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节气的来历及传说5篇
相关文章
谷雨,是24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19日-21日之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谷雨节气的来历及传说,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谷雨节气的来历及传说1
又逢一年谷雨时,正值条山采茶季。
谷雨,一个散发着温润的诗意名字,濡湿在农谚上,轮回在季候里,芳菲在茶园中。有联曰:“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民谚曰:“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明代深谙茶理的许次纾在所撰的《茶疏》中谈到了采茶的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这一点,对于北国的茶园来说,最为合适不过了。
细雨微风的日子,泗交河畔厚民茶园,漫眼的青山呈合围之势,绿波流转的小溪依山静淌,河沿的垂柳倒影波中,不时被涟漪搅醒;90%的森林覆盖率,完全有理由让我们的目光、心灵与肺腑在绿色中被濯亮。晨曦如同油彩的画笔,点红描紫,横泼竖染,造化着这梦幻般的北国高山茶园。北宋文学家范仲淹诗云:“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静谧在茶园里的茶树,厚蓄了漫长冬季的营养,吮吸谷雨滋润,期待绽放一场春之花事,萌动的茶蕊依次苏醒,娇羞的茶瓣次第舒眉,宛若丛丛绿色的云朵,空气中也流淌着一股浓馥的生命气息……
湿漉漉的谷雨,翠绿绿的茶。从谷雨初萌的第一片芽叶始,我就试图跃上这“泗交绿”的叶尖尖,听飞鸟的吟唱,听茶树的长势,还有自己薄如蝉翼的呼吸和心跳,仿佛魂萦梦绕多年,又似猝不及防,我得以投身茶园的怀抱,眺望中条山复苏的铺天绿意,尽享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澄明芳香。那种茶的山坡,生长着一个国度的精神。那种茶的身影,是一个民族的写真。一片绿叶,仪态万方,从中华远古走来,从江南水乡走来,挟着仙风道骨,讲着神话故事,与丝绸古道相约,与翰墨书香为伴,是绿色的诗经楚辞,是飘香的唐诗宋词……
谁说山西不产茶,中条深山绽奇葩!厚民晋茶,泗交绿者,这“南茶北移”的娇儿,把思想植于北国高山砾壤,把眸子放进碧水溪河,把梦想长在云雾风中,芬芳着南国基因,蓬勃着山西性格,洋溢着中华气质。含英咀华,吐香蕴玉,与清泉飞瀑为伴,与松涛柏风为邻,没有人为的干扰,没有环境的污染,感受清新自然气息熏陶,被富含微量营养元素的泉水滋润,芽叶滋味醇厚回甘,香气弥久高远。这不是舜耕历山的勤劳在传承吗?这不是大禹寻茶解民毒的爱心在芬芳吗?这不是后稷教民稼穑的愿景在延伸吗?这不是嫘祖养蚕的故事在续写吗?这不是陆羽的《茶经》在山西的新版吗?
北国的春天姗姗来迟。海拔1000多米的中条山,终年云雾缭绕,茶区内升温迟缓。茶树们,非常沉得住气,须得过了谷雨才能采,且最好是在清晨的雾中采摘。“雨前雨后采茶忙,嫩绿新抽一寸香。”晨风柔柔的,采茶女,清纯的女子,头戴着青蓝色碎花头巾,在蜿蜒的山道上行走,如行云流水。她们挽着竹篮,轻盈而出,浅笑如花,远远望去,如同仙女下凡一般。风在山坡上奔跑,蝴蝶身边飞舞,一双双灵巧的双手,拨青弄翠,如小鸟在茶丛上雀跃,啄食着露珠和阳光。山泉流过她们的喉嗓,茶园飞出了歌声,如铃似玉的:“茶园的阿妹俏模样,十指尖尖采茶忙。引得蝴蝶翩翩飞,引得蜜蜂嗡嗡唱。引来了对面坡上一群羊,还有一个放牧的少年郎……”
“春歌何其甜,春茶何其香?彩云落玉枝,清溪饶山梁。谷雨柳丝长,茶娘上山岗。泗交绿茶茗,幽情寄茶庄。”突然内心涌出几句诗来,为自己的此行,更为这谷雨茶的幽香。谷雨茶,坊间也称之为谷雨尖,以其色泽、香气、口感,被视为茶中之珍品。最受品茗人追捧的便是谷雨茶独特的“旗枪”、“雀舌”了。一芽一叶的茶泡在杯中像展开的旌旗,被称之为“旗枪”;一芽两叶的则像鸟雀的舌头,故称之为“雀舌”。一位名叫阿尔贝蒂的西班牙诗人,第一次喝到了中国谷雨茶,青绿的茶水比他的爱情更加纯粹,甚至让他忘记了心爱的姑娘,这位诗人抬头望着西班牙的月亮,可是低头写下的却是这“旗枪”和“雀舌”了……
泡一壶谷雨尖,品一杯泗交绿,便可以尽揽春色,将万绿萌动的青山全身受用。新绿,嫩芽,在杯中舒展,炫舞,水乳交融,渐渐沉入杯底,一种熟炒板栗的清香扑鼻而来。闻之品之,宛若咀嚼佳蔬,味蕾润春。让你在瞬间体会到天地间刚刚苏醒的那份清明与和畅,如同重新回到山峦上、峰谷尖,回到一丛丛的茶树上,回到沾满露水的清晨,回到若有若无的薄雾里……茶之品、茶之性、茶之韵,尽在这谷雨茶中。突然想起一位懂茶人说过的一句话:“沉下去的,都是好茶!”那“旗枪”、那“雀舌”,通过采芽、杀青、揉捻、烘干、提毫等一系列的传统茶艺后,不知蕴涵了晋茶人多少情愫啊。叶短情长,中华风物的灵气,就这样迢递于上下五千年,绵延至华夏子孙的血管末梢了。我想起了渺远如神农,禅定如陆羽,潇洒如李白,清脱如东坡,高洁如易安,风流如唐寅,傲气如乾隆……那一位位茶人茗客了……
茶,嘉“木”者,以“锅炒杀青”,属“金”;煮茶用“火”;冲泡用“水”;以陶或瓷盛之,属“土”。一茶中“金木水火土”皆在,阴阳五行兼容。故饮谷雨茶,最能清火、避邪、明目,香而不浮,爽而不浊,能以茶驱腥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神农本草》中记载:“久服安心益气,轻身不老。”“谷雨品新茶,茗香诗意浓。”从古至今,诗人对其的褒扬多姿多彩,用春风之笔蘸着鲜艳茶露。宋·黄庭坚:“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元·元好问:“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明·文徵明:“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清·严虞惇:“谷雨新晴采露芽,清泉活火试瓯华。”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写到家乡的谷雨春茶:“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春到谷雨,喝茶养生正当时。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中写到:“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寰宇。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且饮一杯“泗交绿”吧!听着催生百谷、泽润大地的雨声,看茶烟聚散,细品心中的宁静致远。恰如当代作家苏叔阳所言:“饮一口这暖暖的谷雨茶,就像整个春天就在自己的身边,身体卸下了冬天所有的寒冷和沉重。”
>>>返回目录
谷雨节气的来历及传说2
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饮茶
南方谷雨有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不管这天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
食香椿
谷雨前后是北方香椿上市的时节,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祭祀文祖仓颉
陕西白水县谷雨祭祀文祖仓颉习俗,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相传,仓颉创造文字,功盖天地,黄帝为之感动,以“天降谷子雨”作为其造字的酬劳,从此便有了“谷雨”节。此后每年谷雨节,附近村民都要组织过庙会纪念仓颉。
祭海
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这天渔民要举行海祭,祈祷海神保佑。
赏牡丹
谷雨前后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富贵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绵延千年。
禁杀五毒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洗澡消灾避祸
谷雨的河水非常珍贵。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此时还会举行射猎、跳舞等活动庆祝。
<<<返回目录
谷雨节气的来历及传说3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谷雨节气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表示降水状况和“雨生百谷”。谷雨最主要的特点是春雨绵绵,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农业气候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谷雨节气的来历及传说4
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农事活动需要制定的,每个节气都有一个特点鲜明的名字,如立春、夏至等均是如此。谷雨节气到来,寒潮基本结束,气温迅速升高。
《群芳谱》:“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降雨量增加,有利于农作物播种生长。
从天文学角度来说,古人确定每年4月19日到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此刻,田中秧苗初插,许多作物也是新近播种,需要雨水滋润,所以民间还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由于气温进一步升高,许多地方鲜花吐蕊,大树生出新枝,焕发勃勃生机的植物告诉人们,已经时至暮春。在南方一些地区,甚至可能会有“炎热”的感觉。
谷雨节气的来历及传说5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天气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茁壮成长。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华南春季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适宜红苕栽插的温度为18℃至22℃,这时已能满足。华南老旱区的经验证明,红苕在谷雨后早栽,能够在伏旱前使藤叶封厢,增强抗旱能力,获得高产稳产。
“谷雨前,好种棉”,又云:“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自古以来,棉农把谷雨节作为棉花播种指标,编成谚语,世代相传。
谷雨节的天气谚语大部分围绕有雨无雨这个中心,如“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等等。还有谷雨节气如气温偏高,阴雨频繁,会使三麦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变化,搞好三麦病虫害防治
谷雨节气的来历及传说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