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古诗词名句参考模板
相关文章
中元节各地风俗禁忌大致相同,在中国习俗中,并不仅仅是7月十五这天需要避忌,农历七月,被称为鬼月,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一起来看看中元节烧包袱的风俗,欢迎查阅!
中元节古诗词名句参考模板 1
1、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阴气特别重,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所以在鬼节的时候大家要早点回家呆着。
2、不要把两根筷子插在饭中央,这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是祭拜的模式,那个会以为是你在招他来分享食物。
3、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4、不可捡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5、不可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那个。
6、不要熬夜,人阳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阴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7、不要偷吃祭品,这些是属于那个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8、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
中元节古诗词名句参考模板 2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民间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时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也有在七月十四的。据说,中元节这一天,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为了缅怀先祖,祭拜地官,在阳间的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祭拜这些来自阴间的先人。
道教的中元节既是道教的宗教节日,也成为民俗节日。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道书中说,凡是这三天,三官都要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其中地官所管为地府,当然所检的重点是诸路鬼众了。所以这一天,众鬼都要出离冥界,接受考校。道门中於这一天例行设醮为地官庆贺诞辰,同时信众也出资设斋为祖先求冥福,请地官赦免罪过,早升天堂。这是中元节成为民俗节日的主要原因。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古诗词名句参考模板 3
1、吃鸭。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2、吃濑粉。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
3、吃粗茶淡饭。在山东的独陵县,中元节被当地人称为“掐嘴节”,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
4、吃扁食。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5、吃“饺饼”。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每个地方中元节的饮食习俗都不同,或吃濑粉、或吃鸭子,或吃“饺饼”,总之,七月十五鬼节的饮食似乎有点“神秘”哦。
莆田中元节传统美食:金粿
莆田中元节(七月半)做金粿。农历七月初九或初十,用草木灰过滤出含碱的“金水”。十一十二,取“金水”拌水磨糯米浆,蒸成金黄色的米粿。用于祭祖,也是味道独特的食品。由于含食用碱,能帮助消化。
传统节令食品是地域文化的象征,但莆田市和广东潮汕地区的食品却有相似之处。潮汕地区逢端午节有制作栀粿的习俗。做法是:糯米浸水后磨成浆,滤去一部分水分。按比例加入栀子汁、食碱液,拌匀后蒸熟。栀粿呈棕黄色,用纱线切割成片,蘸白砂糖吃。当地认为,潮汕地区端午暑湿瘴热,吃栀粿有清热利湿、助消化之功效。
潮汕栀粿与莆田金粿都是用水磨糯米浆蒸成的节日食品,都加入含碱液体,成品呈金黄色,吃法相同,都具有助消化的功能。而且,栀粿与金粿,读音相似。不同只在于前者是端午节食品,还要加入栀子,后者是中元节食品。
栀子,潮汕俗称黄枝(莆田也这样称呼),果实叫“山栀子”,入药。其功效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栀粿”因用栀子而得名,用做端午节保健食品是合适的。栀子虽然有保健功能,但主要作用大概是给栀粿着上黄色。由于栀子比较稀缺,现在也用茶叶、竹叶、稻草烧的汤汁替代,这种汤汁也是黄色的。莆田金粿旧时可能也加栀子,现在不加了(拌了草木灰汁的金粿呈金黄色)。另外,同是中元节食品的“薄荷糕”,现在也不加薄荷了。特色小吃
饮食风俗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尽管客观环境会改变,但风俗仍然代代相传。比如金粿,古代没有专门介绍做法的书籍,更没有现代的大众传媒,全靠民间一代代传承、模仿,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了。而且中元节一到,人们就会自发去做。栀粿也一样。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包括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四个市。其东北部与我省交界。潮汕历来有“先祖迁自莆田”的.说法,潮汕俗语也说“潮州福建祖(祖先来自福建)”。据考证,确实有不少潮汕先民是在唐宋及以后由莆田入潮的,其中一部分先由中原南迁到莆田,再入潮汕。移民对目的地生活方式、风俗和文化传统都有影响,至今当地一些民俗习惯仍与莆田相近。潮汕莆田都盛产大米,大米是人们的主食,也是大米制品的原料。
福建仙游中元节习俗
农历七月初至十六日,是中元节,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也称“鬼节”,是旧时民间祭祀祖先的节日。据传,农历七月不敢迎娶,以为中元节开了鬼门关,恐中邪招灾;晚间孩子要早入房,怕冲鬼邪。七月半最重要的习俗是“送纸”,凡是已嫁的女子,娘家父或母逝世的,必须备办祭品,十五日之前回娘家致祭。这期间,家家户户都在祭拜先祖,准备的祭品有:饭团(也可用长馒头替代),鸭子(也可猪脚等替代),茶,酒,香,烛,棋盘,斗钱,冥币等等,祭祀祖宗。
仙游人在过去遇到“七月半”来临,就忙开了: 民谣云:“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赏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初九日起,家家忙着做“薄荷糕”和“金粿”,金龟(金粿浆)滴滴;十三日祭祀祖先,俗称“接公妈”;持续至十六日“送公妈”始止。
“薄荷糕”的做法是:以上等冬米舂细、过筛、拦上白白糖、压实后,置于蒸笼中蒸制而成,同时还加上少量薄荷,故名薄荷糕;“金粿”的做法是:用干旱稻草、干黄豆枝叶烧成灰,冲水过滤后,成为含碱的“金水”和糯米磨粉搅拌成浆,蒸成带金色的米粿,也有用小米磨粉拌“金水”蒸成金粿。把糯米浸水后磨成浓米浆,加适量食用碱制成,蒸成后形如圆盘,色呈金黄,故名“金粿”。金粿是莆仙民间过中元节的主要供馐。金粿质粘软,不用刀切而用线割。
所谓“挑来挑去”,是指女子回娘家祭奠已殁的父母。七月十五日主祭日,亦称“接公妈”。这一天,不少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和在外省市工作、打工的亲人,赶回家乡,全家人聚集一堂,共祭祖先。这个时节,因为天气炎热,莆仙百姓俗称“公妈热”。各家祭品,一般以素菜、干果为主,避免食物霉变。所以,主祭品主要是金粿和薄荷糕。中元节晚上,莆仙一些寺庙还举行普度和孟兰会,沿海民间也有“放水灯”的风俗。所谓“放水灯”,即用白纸叠折成各种花朵、船只,在中间点上蜡烛,放飘水上。 七月十六日,各家举行“送公妈”。
中元节古诗词名句参考模板 4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清)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中元节古诗词名句参考模板 5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中元节古诗词名句参考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