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高中生经典整理
相关文章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国成语故事初三,欢迎查阅。
中国成语故事高中生经典整理 1
张玄素任景州录事参军时,唐太宗召见他,询问他为政之道。张玄素说:“隋炀帝喜欢专断大小事务,不信任大臣,以一个人智慧来决断天下的事,最终走向了灭亡!陛下要是能够谨慎选择大臣,观察和考核他们的政绩而加以赏罚,何必忧虑国家治理不好呢!另外,我观察到隋末战乱不止,其实真正想夺取天下的不过就那十几个人,为非作歹的很少,大多数都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等待着归附有道的明主。很少有人了解百姓为什么作乱,只是人君不会安抚而已!”太宗就擢升他为侍御史。
贞观四年,唐太宗要重修洛阳宫乾阳殿。张玄素说:“我曾经见过隋朝修宫殿,在豫章(今南昌)伐木材,两千人拉一根大木,铁做的车毂走不了几里就坏了,需要几百人抬着备用的车毂跟着,一天走不上三十里地。从前阿房宫修成了,秦朝就灭亡了;章华宫修成了,楚国也衰败了;乾阳殿完工了,隋朝也解体了。现在我们国力不及隋朝,百姓刚刚遭受战乱──我恐怕陛下的过错比隋炀帝还大。”太宗说:“你说我还不如隋炀帝了吗?”就停修了。
魏征知道了,说:“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
中国成语故事高中生经典整理 2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般的传说。有的说李白晚年游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采石便出现不少以李白的事迹为主题的名胜,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zh?)仙楼、捉月亭等,引来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来参观。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留的诗十分可笑。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自不量力。?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鲁班奉为木匠的始祖,因此自然没人敢在鲁班面前卖弄自己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要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被称为“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中国成语故事高中生经典整理 3
春秋时期,郑国的郑庄公手下有两位宠臣,一个是以仁孝闻名天下的老将军颍考叔,另一个是英俊倜傥的青年将军公孙子都。孟子曾赞扬这位青年美男子说:“不知道公孙子都长得好看的人,就是没长眼睛的人。”
公孙子都平时恃宠骄横,又武艺高强,箭术高超,百发百中,无人能比。他向来对颍考叔非常不服气,总想显示自己比颍考叔更有才干。
有一年,郑庄公得到鲁国和齐国的支持,计划讨伐许国(许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许昌市。郑国在许国的北边,今河南的新郑就是它当时的都城)。
这年夏天的五月,郑庄公在王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但是颍考叔和公孙子都却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颍考叔是一员勇将,他不服老,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公孙子都一直都瞧不起颍考叔,当然不肯相让,拔起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颍叔考早已不见人影了。公孙子都因此怀恨在心。
到了秋天,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考叔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指挥士兵攀上城墙,公孙子都眼看颍叔考就要攻破城门,立下大功,心里更加嫉妒。他觉得这么大的功劳不能让颍考叔一个人给占了,于是抽出箭来对准颍考叔的后背就是一箭。颍考叔当时一心只顾攻城,没有料到背后会射来暗箭,只见这位勇敢善战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下来,气绝身亡。
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考叔是被许国的士兵杀死的,赶紧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成功破城。郑国 军队全部入城,而许国的国君许庄公则逃往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日后,人们便把像公孙子都这样趁人不备暗放冷箭的情况,称为“暗箭伤人”。不过,做为成语却并不限指以暗箭为凶器,凡是采取任何不光明的手段暗地里寻找机会伤害别人的,都可称为“暗箭伤人”。
后来,尽管郑庄公知道是公孙子都射死了颍考叔,但却狠不下心严惩公孙子都。同时呢,郑庄公又觉得如果不惩罚这个暗害颍考叔的美男子,自己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左右为难之下,郑庄公只好在颍考叔灵前拜祭,诅咒那个暗箭伤人的卑鄙小人不得好死。
中国成语故事高中生经典整理 4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名叫伍举。有一次,他的岳丈犯了法偷偷地逃跑了,有人造谣说,伍举的岳丈畏罪潜逃,是伍举向他通风报信并送他逃走的。伍举怕楚王听信谣言治他的罪,便带着一家老小逃到临近的郑国去了。
伍举在郑国住了一段时间,觉得不安全,便准备再逃往晋国。
正在伍举将要逃亡的时候,伍举的好友、蔡国大夫声子恰巧出使晋国。他在路过郑国时碰到了伍举,便问:“你怎么到郑国来了?发生了什么事?”
伍举把自己外逃的前因后果和准备逃往晋国的想法告诉了声子。声子听后为伍举抱不平,说:“你暂时到晋国去躲一段时间也好,但我一定使你早日回到楚国!”
于是,伍举又带着一家老小,跟着声子一起前往晋国。
声子在晋国办完事后,特地来到楚国。楚国的令尹子木接见了声子,并询问他说:“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相比,你以为哪国的大夫才能要胜一筹呢?”
声子回答说:“晋国的人才没有楚国多,晋国虽然有不少大夫很有才能,不过他们多半都是楚国人。这些人因为在楚国得不到重用,所以到了晋国。楚国不少有用的人才都被晋国收走了。就像杞梓、皮革等,在晋国都受到了重用。有人说,这叫楚材晋用!”
声子接着说:“楚国不珍惜人才,让人才外流,所以同晋国交战,好几次被晋国打败。这就是因为有不少楚国人在为晋国出谋划策。”子木听后大吃一惊。
声子接着又说:“这次你们大夫伍举因受到别人的诬陷,不得已出走他国了,我听说他现在也到了晋国。可惜,楚国的又一个人才将被晋国利用,这对楚国来说是一个损失啊!”
子木觉得声子说得很有道理,马上下令恢复伍举的职位,并派人把他接回到楚国。
中国成语故事高中生经典整理 5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中国成语故事高中生经典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