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成语故事参考模板
相关文章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简短的成语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五年级成语故事参考模板 1
才高八斗
“八斗之才”这句成语赞美某人很有才,尤其是富于文才,写的文章很多。中国传统文学名著《西游记》说:“才如子建成诗易,貌似潘安掷果轻。”《儒林外史》说:“这人是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都标榜了“子建”,以他作为才高的象征。“子建”是指曹子建,也就是曹植(公元192年~232年)。
八斗是容量单位,早年的人家买米、买谷物都以斗量,一石有十斗,具体的比喻让人容易想像。曾经起过这个趣问:一石才中的八斗才给了曹子建,那么另外两斗才在谁那里呀?可能和最早赞美他有八斗之才的人有关系吗?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原来用“八斗才”作比方赞美曹子建的人是诗人才子谢灵运(公元385年~433年),的确,他话后还有真意。宋代无名氏的《释常谈》记载“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谢灵运把天下的才能以“一石”来作比喻,其中的八斗才用来赞美曹子建,剩下的两斗中,他分得一斗,其他天下人共分一斗。这也就是说,谢灵运赞美曹子建是八斗之才,同时就在赞美自己才高于时下之人。他说这话的当时,曹植已经是古人了,所以他一人独占一斗才,就是天下最有才的人了。所以说这话,露现了他恃才傲物的一面。
谢灵运是东晋到南朝宋期间的文学家,他出身晋朝名门高第,祖父是西晋车骑大将军谢玄,母亲是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外孙女,父亲谢瑍早逝,他袭封康乐公,人称谢康公、谢康乐。他从小颖悟、好学博览群书,工书画,文章在当世即享有盛名,为江左 第一。
谢灵运出生年代比曹子建约晚二百年。两人的出生背景、天赋才情和人生境遇也多类似。比如,他们两人都是从小就展露头角让人惊赞。谢灵运的父亲谢瑍并不聪慧,而谢灵运自幼就聪颖绝顶,让祖父谢玄惊异,对亲人、知己说:“我生了瑍,瑍怎会生出颖悟的灵运呢!”曹子建十岁就能文,才思俊捷,词藻富丽,尤其擅长写诗,《金楼子·说蕃》记载曹子建的文章给父亲曹操看后,父亲惊问:“你请人代你写的文章吗?”子建从小展现的文才让文学成就不凡的父亲都感到惊艳!
谢灵运和曹子建两人在文学成就上都具有代表性的地位。曹子建的才华受人赞赏,诗、赋从汉魏一直到六朝影响深远。这或许触动谢灵运赞美、比附曹植,用以展示自己的背景。曹子建是文学巨擘,上接汉代,下通六朝,独步各代的高才。他兼善四言诗、五言诗,《文心雕龙》给他历代中最高的评价;民间乐府诗在他手中,加入诗人之笔,发乐府之奇。李白说“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杜甫说“子建文笔壮”。
谢灵运以写实精神刻画山水景物,则开创了诗史上山水诗新章,刷新南朝诗坛气象。他寄情山水,涤荡官场失意,他遨游名胜,处处题咏心情,写实锻句富丽精工,哲理意趣清新自然,人与自然融合共鸣,扭转晋代玄言诗的格局。其山水诗大部分成于永嘉太守任内,为六朝和唐朝山水诗人的出现,开了先河。
钟嵘《诗品》将他列入上品:“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诗仙李白,颇推崇激赏谢灵运的山水诗:“顿惊谢康乐,诗兴生我衣。襟前林壑敛暝色,袖上云霞收夕霏。”不仅李白,唐代诗人间对曹子建和谢灵运两人文章很推崇,赞美有加,唐代杜佑《通典·杂议论中》评论:“灵运词高于穆之,……子建藻丽于荀彧”。
谢灵运以八斗才赞美了曹子建,也赞美了自己。“八斗之才”,就这样流传下来了,用来称誉才学很高的人,也有作“才高八斗”的说法。
小学五年级成语故事参考模板 2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小学五年级成语故事参考模板 3
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刘秀看出他们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将仍旧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对他们的绝对放心。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了,放在别人的腹中,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所以,官兵对刘秀十分服从。《后汉书?光武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置腹”的成语。
小学五年级成语故事参考模板 4
从前,有个叫公孙仪的人,非常善于弹琴。从他的琴声中能听得出泉水涓涓,也能听得出大海的怒涛,能听得出秋虫唧唧的低鸣,也能听得出小鸟婉转的歌唱。曲调欢乐的时候,会让人禁不住眉开眼笑,曲调悲哀的时候,能使人心酸不已,跟着琴声呜咽。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琴声打动的。
一次,公孙仪弹琴的时候,看到有几头牛在不远处吃草,不由得突发奇想:“我的琴声,听了的人都说好,牛会不会也觉得好呢?且让我来试一试。”
这样想着,公孙仪就坐到牛旁边,使出浑身的解数,弹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拿手曲子。这琴声果然美妙极了,任何人听了都会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慨。可是那些牛还是静静地低着头吃它们的草,丝毫没有反应,就好像它们从来不曾听到过什么一样。
公孙仪想了想,又重新弹起琴来。这一次曲调变了,音不成音、调不成调,听上去实在糟糕,很像是一群蚊虹扇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中间似乎还间杂有一头小牛“哞(mou)哞”的叫声。
这回牛总算有了反应了,纷纷竖起耳朵、甩着尾巴,迈着细密的小步子走来走去地倾听着琴声。
牛终于听懂了公孙仪的琴声,那是因为这声音接近于它所熟悉的东西。所以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地研究解决方法。
小学五年级成语故事参考模板 5
战国时期,七国争霸。七国之中,又以秦国实力。政治家们看到天下纷争不已,就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一派是以苏秦为领袖的“合纵”派,主张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另一派是以张仪为首的“连横”派,主张由秦国统一天下。
张仪是秦国的着名大臣,一次奉了秦王旨意,劝说魏国与秦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五国。
他见了魏王,说道:“魏国的地理条件非常不好,处于七国之间,打起仗来不能守住城池,这是致命的弱点。
“贵国如果联合南方的楚国而不联合齐国,齐国就会很生气,从魏国的东面打来;如果联合齐国而不联合赵国,赵国也不是好惹的,会在北面挑衅闹事;如果不与韩国联合,韩军会频繁地从西面进攻;如果不与楚国搞好关系,楚国的军队则会从南面发起势不可当的进攻。
“稍有不慎,战争就会降临到魏国头上,一点儿安全保障都没有,这就是我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形势啊!”
听了张仪的话,魏王觉得自己联合五国抗秦真是失策,原来这五国都是自己的劲敌呀。于是,魏王向张仪请教,自己身处乱世之中,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国土。张仪笑了一下,劝魏王与秦国联合。因为秦国在七国之中最为强大,联合秦国,其他诸侯国因为害怕秦国,一定不敢轻易侵犯魏国。这样一来,魏国的安全就有保障了。
魏王听信了张仪的话,终于依附了秦国,结果却整天为秦国的利益南征北战,耗尽了国力。
小学五年级成语故事参考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