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庆祝活动总结合集
相关文章
元宵节就要来了,这当然少不了要放烟花啦!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元宵节烟花_元宵节为什么要放烟花,希望你喜欢。
元宵节庆祝活动总结合集 1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专家介绍称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民俗专家表示,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调查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
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节庆祝活动总结合集 2
主料:猪小排
辅料:橙
调料:生抽、老抽、料酒、淀粉、食盐、花生油
做法:
1、排骨剁成小块。
2、洗干净后用温水泡1个小时。
3、沥干水后用一勺老抽、半勺生抽、料酒以及适量生粉腌制半小时。
4、两个橙子取汁、橙皮去掉白色部分后切成细丝备用。
5、锅内放油烧至七成热,放入腌制好的排骨,小火炸4分钟后转大火炸1分钟。
6、炸好捞出来沥干油。
7、另起一锅,放少许油烧热,倒入炸好的排骨,再倒入鲜橙汁,盖上锅盖煮开。
8、放入少许盐和橙皮丝翻炒入味即可出锅。
元宵节庆祝活动总结合集 3
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标志性时间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亍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才算是过了大年。如果拿三部曲乐章来比拟的话,处于贺年阶段尾声的元宵节,就是中国春节三部曲的高潮华彩乐段。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之所以得以传承,是因为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团圆,和谐,追求自由,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也是我们的美好期盼,每一个节日之所以可以得到传承就是里面包含了人民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元宵节文化内涵丰厚,其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民俗文化中独树一帜,当下民俗节日的世界之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好好保护好,好好的传承下去。
元宵节庆祝活动总结合集 4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专家表示,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纲目》中指出,糯米是补脾胃、益肺气之谷。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元宵时吃糯米汤圆,温暖脾胃,人气息就会变得相当顺畅,以致周身发热,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寒者。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据糯米汤圆外型圆圆的,里面带馅或实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则叫汤圆。元宵汤圆可以有很多花样。尤其带馅的品种最多。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虾米等。还有菜馅元宵用芥、葱、蒜、韭、姜组成,称“五味元宵”,寓意勤劳、长久、向上。
传统的制作方法,南方做汤圆,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
元宵节庆祝活动总结合集 5
一是跟月亮的运行规律有关,二是跟中国人的“口彩”有关。
月亮最圆满明亮的时刻是在“望”时。什么是“望”?每逢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
在不借助科学仪器的时代,古人发现,“望”以前月亮的“脚步”有时会比较慢,从“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会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甚至是十七圆”。在追求过年团团圆圆的大背景下,正月十五的月亮不圆,自然不算圆满,于是,就有了正月十五先贺岁,正月十六再吃元宵的习俗。
过年要吃饺子,一是因为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比如年三十晚上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正月十五吃饺子,当然取的也是贺岁之意。吃饺子是贺岁,吃元宵是团团圆圆、美美满满,新的一年必定也是甜甜蜜蜜、和和顺顺的。
渭北农村自古就不产稻米,麦面才是人们的主食。所以,到了元宵节这天,这里的人们,跟正月初一一样,吃的还是饺子。渭北人把饺子叫“煮角子”,因为这里的人习惯把饺子包成三角形。所以就叫“煮角子”了。
中国的北方过年都吃饺子,山东也一样,只是吃法不同。胶东过年吃四顿饺子,小年吃第一顿,三十晚上第二顿,第三顿是正月初二,第四顿是正月十五。
元宵节庆祝活动总结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