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习俗具体介绍范文总结
相关文章
农历七月有两个节日,一个是甜蜜的七夕节,一个是诡异的中元节,中元节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万鬼出没的日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中元节的习俗具体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元节的习俗具体介绍范文总结 1
在清明节前。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叫寒食节。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寒食节,或认为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古称,而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清明在农历三月初,而寒食节是在农历二月。寒食节有两项重要活动,一是禁火,二是扫墓。
禁火
按《周礼》上说的,寒食节禁火是为了“三月出火”。按照当时的习俗,每当仲春一二月,人们将火种灭掉,到三月时再由宫内将新的火种传入民间,新火与旧火交替之日就是寒食节。
然而,有天文学家提出后人将内火和出火理解成燃烧之火是一个极大的历史误会,此处的“火”字,原本是天文学上的星名,就是指大火星,大火星是天蝎座Q星,中名心宿二,又名商星。它是我国远古时代用以定季节的主要标志星。那时的天文官员就称为火正。所谓“三月出火”,实际上是指三月初傍晚大火星出现于东方。二月龙抬头,三月火出和五月大火中,是同一组天象在不同季节所处的不同方位。观测它们的方位,对于确定季节十分重要。我国一向以农立国,准确地确定春播季节对农业生产来说尤为重要,因此要设专管火的官员每年向人们通告禁火和出火。
扫墓
寒食节的另一项活动是扫墓,此项活动包括给坟头添土,修整树木,剪除杂草,打扫坟茔,祭祀祖先等。自居易《寒食野望吟》记述了寒食节扫墓时人们凄凉和伤感的情怀:
乌啼鹊嗓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离死别处。
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现在,福州地区,在多数人清明祭扫先人墓地的同时,一些村镇居民习惯选择重阳节扫墓。而地处福州地区西部的闽清县,许多人传统的扫墓时节是中秋节前后,清明不进行任何祭扫活动。在南部的莆田,扫墓时间分为清明、重阳和冬至,冬至为大部地区和市区的主流,清明扫墓的地区分布在沿海,也仅进行一次。而在闽南漳州,扫墓时节为三月初三,俗称“三月节”,也即古时的上巳日,相对较为特殊。这个时间扫墓的习俗也传到了台湾,造成漳泉裔民众扫墓的时间差。
中元节的习俗具体介绍范文总结 2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
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中元节的习俗具体介绍范文总结 3
首先是祭拜灶君,寄托了老百姓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人们将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茶、酒、鸡,并且烧香和燃放鞭炮。还有就是“扫尘”了,大家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另外,“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寓意把不好的运气赶走,对未来日子有崭新的希望。
中元节的习俗具体介绍范文总结 4
昔日北京,每逢到阴历腊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盐店、杂货铺、南纸店、百货摊都以代卖“灶王爷”。这种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来自华北的“版画之乡”天津杨柳青。那和蔼、肃穆、善静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盛装端坐,给人们以庄重的感觉。
每年一度,人们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不能说“买”)来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熏火燎了陈旧不堪的旧灶王像。这似乎是在向人们预告,除夕马上就要来到了。
给灶王爷、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须用鸡鸭鱼肉、干鲜果品之类,更不须用牛羊三牲,只须一些“糖瓜“(用麦芽糖制做的像鸡蛋大小的瓜状糖块)就可以了。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他老人家就会更心满意足。灶王爷骑的神马,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俗云“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上天”,这天人们称它为“祭灶日”。在北京,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长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门前烤化,然后抹在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嘴唇上。即使灶王爷不馋,人们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边,看业灶王爷贤伉俪都是喜欢吃甜食的。至更尽时分,家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罗拜,祝以抑恶扬善之词,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秦人间一年之善恶,而妇女不能参拜,只于内室扫除炉灶,燃灯默拜。
中元节的习俗具体介绍范文总结 5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东莞最出名是烧鹅濑。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许多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
2、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这一民俗的另一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3、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4、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平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中元节吃鸭是因为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5、吃扁食
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现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饺子,其实扁食和饺子大不相同。扁食和饺子的区别,首先在皮,其次在馅。
以皮而论,饺子皮较厚,而扁食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饺子馅少,小到只有大拇指那么点,因此饺子的个头也比较小,一碗饺子虽说也有十多个,但在碗中却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余全是汤,并且饺子的馅较为单一,多为猪肉加些素菜和调料。而扁食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肉类、菜类均可入馅,连鸡、鸭、鱼、蟹、馓子、嫩黄豆等等都可入馅,且特别讲究搭配,鸡脯配芹菜,猪肉配荠菜,鸡蛋配韭菜等等。
6、吃“饺饼”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相传,饺饼筒是济公所留下来的: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见每一餐都剩下许多菜,觉得很浪费,就把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这种做法受到了众僧的喜爱,便流传至民间。
制作饺饼筒,要先将馅炒好放在一边备用。常见的馅有猪肉、猪肝、鸡蛋丝、豆腐皮、冬笋、豆面、芹菜、豆芽、海带、鱼干等。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面粉往“鏊”上糊,糊成一张薄薄圆形的皮(糊拉汰皮)。最后将食材按顺序裹在糊拉汰皮里,要做到不能裹得太“胖”,也不能裹得太“瘦”,否则就不好看了。饺饼筒包好了也要放在“鏊”上煎一煎,一直要煎到外表皮呈金黄色并油光发亮。
另外,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
中元节的习俗具体介绍范文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