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生活小常识

三伏天去湿气最好方法以及攻略经典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三伏天一到,气温高居不下,小孩子们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因此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整,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三伏天小孩吃什么好攻略最新大全,欢迎阅读!

三伏天去湿气最好方法以及攻略经典推荐 1

头伏又叫初伏,是关于日历法的一种说法,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习俗:

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二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三伏天去湿气最好方法以及攻略经典推荐 2

1、保证睡眠充足

在三伏天里,时常会遇到“冰火两重天”的情景—外面的气温高的让人无法忍受,走进室内,空调的温度又开得很低,虽然感觉上特别爽,但是最容易引起感冒等一些不适症状,从而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的质量。因此,在三伏天应合理调节空调的温度,不能开的过低,需保持充足的睡眠,有适当的午睡时间,这对于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注重养心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出的过多易损伤心气,心气不足则易生悲。中医也认为“夏气和心气是相通”,所以养生要“静养”。从营养学角度来说,身体排除大量的汗液,会造成一些矿物质的流失,如钾、钙、钠等,这样就容易引起萎靡不振、四肢无力、心慌气短、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所以三伏天养生应避免大汗淋漓,要保持身心愉悦、心情畅达,防止心火过旺而引起疾病。

3、需要养气

三伏天气炎热,是阳气最旺盛的阶段,容易伤气,会导致体力、元气不足,机体功能下降。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有的人在酷热的三伏天里,常常喝冰水或冰饮料来解渴,虽然当时过瘾,但其实过完当时的瘾之后对身体伤害是很大的,这样做容易造成了血管的急剧收缩,阻碍了血液循环,不利于体内散热,会是寒气会积聚在体内,为日后的脾胃虚寒埋下病根。

建议可以自制一杯蒲公英马齿苋茶,能够清热解暑、健脾祛湿,很好地帮助身体改善各种不适症状。

4、祛湿排毒

入伏后,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大,闷热潮湿的伏天,人体还容易被湿邪侵袭,导致人体湿热重,出现头发油腻,皮肤暗黄粗糙,大腹便便,人没有精神,萎靡不振......看起来满身都是毛病。

5、少吃冷饮

如果怕热,可以喝常温的白开水。如果你能坚持一个三伏天不碰冰饮、雪糕,即使不专门去“冬病夏治”,体内的顽固寒气也能自己好大半。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别怕冷、手脚冰凉的亲,记住了哦!

6、预防感冒

三伏天是感冒高发期,因为很多人因为天气热喜欢待在空调房间里,现在很多人喜欢长时待间在空调房里,很容易会出现咳嗽、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建所以小编议大家不要长时间在低温空调下待着,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应尽量开窗通风,出入冷气房间前要把汗擦干。

注意从外面一身汗回来或者在运动后,切忌对着空调使劲吹凉风,湿气会借机顺着张开的汗毛孔进入人体。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就是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

另外,很多人认为,夏天气温高可以不吹干、擦干头发就睡,但实际上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夏天时,人洗澡特别勤。有的人头发湿漉漉的,就坐在空调屋里,甚至头发不吹干就睡觉,导致“湿邪”在不知不觉中入侵身体。所以,夏天也要把头发擦干再入睡。

三伏天去湿气最好方法以及攻略经典推荐 3

三伏天养生方法1、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三伏天养生方法2、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三伏天养生方法3、饮食要点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具体到吃什么,主要掌握四个要点: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养生。

三伏天养生方法4、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三伏天养生方法5、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三伏天去湿气最好方法以及攻略经典推荐 4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例如: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爽了。

伏天的说法据说历史相当久远,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小暑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三伏天去湿气最好方法以及攻略经典推荐 5

2021年三伏天艾灸时间7月2日—8月21日

伏前灸:2021年7月02日

初伏灸:2021年7月12日

中伏灸:2021年7月22日

末伏灸:2021年8月11日

伏后灸:2021年8月21日

三伏天究竟是什么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秋分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

2021年三伏天具体时间2021年7月12日~2021年7月21日 为初伏 10 天

2021年7月22日~2021年8月10日 为中伏 20 天

2021年8月11日~2021年8月20日 为末伏 10 天

三伏天去湿气最好方法以及攻略经典推荐_精选范文网

三伏天一到,气温高居不下,小孩子们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因此要做好各方面的调整,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三伏天小孩吃什么好攻略最新大全,欢迎阅读!三伏天小孩子食物推荐:水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