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节日知识 > 中国节日 > 元宵节

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传统习俗经典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元宵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元宵节有什么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传统习俗经典推荐 1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传统习俗经典推荐 2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传统习俗经典推荐 3

emsp; 一、东莞元宵节吃香丸

emsp; 而除了汤圆,在东莞还有一种元宵必吃的食物--香丸。

emsp; 香丸圆圆的,直径约一厘米,是用晚造旱地糯米浸7天后形成的冬至粉制作而成,空心,入嘴即化。在东莞,朋友亲戚相互串门时,总会接到主人家的几粒香丸,吃过表示与人结缘。

emsp; 煮汤圆、吃油团

emsp; 元宵节吃汤圆已经是普遍的习惯,在广西的上林、靖西等地还有吃油团(有的地方也称“煎堆”“油堆”)的习俗。食物有别,寓意却一样。这两种食物都为小圆球形,表示团圆。原先“油团”的“团”字并不是现在所用的这个团圆的“团”字,而是“抟”字,它表示的是一个把做油团的面戳圆的动作,但随着时间的演化以及文化的融合,也就演变成现在的“团”了。

emsp; 二、在广州、香港等地

emsp; 元宵夜要进行树元宵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emsp;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emsp;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元宵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emsp; 舞火龙。是香港元宵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emsp;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emsp;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emsp; 煮汤圆

emsp; 元宵节吃汤圆是众所周知的节日食俗,寓意“团团圆圆”。

emsp; 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我们常吃的汤圆有芝麻、花生、香芋等。

emsp; 三、深圳元宵节吃什么

emsp; “吃圆仔、扁米,然后走家串户讨红包。”传承人陈淦忠想起了小时候,他说,米饼、鸡仔饼等小吃,大人们在春节前就已经做好,到了元宵节,“孩子们会拿着一个小竹篮,装上这些小糕点串门,趁着元宵抓紧讨红包”。

emsp; 60多岁的英姑则说,作为长辈们来说,这种串门实际上是一种“结缘”,人与人之间,互相招呼,以欢喜心相见,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且有邻里之间互相做传统小吃的习俗,“你家做米饼,我家做松糕”,做足吃到农历五月的量,做好了之后礼尚往来,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emsp; 舞龙、点花灯、猜谜语、唱粤剧,也是深圳人过元宵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此外,福田下沙一代还有吃大盆菜的习俗。据介绍,大盆菜的烹饪方法考究,菜盆里有包括煎蚝、鸡、鸭、猪肉、冬菇等15种菜 ,一层一道菜,意为“百鸟归巢”。吃法也较为讲究,食客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翻找,越是底层越鲜美,称之为“寻宝”。

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传统习俗经典推荐 4

1. 一帆风顺,两情相悦,三生幸福,四季平安,五体康健,六合太平,七彩生活,八方来财,九九幸福,十分如意。祝元霄节快乐!

2. 大红灯笼高高挂,映出团圆笑脸庞;彩色元宵热腾腾,现出团聚好年华。你吃元宵我和面,你看灯笼我来挂;友好和善大中国,元宵佳节是一家!

3. 年年闹元宵,今宵最欢笑,财神福星到,幸福常萦绕!短信祝福巧,幸福快乐每一秒!恭祝月圆汤圆缘梦圆!人圆情圆事事圆!元宵节摇出你的笑脸!

4. 圆圆的月亮照着圆圆的餐桌,圆圆的餐桌放着圆圆的碗,圆圆的碗里盛着圆圆的元宵,圆圆的元宵圆着圆圆的梦想,圆圆的梦想马上就会实现。元宵节快乐!

5. 美丽的夜空,把梦想呈现;圆圆的明月,把幸福实现;漂亮的花灯,把节日妆扮;温馨的短信,把祝福传递;我的心愿:愿你元宵节快乐幸福每一天。

6. 一个月亮一个你,二个影子我和你,三生有幸认识你,四个西施不如你,一起看灯去?

7. 元宵佳节闹花灯,花灯粘满千纸鹤。举怀邀月寄相思,月圆人缘乐团圆!

8. 爸妈:祝你们元宵节快乐,相依相偎,生活美满

9. 元宵夜,月儿圆,吃着元宵庆团圆,祝愿你家快乐团圆!

10. 一段幸福时光,又一次真诚祝福。祝你:团团圆圆!甜甜蜜蜜!顺顺利利!

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传统习俗经典推荐 5

1、汤圆

在元宵节的时候,南方的人吃的是汤圆,台湾的民歌《卖汤圆》中有一句歌词是:"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天上月圆,碗里汤圆,意味着家庭团圆,阖家幸福。

汤圆是糯米粉加水调和成糯米皮,然后放入事先做好的各种馅料,一般都是干果和水果加上植物油,例如花生,芝麻,核桃等等,最后把糯米皮包好,形成一个圆球就可以了,汤圆是包出来的。

2、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首先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4、元宵茶

陕西等地方在元宵节的时候有食用元宵茶的习俗,虽然叫做元宵茶,但是和元宵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元宵茶是在热汤面中加入各种的水果和蔬菜烹饪而成的,在过年期间食用了大鱼大肉之类油腻的食物之后,正月十五的时候食用这种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元宵茶,能够缓解油腻感。

5、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6、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7、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8、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10、面灯

从汉朝的时候就流传下来一个习俗点面灯,面灯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就是面粉做的灯,也叫做面盏,主要是北方地区的习俗。面灯的形状有很多种,一般会做灯盏十二个,闰年的时候做十三个,在灯盏里面放食用油,然后点燃,这样就是面灯了,元宵节的时候的灯光是有着吉祥的寓意,并且能够祛病辟邪的。而面灯是因为古代科学不发达,就用面灯灭了之后里面剩下的食用油的多少来预测接下来一年中十二个月份的水、旱的情况,等正月十六的时候,把面灯蒸熟了食用。而有的地方则是把面灯放在锅里蒸,蒸熟之后,面灯里面残留的水分的多少来预测。

11、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12、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13、糟羹

浙江台州附近地区的人有在正月十四的时候食用咸的糟羹,正月食物的时候吃甜的糟羹,糟羹又叫做山粉糊,是台州的元宵节食品,属于传统小吃之一,在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用糟羹。糟羹分为咸的和甜的,主要是用藕粉,米粉或者薯粉作为主料,然后添加自己喜欢的配料制作成自己喜欢的口味。

14、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传统习俗经典推荐_精选范文网

元宵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元宵节有什么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元宵节习俗吃汤圆吃“汤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