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故事大全 > 成语故事

杜甫的成语故事有哪些范文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杜甫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杜甫的成语故事有哪些范文集锦 1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然而杜甫之所以有那么大才华其实这个跟他小时候经历的事和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的,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谈谈杜甫小时候的故事,谈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杜甫在他的那个时代那么优秀,是什么让他那么的乐观!

杜甫小时候特别的贪玩,也特别的调皮,方圆十里的孩子都知道他,整日为伴。他自己坐不住板凳,总是坐一会就要站起来跑去玩,实在是令得他的家人长辈非常的头疼和苦恼,在他五六岁的时候,竟然连一首小小的诗歌都记不住,这让他的家人非常的生气,尤其是他的爷爷,但爷爷知道杜甫怕管教,所以为了教导好杜甫,爷爷也从慈眉善目变得严厉了起来,在爷爷的严加管教下,杜甫慢慢地改掉了坏习惯,也不再与平日的狐朋狗友一起玩耍了,开始认真的学习起来文化课,比许多人都要勤快,又加上杜甫本来就天资聪颖,所以没过多久他便拥有了不错的功底,这为他后来打下了基础。

杜甫出生在河南的一个叫做珙县的地方,是唐代的伟大的现代主义的诗人,他在诗词中所表现的对做官的热情,对为国家效力的热情,对为民请命的热情,值得每一个人努力的学习他的精神。他很乐观,他小时候的生活简单来说就是无忧无虑,正是小时候的刻苦努力,才培养了他长大后的乐观精神,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处境中都要保持乐观的精神拥有乐观向上的情怀

杜甫的妈妈很早便去世了,那时还是孩子的杜甫,便无奈的只好居住在自己的姑母家中,幸运的是,姑母对待杜甫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不但在日食起居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学习方面更是没有放弃对杜甫的教导,杜甫每天就和表弟在一起,一起做小孩子的游戏,一起学习写字,一起学习画画。年幼的杜甫早已经把表弟当做亲弟弟对待,每当有好吃的,总是忍不住让给弟弟,弟弟也是每次和杜甫互相推让。

可天有不测风云啊,一场大病突然袭击了兄弟俩,表弟就这样死去了,而杜甫由于生命力顽强,硬生生的挺了过来,也许是老天也不愿意让他死去吧,这件事情过后,杜甫非常的伤心,郁郁寡欢了好长时间,在姑母的悉心照料下,杜甫最终摆脱了表弟死亡的阴影,开始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事情。

在杜甫渐渐地长到十多岁的时候,他的身体开始变得非常的健壮,像个水牛一样,每天很是开心,姑妈家有许多树,上面有许多好吃的果子,杜甫很馋,就经常经常爬树自己摘果子吃,院子里每天都充满了嘻嘻的声音,令人很是开心。

童年的记忆对杜甫来说是美好而宝贵的,尤其是后来人生的困苦,更是让他明白了童年是多么美好。杜甫曾经亲眼见到自己的公孙大家舞剑的场景,煞是好看,令他非常的向往剑客的生活,当时万人空巷,都争着抢着看大娘的舞剑,小小的杜甫更是没有例外,剑光飞舞,他自己的心也是在飞舞,掌声雷动,小杜甫拍掌最是卖力,最是喜欢,多年以后的日子,每当杜甫回忆起今天,他的心都是久久不能平静的。

小杜甫做诗,与平常孩子不同,别的孩子跟他一个年龄的都是用的小动物,而杜甫却用的是神鸟凤凰,凤凰是神兽,是吉祥的鸟类,这也寓意一个王朝的兴盛。曾经与其他比自己大数岁的年轻人一起比赛作诗,一刻钟的功夫过去,杜甫做的诗词,令那些年长的人感到十分的惭愧,更是令他们对小杜甫更加崇拜有加。

杜甫非常注重情谊,尽管当时他的年龄是非常小的,但是他交朋友从来不介意对方的贫富怎样的,他的朋友中有许多特别贫穷的,杜甫就自己出钱,拿自己的零花钱给他们,让他们花们、,补贴家用,而杜甫的家人也是很欣赏杜甫的做法,并没有感到什么不妥之处,一次他拿到自己的新作的文章给父亲看,父亲很不高兴,说写的很不好,恰好父亲的几位朋友也是在旁边,便忍不住拿过来文章看看,一看不得了,文采竟然是如此的好。原来是杜甫的父亲害怕杜甫骄傲,故意贬低文章。

杜甫的家庭教育,重情重义加上他的天资聪慧,让他的长大后的才华都展现出来,他的诗总是透漏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仅是位好诗人,更是一个很高大上的人,小编很喜欢杜甫,也是读着杜甫的诗长大了,大家有没有更多的历史人物想去了解呐,欢迎留言与小编一起探讨

杜甫的成语故事有哪些范文集锦 2

现实主义大诗人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他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他的祖父杜审言,是与宋之问、沈期同时期的著名诗人,对五言律诗的形成和发展也作出过贡献。杜甫的父亲曾任兖州司马,母亲崔氏早逝。

杜甫从小就饱读诗书。正如他在一首诗中自称的那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知识渊博,很有政治抱负。公元736年,他参加了进士考试,但没考中。于是他漫游了山东、河北一带,写下了他留存的最早的几首诗,如《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其中《望岳》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千古名句。

公元744年,杜甫在东都洛阳遇到了被唐玄宗放还的大诗人李白。诗坛双星,相见甚欢。他们一同游览了梁(今河南开封)、宋(今商丘一带),并会见了善作边塞诗的著名诗人高适。第二年,杜甫又与李白再次相见。他们在齐州(今山东济南)、兖州一带逗留了好几个月,饮酒赋诗,到山中访隐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亲密得形影不离。但此后两人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了。

公元746年,杜甫回到京都。第二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凡通一艺的士人都可到京师应试。但那时唐玄宗任用的宰相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阴险奸诈、妒贤忌能的奸臣。他最怕有才干的人进入朝廷,妨碍他弄权营私,就指使考官,一个人也不录取。

杜甫再次落第,生活日益贫困。他不得不向一些达官贵人投诗,以显示才华。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唐玄宗要举行三个祭祀大典。杜甫抓住机会,写了《三大礼赋》,果然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又经过集贤院的考试,杜甫只得到了一个候选官吏的资格,又过了四年,才得到兵曹参军的职位。

困守长安的十年,使杜甫逐渐认清了封建统治集团荒淫腐朽的面目,看到了贫苦百姓的苦难生活,这使他在思想上、创作上更接近人民大众。公元755年秋天,杜甫离京还家。在路过骊山行宫时,他看到唐玄宗正带着亲信通宵达旦地寻欢作乐。可是回到家中,他才知道自己最小的儿子已经饿死了。正是秋收季节,他大小还是个官,孩子竟然饿死。这对杜甫的刺激太大了,再联想到普通百姓,他们的生活该是怎样的困苦。于是他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这首长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成了家喻户晓的警句。

杜甫的成语故事有哪些范文集锦 3

一千三百年前,在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一个24岁的小伙子唉声叹气,他刚刚经历了大唐的高考,很遗憾,以他的成绩,大概只能回乡种地了。

这个落魄的学渣,或者说大唐帝国的判卷老师眼中的学渣,叫杜甫。

这一年,和落魄的杜甫相比,许多同时代的诗人都已经扬名立万,留下代表作了。

当时,大名鼎鼎的张九龄正在当宰相,并酝酿着他的新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每次写新诗,一群人都“赞!”“顶!”“中书令大人好棒”。

一个叫王维的学霸作为高考状元,已经做到监察御史。他的粉丝正飞快增长,连唐朝的玉真九公主也是他的铁粉。

一个叫王昌龄的同学已中了博学宏词科,被当代人称作“超绝群伦”。他的代表作品“秦时明月汉时关”横扫诗坛。

即便是混得最不好的李白同学,也已经在帝都隆重发布了《乌栖曲》和《蜀道难》,广为流传,名声大噪。别看李哥还没有公职,但却已经拥有贺知章等高端粉丝——没错,就是那个“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

他们的地位、名气,全部秒杀屌丝青年杜甫。虽然杜甫也搞了搞了个自媒体“子美诗集”,但是人气惨淡,粉丝少得可怜,阅读量总在个位数徘徊。

这一年,我们的杜甫以一个学渣的形象踏上了诗坛。他的声音小到几乎听不见:“大家好,我,是一个萌新。”

在群星灿烂的唐诗俱乐部里,因为他是萌新,每当有大佬走进来,他都要慌忙起立,给人家让座,努力地和别人做朋友。

某年某日,一个人潇洒地推门而入,一屁股坐下,把脚放到了茶几上。他叫李白。

这时的李白已经被玄宗大大抛弃,赶出了帝都。但人家毕竟供奉过翰林,参加过文艺座谈会,比起杜甫还是牛了一大截。

杜甫连忙起身迎了上去,诚恳地递上双手:“李老师,我们……能做朋友吗?”

后世的人们拼命渲染这一次握手,说是“四千年历史上继孔子见老子之后最伟大的相遇”云云。

然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萌新杜甫根本就是大佬李白的粉丝。

那些日子里,他陪着李白游山玩水、喝酒撸串,不时向旁边这个人投去敬慕的眼神。事实上,后来终其一生,他都始终崇拜、记挂、思念着李大佬: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他对李白的思念就倍加强烈:

“在渭北,那春天的树已经郁郁葱葱了;

在江东,那傍晚的云也已是层层叠叠。

李兄啊,什么时候能够再和您相聚,

一起喝着酒撸着串,讨论着文章啊!”

李白对杜甫其实也不错,偶尔也给他回个贴,但他从来没有对杜甫的作文夸过一个字、点过一个赞。唯一有关的一句话是调侃杜甫“作诗苦”,意思是:“嗯,小杜这个人啊,写诗也是蛮拼的……”

杜甫对此大概并不意外。他到死都没有敢指望过自己能够和李白并列。

又一个人推门进来了。他脸上带着刀疤,浑身散发着杀气,他的名字叫高适。

走进俱乐部,高适很酷地坐下,点燃一支烟,思考着他的新作《从军行》。

忽然,旁边传来一个温暖、诚恳的声音:“高老师您好,我是杜甫。”

高适比杜甫年纪小,出道也晚,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杜甫对他的推崇。他认真地履行着一个小弟的责任,陪高适游山玩水,喝酒撸串。

这甚至成为杜甫最珍贵的人生记忆之一。后来,每当回想起和高适、李白愉快玩耍的日子,他都很自豪: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对这些大佬的才华,杜甫无比仰慕:“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他甚至赞扬说:“高适的文章啊,就像曹植一样波澜壮阔;高适的德业啊,就像刘安一样可以正道成仙。”

后来高适的官越做越大,成了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已经混到了大军区正职了。杜甫则颠沛流离地跑到了成都,人穷志短,时不时要吃高适的救济。

杜甫只有道谢,反复地道谢:“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好像不经常在诗里提几句这事,就会显得自己忘恩负义一样。

高适拍拍他的肩膀:兄弟,别客气,咱们是朋友。

高适和李白一样,都拿杜甫当朋友,但却从来没注意过杜甫的诗。在他们的眼里,杜甫真的只是个萌新。

时间一年年过去,热闹的唐诗俱乐部里,一个又一个大佬穿梭往来,其中有王维、岑参、储光羲、孟浩然、李邕……

高适和岑参

他们互相握着手,愉快地聊天喝酒,不时发出轻松的笑声。

作为萌新,杜甫常常插不上话。他只能站在一边,带着拘束而恳切的笑,聆听大佬们高谈阔论。

对这里的每个人,他都送上最真诚的赞美。对于王维,他夸奖说是“高人王右丞”“最传秀句寰区满”。

对于岑参,杜甫夸他是“海内知名士”,说岑参的本事连当年的大文学家沈约、鲍照也不过望其项背。(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还有一些人,明明原创作品很不咋地,比如贾至、薛据之类,杜甫也对他们由衷赞美,说贾至“诗成珠玉”,说薛据“文章开窔奥,迁擢润朝廷”。

对于那些历史上的先辈,他也满怀敬意。比如对过去初唐文坛的第一集团——“四杰”,杜甫充满敬重,觉得他们的伟大难以超越:“王杨卢骆当时体”“才力应难跨数公”——当今之世,应该没有人的才华能超过这几位前辈了吧!

有意思的是,当时文人互相唱和非常普遍,互相夸几句很常见,但杜甫的那些偶像们没有片言只字表扬他的诗,连客套性的表扬都没有。

渐渐地,杜甫老了。生活蹭蹬和贫病交加,都让他加速走向人生的终点。

公元770年冬天,寒风刺骨。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杜甫病倒了,再也无法起身。

他的左臂已经偏枯,只能艰难地撑着右手,最后一次点亮了手机,看着自己的自媒体“子美的诗”。

是的,这一生,我终于没什么成就。一直到死,我的粉丝也就三五十个人。

年轻的时候,我也轻狂过。但和什么李白呀、高适呀、岑参呀、王维呀相比,我真的差远了,他们都好有才。

不过,对朋友,我做到了仗义、友爱、感恩、有始有终。

对粉丝,我做到了坚持更新,我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

我做了我该做的事。

他闭上了眼睛,“子美的诗”也永远停止了更新。

当时,几乎没有人在意他的离去。群星璀璨的大唐诗坛,谁在乎一颗暗弱的六等星呢。

去翻翻当时唐人编的诗歌集、名人录、作家大全之类,根本就没有杜甫的名字。连几本最重要的集子,《玉台后集》《国秀集》《丹阳集》《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都不收杜甫的诗。比如三卷《河岳英灵集》,连什么李嶷、阎防都选上了,就是没有杜甫。

历史的灰尘,正在慢慢把这个小号埋葬。

很多年后,有一个叫元稹的人,没错,就是那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多情种子,偶然发现了这个小号。

他随手戳了进去,连读了几篇,不禁大吃一惊:神迹!这是神迹啊!这货是多么伟大的一个诗人啊!

元稹

这1500多首诗连起来,已经不是诗,而是关于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纪录片。

这里面有王朝的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也有时代的不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有恐怖的战乱:“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也有胜利的狂喜:“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有庶民撕心裂肺的痛苦:“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也有麻木无奈的叹息:“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有老友重逢的感动:“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也有孤芳自赏的矜持:“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还有惊心的花,有欢喜的雨;有青春的泰山,有苍凉的洞庭;有公孙大娘的剑器,有曹霸的画笔……

元稹呆住了,他发现了一个事实——原来最伟大的诗人不是四杰,不是王孟,不是沈宋,不是钱刘,不是高岑,而是上世纪那个默默无名、穷困潦倒的小诗人。

有人告诉元稹:“那个作者很可怜的,客死异乡,被孙子千里迢迢送回河南老家埋葬,连个墓志铭都没有。”

元稹挽起了袖子:“没有墓志铭是吗?我来写!”

我们至今还可以读到这篇墓志铭:“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甫是770年死的。到公元九世纪,中国才兴起了读杜诗的风潮。当时连文坛最牛的大佬韩愈都改了自己的个性签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杜甫终于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场伟大的逆袭。

每当想起这段故事,我都有点疑惑:他真的一点都不知道自己诗歌的价值吗?

我忽然想起了他《南征》中的两句诗:

“百年歌自苦,

未见有知音。”

这是他临近去世前留下的诗句。看来友谊是公平的,李白、高适、岑参们,你们从不把我当天才,所以我也从来没有把你们当知音。

杜甫的成语故事有哪些范文集锦 4

公元736年,年少轻狂的杜甫与好友何秀、严皋一起离家壮游,在泰山脚下,营救了正被官府追杀的幼女春雨。春雨一家的悲惨命运以及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使杜甫立志做官,以报效国家、拯救黎民。

回乡苦读十年后,杜甫告别新婚妻子,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何秀一起赴长安应试。

事与愿违,主簿应试的吏部侍郎李霖适忌恨读书之人,勾结考官,将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应试者打入冷宫,并欺骗玄宗皇帝说民间已"野无遗贤"。

杜甫遭受挫折,心情沮丧,但他坚持在长安等待机会,过着贫困潦倒、艰难屈辱的辛酸生活。

在长安,他目睹了权贵的浮华奢侈和百姓的悲戚疾苦,愤然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讽刺针砭朝廷的诗文。同时,他又为玄宗皇帝写了展示自己才华的《三大礼赋》,渴望早日被委以重任,幻想以己之力匡扶社稷、为民谋利。

何秀也渴望早日为官,但却选择了与杜甫截然不同的路径--通过向李霖适行贿和献媚,从而先于杜甫获取了官职。

杜甫直到数年之后,终因皇帝念其才华,才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杜甫甚不得意,但总算踏上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第一个台阶。

然而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逃回家乡,看到的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刚到家又"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官至县令的何秀此时却背叛大唐投靠了安禄山,将杜甫"请"到县衙,诱逼杜甫书写为安禄山歌功颂德、以正叛名的诗文,杜甫断然拒绝。

何秀早已垂涎于春雨的美貌,趁机威逼春雨嫁他为妻;春雨为救杜甫,答应了何秀。当春雨发现何秀的骗局后,为不再使何秀将自己作为要挟杜甫的筹码,纵身跳河。

杜甫逃出后,赶往凤翔"麻鞋见天子"。天子肃宗见他对朝廷如此忠诚,便封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杜甫尽心履职,直言进谏,结果得罪了肃宗,被贬到华州做"司功参军"。在华州,他看到朝廷军队在到处抓丁补充兵力,连老翁老妪都不放过。儿子宗文深得父亲的教诲,挺身而出,自愿替老妪一家从军。杜甫悲愤难耐,写下《三吏三别》。

他终于明白,他所谓的政治抱负注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如归去。

于是辞去官职,带着妻儿投靠在成都做剑南节度使的好友严皋,住在浣花溪边的一座草堂,与百姓为伴,以写诗为生,和相濡以沫的妻子过着隐居生活。

回首求官、做官、弃官的一路坎坷,郁愤难耐、百感交集,加之对春雨和儿子宗文的思念,无限悲凉涌上心头。在狂风暴雨中,他高吟《茅屋为大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千古绝唱! 公元765年,严皋病逝。杜甫思乡心切,携家人乘舟东下。在夔州江边,终于与已是出家之人的春雨相见……

大雪飞扬,天地苍茫。一只小舟行驶在长江水面,杜甫挽着妻子挺立船头,他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吟诵声伴随着滚滚波涛,在天际间回荡……

杜甫的成语故事有哪些范文集锦 5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杜甫的成语故事有哪些范文集锦_精选范文网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杜甫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杜甫故事1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