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寓言故事锦集参考总结
相关文章
比机会更加重要的是坚守足下的土地。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好学寓言故事精选,方便大家学习
哲学寓言故事锦集参考总结 1
有一天,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照常给女儿讲故事,讲的是麻雀和蝙蝠比谁捉的虫子多。他说:“麻雀忙啊忙,忙得不可开交。可蝙蝠却安心睡着大觉,一直到天黑才起来捉虫子。”这时,女儿好奇地问:“爸爸,天那么黑,蝙蝠看得见吗?捉的虫子会比麻雀多吗?”
“嗯……嗯……”女儿的话让斯帕拉捷顿时语塞,因为他确实没弄明白这个问题。但他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具备良好的品质,他觉得不能装懂,而应该用事实来说话。于是,他逮来了几只蝙蝠,先蒙住它们的眼睛,再蒙住它们的鼻子,最后蒙住它们的耳朵。终于,他发现蝙蝠飞行根本离不开耳朵的帮助。
孔子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斯帕拉捷讲故事遇到了“不知”,他没有回避与敷衍,而是想方设法去探究。于是,他才知晓了蝙蝠飞行依靠超声波的秘密。由此,仿生学家们大受启发,后来才发明了雷达。
实事求是,不但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只有真实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才能想办法去补足;只有知道自己哪些知识不懂,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学习。老老实实地学习,不欺骗别人,不欺骗自己,那么也没有什么能欺骗得了你!
哲学寓言故事锦集参考总结 2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哲学寓言故事锦集参考总结 3
吕蒙正是北宋名臣,他从小父母双亡,被迫沦为乞丐,处境悲惨,所以,后人常常用“穷过吕蒙正”来比喻一个人穷困潦倒。吕蒙正在困境中发奋读书,后来做了北宋的中央高层干部。
吕蒙正在京城开封刚做副宰相时,有个家里有点钱的公务员在背后指着他说:“这小子是乞丐出身,竟然也能在中央政府部门当官,真是搞笑!”吕蒙正听到了这句话,却假装没听到。
当时,吕蒙正的一个下属就气愤地对吕蒙正说:“一定要追查此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在背后说你的坏话。”然后,就要去调查那个公务员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阻止了。
吕蒙正笑了笑,说:“若是追查此人,知道了他的姓名,一定终生不会忘记,恐怕就会成为彼此一生的怨恨,倒不如不知道来得干净。再说,他说说,对我又没有什么损害,还是不追查为好。”听了吕蒙正的这番话,下属都很佩服他的胸怀和大度。
俗话说:“恩情易忘,怨恨难消。”吕蒙正这样做,目的是把怨恨拒绝在心灵之外。记恩不记怨,需要宽容和雅量,这是一种大智慧。
哲学寓言故事锦集参考总结 4
【一夜十往】
在东汉时期,有个人叫第五伦,他为人非常正直,当官的时候办事认真,廉洁清正,经常亲自喂马,他的夫人也自己下厨房做饭,做家务。当地的人对他十分敬重。
曾经有一次,一个朋友对他说:“人们如此敬重你,是不是可以说你完全无私,没有将一点儿私心用于公务呢?”
第五伦回答道:“不是这样。以前有个朋友,为了求官而送了我一匹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是那以后凡是有举荐的事情我都会想着他。这难道不是私心吗?还有一次,我的侄子生病了,我虽然能一个晚上起来十次去看他,看过之后我照样能入睡。但是如果是我自己的儿子病了,我同样晚上起来十次去看他,却无法入睡,这也说明我存有私心啊!”
一夜十往:形容体贴周到地服侍病人。
哲学寓言故事锦集参考总结 5
这一阵子,复兴国营供销社的声音很响,有些地方,供销社已经落地,牌子都挂出来了。在我小时候,买东西,哪怕是一瓶子酱油,都得去供销社。我们农场(后来改兵团了)有供销社,公社也有供销社,在农场场部或者公社所在地,叫供销社,在连队则叫代销点。一个代销点一个代销员,卖货进货一手抓。
在那个年代,无论是供销社的售货员,还是代销员,都绝对属于好活儿,不过没关系,没被上头看上,是绝对不能被选上的。有的售货员由于文化水平太低,经常算错账,代销员如果这样,问题就更大,但是,只要被上头看上了,那就没问题。陈平原先生当年是代课教师,大队书记曾经对他说,你好好干,干好了,让你当售货员。那个年月,售货员绝对比代课教师牛多了。
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一个短缺的时代,能掌握、或者过手紧缺物质的人,都是牛人。卖肉的大师傅,五大三粗,搞上若干当地的美女,一点都不稀罕。什么叫紧缺物质?除了空气和土壤,什么都缺。连肥皂火柴都得配给,配给是配给,但什么时候有货,那得供销社说了算。走后门的人,至少,得搭上一两个售货员。
所以,售货员很牛,有时候,像我这样的人去买东西,明明没有别的顾客,她们扎堆聊天,任凭你千呼万唤,就是不搭理你。
供销社能复兴吗?只要还有市场经济,我看就没戏。我真的不知道,那些重建的供销社,是怎样经营的。但你看北京若干老字号的餐饮业,哪怕有独家的餐饮品牌,只因为是国营的,都半死不活,就知道在这种没法垄断的全竞争领域,这类的企业,就是国营的命运了。作为卖场,简直是一点活路都没有。能活着,就只能靠养。
供销社在本质上,就是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时代的产物。要想恢复供销社,那就得把市场端了,全面恢复配给制,每家每户发各种配给本,全面恢复票证。否则,哪怕是内循环,供销社都活不下去。当年供销社的牛,售货员的牛,就建立在短缺的基础之上,一旦市场在了,主题变成了过剩,买东西的,无论如何都牛不起来。
然而,喜欢供销社的人,还真的有。我们学校有好些资深的经济学教授,就特别喜欢供销社。实际上,他们是喜欢计划经济,因为什么?因为一大二公。反正,这些教授,在那个时代,由于身份高级,不需要忍受小百姓的短缺。但是,年轻人也有喜欢供销社的,我就有点不解了。大约,他们没有品尝过短缺的滋味,真该弄一个计划经济特区,让他们进去生活两年。
哲学寓言故事锦集参考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