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节日知识 > 中国节日 > 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日来历精选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元宵赏灯的习俗始于东汉时代,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人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宵节来历故事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节的节日来历精选总结 1

第一、元宵能量密度高,要进行等量主食的替换。

元宵是以糯米粉为原料,加上高油、高糖的馅料做成的。吃3粒元宵相当于摄入一盘炒菜的油量,4粒元宵差不多就相当于一小碗米饭的热量了。所以尤其是超重、肥胖的亲们,建议最好就吃2粒,并且都应该减掉相应的主食。

第二、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血糖监测情况谨慎吃元宵。

糯米相对于大米来说,对血糖的影响稍微大一些,而且元宵又是以糯米粉为原料的,经过碾磨的食材更碎,颗粒更小,吃进肚子里消化吸收更快,对血糖影响也就更大。

元宵是摇出来的,煮元宵的汤,尤其是不小心煮破的情况下,煮出的汤较浓,里边含有不少糯米粉和馅料,喝进肚子里消化吸收更快,否则血糖又该大乱了……

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结合您的血糖实际监测情况,如果血糖最近波动较大,餐后血糖居高不下,建议您最好就不要吃元宵,煮元宵的汤就更不能喝了。

第三、其它吃元宵需注意的人群。

元宵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粉,属于高碳水化合物,而且黏性高不易消化;馅料无论甜咸,都含有高热量高油脂,患有胃肠道疾病、肾病、慢性胰腺炎、消化能力较差的人群都应少吃或不吃。

第四、老人和小孩吃元宵要格外小心!

元宵容易滑落到气管或卡在食道,造成呼吸困难或食道受阻,严重的可导致窒息死亡。因此老人和小孩在食用元宵时要特别当心,佩戴假牙的老年人还要防止假牙被汤圆黏住,一同咽下时被卡住。小孩吃元宵时,切记不可边吃边玩。

如果真的发生意外,食物呛入气管时,要用正确的处理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异物从气管中取出才可以救命。

元宵节的节日来历精选总结 2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5、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6、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8、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9、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10、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11、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12、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的节日来历精选总结 3

饺子可分为南北两派,从饺皮、馅料到做法都各有不同。

南方饺子外形细小,饺皮薄而滑溜,馅料以猪肉为主。作为小吃,你也可以加入鲜虾、蟹黄、冬菇、木耳,煮后做汤来吃。

和南方饺子相比,北方饺子皮的厚度有2-3mm,把皮拉起来时要弹力十足,吃时滑溜烟韧,带面粉香才是上品。包饺子时的边位不能打褶,食时才不会太厚,肉汁又不会轻易漏出来。馅料方面则讲究菜肉比例平均,要有菜有肉,比例以一比一为最好,菜少不够香,肉多又太肥滞。肉馅要够丰满,这要才不易散开。

看北方饺子是否合格,第一要看外形,饱满、四平八稳、呈元宝状,才叫馅多的合格之作。而在吃法上,北方饺子的搭配酱汁是蒜子醋汁,惹味又可消滞。至于那碗饺子汤,则是吃完饺子才喝的,而非南方饺子是搁汤里同上的。因为北方人认为,饺子放水煮,吃时不跟汤才原汁原味。而吃罢饺子再喝一碗煮过饺子的原汤,能帮助消化。

元宵节的节日来历精选总结 4

元宵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事实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远胜于其他节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lt;<<返回目录

元宵节的节日来历精选总结 5

在古城凤阳县,有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等民间习俗,成了元宵佳节的三大习俗。凤阳民间有“元宵节荡秋千,一年腰不疼”的说法。每逢元宵佳节,最让孩子们动心的还是“挑灯笼”。各种花灯早在几天前就纷纷“抢早”上市,造型各异的花灯将府城镇夜晚装点一新。撂火把是一种青少年集体活动。在凤阳农村,留心的孩子都会早早有意识地收集、准备着一些废旧扫帚、刷把,以备元宵节撂火把,形式受到人们喜欢。

元宵节的元是什么意思

元宵节,“元”指第一、开始的意思,如每年1月称做元月;“宵”指夜,春宵、通宵。另外,这一天又叫上元节、灯节。每逢这天,许多人家都挂起五彩缤纷的花灯,而表示吉祥的食品“元宵”更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缺的美食。

农历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时,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TAG标签: 元宵节 来历

元宵节的节日来历精选总结_精选范文网

元宵赏灯的习俗始于东汉时代,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人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宵节来历故事有哪些,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元宵节来历故事有哪些汉文帝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