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开始回升,雨水增多,这时期雨水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很有作用。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也需要雨水才能播种出苗,雨水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生长,故称“谷雨”。
含义二
关于谷雨和仓颉的关系,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这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
谷雨节气有哪些习俗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