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小故事范文合集
相关文章
亲情,细细品味当中的丝丝缕缕,一阵康乃馨的芳香扑面而来。这香气,是亲情中的亲与爱散发出来的。这两个词,是一种递进的关系。有了亲,才诞生了爱。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有关亲情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亲情小故事范文合集 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就发生在豫南光山。
故事的主人公是母子两人,母亲没有名字,儿子叫大木。
那天,大木被抓起来的时候,他终于后悔得哭了。
大木不是为自己哭,而是为他的母亲哭。大木说,守寡的母亲就他这么一个儿子,自己坐了牢,母亲谁来照料呀?大木说到这儿,就捶胸顿足,一张脸像泛滥的河。
母亲没有哭,只是在大木真的要被带走的时候,突然“扑通”一声给警察们跪下,堵在了门口。
但大木还是被带走了。大木被塞进警车的一刹那,还回头哭嚷着:“妈——你没有儿子了!”这喊声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母亲的心。
大木被带走后,母亲就去看守所看大木,可母亲每次都看不到。
在看守所的大门外,母亲对看守所的警察说,我想看看我的儿子大木。警察说,现在还不能看。母亲说,那啥时候能看呢?警察说,再等些时候。母亲就在看守所的高墙外绕啊绕,绕啊绕,泪在看守所的高墙外湿了一地。结果不到三天,母亲的眼就哭瞎了。
大木不知道。
瞎了眼的母亲每天只能在看守所的高墙外摸索着绕啊绕,绕啊绕,天黑了都不晓得。
后来,有人对母亲说,在看守所放风的时候,爬上看守所旁边的小山坡,就可以看见大木了。母亲信以为真。
母亲终于找到了那个小山坡。母亲刚爬上山坡,就感觉到山坡下有很多人,她坚信儿子大木就在里面。
母亲在山坡下摸索了一块平整的地方坐好,就激动得开始一边哭一边喊:大木——大木——你在哪儿,妈来看你了!大木——大木——你在哪儿,妈来看你了——也不知母亲喊了多少遍。
就在母亲流不出泪喊不出声的时候,突然从山坡下传来一阵喊声——大木跪在人群中,拼命地磕着头,并撕心裂肺地喊着,不停地叫着——娘!
原来,在山坡下放风的大木真的发现了母亲。
母亲一听到大木的声音,就颤抖着站了起来,唤得更勤,一双手摸向远方,平举得像一架飞翔的梯。
母子呼应的场面,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历历在目,也让所有人的那面心灵之旗,在迷离中昭然目睹,在泣然中裸露悔恨。
就这样,一天,一天,一月,一月,母亲都准时地在大木放风的时候坐在山坡上,大木也准时在山坡下举着手臂对着山坡不停地挥着喊着。大木不知道母亲根本看不见他的挥手,母亲也不知道山坡下的人,哪一个会是她的儿子大木。
大木在看守所被羁押了一年后,就要被执行枪决了。临赴刑场那天,大木哭着对同监舍的人说:你们也知道——我妈妈每天都要到对面的小山坡上——呼唤我的名字,风雨无阻,以后她要是听不到我的声音她会哭瞎双眼的,所以我走了后,你们谁听到——请替我叫一声——妈妈!大木未说完便泣不成声了。
同监的犯人们听后,都沉默不语了。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母亲又要到山坡上看大木。所有的人都劝母亲不要去了,可母亲坚持要去,说大木还等着她呢,说见不到她大木会难过的,说听不到她的声音大木会难熬的。于是,母亲就蹒跚进风雨中。
路上,雨越下越大。
等母亲艰难地爬上山坡的时候,她的衣服鞋子全湿透了,浑身都水淋淋的,可母亲却无比高兴。她整理好雨披,就坐在山坡上开始无限怜爱地喊着:大木——大木——妈又来看你了——大木——大木——妈又来看你了!
母亲的喊声在空旷的山坡上无限地回旋着……
风一直刮,雨一直下。
其实,母亲看不到,就在此刻,山坡下已有几十名服刑犯齐刷刷地跪在雨中……
亲情小故事范文合集 2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姥姥已经去世两年了。在睡梦里,我经常梦到她。看到白发驼背的老人,我也总会想起她。当清醒地意识到姥姥已经永远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总是不由自主地滚落下来。
记得那天我接到父亲的电话,他说:“你姥姥没了。今儿个凌晨三四点的时候走的。你还是请假回来一趟吧,送她最后一程。”听到这个噩耗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母亲之前已经打电话告诉我说姥姥病情严重,在病床上没日没夜地疼痛呻吟,估计着时日不多了。我放下电话后去找公司的领导请假。领导说姥姥九十岁去世也算喜丧,劝我节哀。他看了看腕上的手表,说中午有个饭局希望我也去,也希望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没有推却,在酒宴上推杯换盏之间也放怀豪饮。豪饮之后匆匆奔丧回家。
我赶回家的时候已经日落,昏沉的暮色笼罩了大地。哥哥开车带着父亲和我去舅舅家。到的时候天色已经黑暗。唢呐队在门口吹奏着唢呐,声音时而低沉哀婉,时而激扬嘹亮。简陋的灵堂两边坐满了人,头上裹着白色的孝布。在司仪的喊礼声中,我们三跪九拜。供桌上摆着姥姥的遗像,趁着白烛的光照我望到遗像中的姥姥皱纹纵横,满脸微笑。姥姥的微笑永远定格在了我心间,苍老而快乐。
礼毕之后我缓步到堂屋。姥姥静静地躺在矮床上,前方亮着一盏青油灯。母亲穿着一袭孝衣屈膝跪在姥姥的遗体旁,见我过来抬起头,泪眼汪汪地望着我,用喑哑的嗓子说:“你姥姥走了……”我静默片刻,和母亲一起屈膝跪在地上。我总觉得这一幕场景荒诞虚妄,只会发生在噩梦里。我木然地跪在那里,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没有落下一滴眼泪。姥姥微笑的面庞在我眼前浮现。
第二天姥姥出殡的时候我们站在灵柩前。舅舅哀毁骨立,毕恭毕敬地用清水为姥姥净面。母亲涕泗横流,泣不成声地说:“妈,你走好……你一直惦念着黄河岸边的老家,你就一路向北走,去找姥姥和姥爷……”我望着姥姥恬静而枯瘦的面庞,想到以后再也见不到姥姥了,泪水像是决堤的洪水,滔滔奔涌。
我们随着灵车为姥姥送葬。我想到小时候在庙会上姥姥给我买棉花糖、豌豆糕吃,想到每年春节和中秋节姥姥拄着拐杖在门口翘首望着我们,想到我最后一次去看望她,她躺在病床上对我微笑的情景……我大把大把地抹着眼泪,放声哭了起来。
夕阳渐渐沉落在了地平线上,黑夜即将来临。姥姥已经入土。母亲坐在姥姥的坟前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我搀扶起她说:“妈,咱们走吧。姥姥安息了,再不会受病痛的折磨了。”母亲缓缓站起来,脸色苍白,说:“你姥姥在病床上疼痛难忍的时候我真想过让她早些死去,死了之后就不会疼痛。如今她真的撒手去了。刚才我看到人们往墓坑里填土,泥土盖着了棺材,我心里很痛很痛。我想人要是一粒种子该多好,埋进土里还会生根发芽儿长出来,可惜人死如灯灭……”说着,我和母亲都泪如泉涌。浓黑的夜色苍茫而来,覆盖了大地,覆盖了村庄,似乎也覆盖了我漫无边际的记忆。
虽然民谚说“人死如灯灭”,姥姥的生命之光却常常在我的生命里闪耀,让我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感到生命存在的真实。我有时候会去想象自己弥留之际的情景。或许,那一刻我会十分畏惧死,因为我对生有太多情愫,太多留恋,太多不舍;我还会十分期待死,因为死后若有魂灵,我将会与已故的亲人在冥世相遇。我会见到姥姥,自己会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对她说:“姥姥,我真的好想你呀!我还想和你去看庙会,让你给我买棉花糖、豌豆糕吃,还想缠着你给我讲故事……”
亲情小故事范文合集 3
谨以此献给多年未回家陪伴父母的辛苦打拼的游子,有时候幸福很简单。
年初二,按照惯例去给亲戚拜年,我拽着父亲的小拇指晃荡悠闲的走着,父亲说,都这么大姑娘了,我死皮赖脸说“这么大怎么了”父亲笑了,没再说话,也没甩开我的手,阳光美好的温暖着每个人、每个家庭。
回想起年前,正值小年,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嘱咐一人出门在外一定要注意身体,快挂电话的时候,我所“今年我回家过年”,等了近一分钟都没有听到父亲的声音,我正准备挂断电话,就听到了那边母亲的声音,你急急忙忙去哪儿?,我疑惑地在电话这端喊道“喂”,还是没人接电话,我耸了耸肩放下电话。刚放下电话,悠扬的铃声再次响起,还是家里的电话,按下接听键,就传来父亲气喘吁吁的声音,你具体是什么时间到家,我一脸的无奈,说道“还没买票了”,父亲厚重的声音透着话筒传过来,早点买票,年关附近不好买票,我含糊的应了一声,就再也没有要说的话了,沉默了几秒钟,父亲又说道,你去忙吧,买了票给我们来个电话。挂了电话,我再没心思加班了,面对着电脑屏幕,满眼都是巷子口那条通往家里的路。
转眼农历二十九,一夜的火车,到家已是上午十点了,从巷子口望进去,只有我家大门没贴喜庆的春联,我疑惑地皱了皱眉,不自觉加快步伐,正碰上父亲走出来,看到我,脸上并没有特别的表情,深沉地声音传来,车上人多不,累不累。我快速走近他,父亲回头往家走,习惯性地伸出小拇指,我唧唧喳喳地话语哽在咽喉,再也说不出来了,父亲也感觉到了什么,缩回手,讪讪的脸上漏出些许囧态,他双手背后说,走吧,回家再说。我的眼前浮现的还是父亲有些弯曲的小拇指。记得小时候,父亲的手很大,我握不住他的整个手掌,最喜欢拽着他的小拇指,让父亲拖着我走,记忆中场景似乎就是不久前的事情。回过神,我快步赶上我父亲,拽着他背后的手,特意挑了小拇指握紧前后晃着往家走,父亲一愣神,随即笑了,黝黑的脸上看不出是不是红了,但是耳根好像泛着红色,不知道是父亲不好意思了还是早晨的太阳比较耀眼。
在我的家乡有个习俗,腊月二十九家里的女儿不能贴春联,是忌讳以后生九个女孩儿,老一辈的传统,用现在的眼光看,家里孩子多点儿正是福气。一进家门,茶几上都是以前喜欢吃的零食,母亲让我快坐下,歇一歇。看着母亲慌乱让我喝茶时的不知所措,心里酸酸的,回家却像客。父亲兴冲冲地说,闺女,和爸去贴对联,妈妈用瞪眼看向父亲,刚回来也不让歇歇,我攀着父亲的手说不累,走吧!贴春联的时候,父亲说话的声音是平时好几倍大,邻居都能听得,巷子里叔叔阿姨只要有探出头望向我们家的,父亲就会大声说,姑娘特意回来和我们过年的。轻快的声音,上扬的嘴角,即使脸上的皱纹都是蜿蜒向上的!
这个年,没有加班、没有压力,母亲掺杂着欢欣、心疼的美味,父亲昂头神气的走路姿态,不管你在外面是什么样子,在他们眼里,你永远是最好的,最让他们骄傲的!
亲情小故事范文合集 4
又要祭祖咯!每年除夕、七月半、冬节,父亲都要返乡祭祖。长期负责祭祖活动的重头戏“食祖墓”得公祖和阿祖常被人提起。不但得到众人的好评,四邻八乡的同族宗亲也纷纷相邀前去掌勺。阿祖是母亲的祖母,生于民国三年(1914年)四月二十二号,是我见到的辈分最高的亲人。公祖比阿祖大一岁,生于民国二年(1913年),在一九四一年,两人通过介绍结为夫妻,在一九九四年和一九九五年先后去世。
阿祖在和公祖结婚前,已经历了两次婚姻,生有三个女儿。公祖一来家贫,二来大度,虽然身为长房长孙,对阿祖并不嫌弃,反而同情起其悲惨的遭遇。要知道,阿祖可是一生好强。先是少时背叛家庭参加了“土红”,擅打双枪,追随朱德的朱毛红军解放宁洋和漳平县城。后被其父打听到去处,前往军营欲带回家嫁人以收其心。阿祖出于孝顺,为了不让素来疼爱她的老父伤心,随之返乡。新婚的阿祖回娘家探亲,不想在路上被土匪绑票,带到土匪窝。土匪婆令其女红,见她心灵手巧,样样在行,精美绝伦,非常欢喜。几天后,遂让土匪头托人介绍,找到一个好婆家。以自己女儿的身份下嫁出去,并为此陪嫁了一百大洋。阿祖由此来到漳平,成了县城生意兴隆的知名理发店的老板娘,以呆在家中理财度日。虽然一连生了三个女儿,且丈夫又是公婆最小最宠的儿子,一反重男轻女社会常态,在家中地位依然屹立不倒。可惜好景不长,丈夫好心人缘不错,认识了许多黑白两道的人物,加上自己的二哥又是国军连长,更多人前来结识他。有次土匪头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逃到他家苦苦哀求,心地善良的他果然打开大门伸出援助之手。不想土匪头得以逃生后竟然不念及救命恩人,警察来到阿祖家。公祖为了不愿家人受牵连,径直一人躲到厕所,最终被抓死于非命。虽然事后,其二哥为他报了一枪之仇。阿祖的婆婆也对其关爱有加,但是毕竟没有了丈夫,寡妇门前是非多。阿祖在卖了老二和老三两个女儿后,最终卖了自己,带着长女来到公祖家。公祖做得一手好菜,几经调养,阿祖也逐渐丰腴起来,从此在“红军婆”和“土匪婆”之后有了另一个外号,叫做“肥凤”。
不料,应了“温饱而思淫欲”的这句老话,公祖染上了旧社会的恶习好赌成性,刚开始还只是赶紧将农活做完就一头扎进赌桌里。继而在他出生没几天的儿子夭折后,乐极生悲更是成天泡在赌桌上,不思进取更加堕落。不仅如此,还虐待起了外婆来,由于外婆来自城里,从未干过农活。可公祖不仅变本加厉地趋赶外婆干活,还时不时拳打脚踢乱打一气。阿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竟然和当年判若两人,没有了相救的勇气,只能默默流泪洗面。赌博就是个无底洞,随着债台高筑,已经到了卖儿卖女的境地。先后变卖了亲生女儿和自己。原本,还一连想了几个晚上,最后咬紧牙关,狠下心来想卖掉自己的妻子抵债。
阿祖发了三次婚姻以来第一次脾气,也是最后一次脾气,誓死不卖,一时兴起说了句“你没有资格卖我,要卖就卖你自己!”公祖念及夫妻情分,只得作罢。没过多久,公祖的赌债窟窿越来越大,已经到了无人抵债的境地。当时国民政府到处摊派壮丁,横征暴敛。公祖被迫以顶替债主家的壮丁名额参加了国军。旧时,参加国军,就等于有去无回。他的胞弟和堂弟,也就是易坑爷爷的大哥就是去当了国民党兵,老实巴交的大哥不仅惨遭军队长官的克扣军饷吃不饱饭,还屡遭“兵油子”的虐待,实在是生不如死的他一改一惯逆来顺受被迫当了逃兵逃往家中,不幸走漏风声被抓了回去被活活打死。自己的胞弟也是被抓壮丁被迫参加了国民党兵,后来在解放战争中被俘,起义投诚参加了解放军,转而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随彭德怀跨国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不幸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小心掉了作记号的绑在手臂的白毛巾被战友误伤而死。
公祖作为长房长孙,同族宗长都来相助,得以免受兵役摊派。一九四九年,公祖随蒋介石撤到台湾,做了伙夫。夫妻离别之际,俩个人相商,来日相会以谜语相对,郎言:“大肠入糯米,食落了紧欢喜!”妻对之:“红菇煮米粉,食落了好摇滚!”
几年后,公祖知悉“反攻大陆”已无希望,思乡心切,计划从金门游回大陆。不料,被国军抓获,严刑拷打后,从金门安置到了台东绿岛也就是美丽岛。到了台东,介绍了当地女子与之结婚以安其心。两人婚后生有一女。随着年岁增长,公祖的思乡愈发强烈,情急之中竟决定横渡台湾海峡游回老家。岂知前脚刚走,随即就被台湾老婆发现,跑到警总进行告发。事不过三,此次被抓回,公祖再也没能回到家乡。两岸关系缓和后,台湾老兵纷纷返乡省亲。公祖得台湾妻女由于告密,与公祖关系破裂,晚年的公祖孤寂落寞。台湾的女儿因为公祖之事从小被人耻笑,有着很大的阴影。公祖只得以年事已高,且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抱憾终生。去世前,一句“我无命咯!”老泪纵横,一位名门望族的嫡长房长孙,一生漂泊在外,无法叶落归根,点主入供宗祠。
留居大陆的阿祖则先苦后甜,先是祸不单行,被打成了“反革命家属”、“右派分子家属”、“拥军派家属”,而后政策调整,成了“台属”。阿祖为谋生计,被迫冲破封建礼教和世俗束缚,招了公祖的堂弟也就是我的易坑爷爷为上门女婿。易坑爷爷和奶奶只是名义上的叔父和侄女关系,实际上并无血缘关系,而且两人年龄相仿,易坑爷爷比奶奶大四岁。因她一生为人,常常忘了自己,落了个比二百五聪明的绰号“三百凤”。
阿祖对于子孙,却是位慈祥的老人。不仅教导有方,成为后世的楷模;有生之年,还玉成了父母的婚事,使之有了好的归宿。晚年虽然已将大权全盘转交给了易坑爷爷,却威仪仍在,成为了后世子孙心中的精神领袖。一九九五年,阿祖不幸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二岁。消息传出,震惊乡闾。村民自发前往相送,备极哀荣,连当年批斗过易坑爷爷的公社干部也赶来吊唁这位老对手。
阿祖和公祖从此走向了神坛。一幅夕阳西下,一位老人默默地坐在家门口,眺望着远方,独自黯然神伤。时不时偷偷拭去了眼泪。由此我爸一次偶然的撞见,告诉了父母。母亲说,阿祖是在想念远在台湾的丈夫。“真是遗憾,他们当年的诺言是无法兑现了,成为了千古绝唱!”
长大后的我不仅感慨道。母亲一改往日在我心中的形象,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如果你用心去听,他们还是能相互听到对方的心声,作为他们的后代子孙我们也是能听到的。”
就在这时,天空中飞来了一只小鸟。
我想它估计就是阿祖的化身。它该不会听到了我们的对话,从她的父亲为之取名来源的宁洋古城神山金凤山盘旋后,飞来看望着我们吧!我不禁心中暗想。
它必将飞过台湾海峡,飞往台东,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故事,与公祖相会……
转念一想,祝福他们吧!祝福阿祖好运,能和对岸的公祖共圆百年好合梦!
亲情小故事范文合集 5
我是9岁的时候跟着母亲带着弟弟来到这个家的:三间土屋、一个小院,他是这个家惟一的主人,老实而憨厚。当我们娘儿仨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搓着大手,呆立在原地不知所措。
1。
我的老家在东北,父亲和母亲离婚了,父亲不要我们娘儿仨了。我们从吉林千里迢迢来到鲁西北平原这个小山村,这里是母亲的娘家。母亲的娘家已经没有人了,经好心人撮合,30岁出头还打光棍的他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初次见面,他一个劲儿地往我和弟弟的兜里塞地里刚摘下来的花生,母亲推了我和弟弟一把,说:“喊爸爸。”“爸爸。”5岁的弟弟脆生生地喊了他一声,他立刻激动地连连答应。我抿了抿嘴,始终没有叫出声来。
屋虽破、家虽旧,好歹我们有了一个家。要不,我和弟弟就得跟着母亲四处乞讨。家里除了耕地的牲口,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饭桌上一下子添了三双筷子,家里的日子经常入不敷出。他从来没有在母亲和我们姐弟俩面前叫过一声苦,也从未埋怨过什么,成天一副乐呵呵的模样。
他和母亲情投意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他省吃俭用,紧着我和弟弟吃饱穿暖,饭桌上他和母亲经常因为我和弟弟吃剩下的一个鸡蛋推来让去。对于土里刨食的庄稼人来说,那几亩庄稼只够一家人填饱肚子的,何况家里还有两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
我已经过了上学的年龄,他说服母亲,坚持把我送到了学校。没几年的工夫,弟弟也上学了。家里要供两个孩子上学,光学杂费就够他发愁的。农忙时,他在田间地头没日没夜地忙活;农闲时,他跟着建筑队出门做小工来补贴家用。每次他回来,总会带回一些花花绿绿的糖果给我和弟弟。我已经懂事了,不再和弟弟争抢。弟弟是骑在他的脖子上长大的,他趴在地上给弟弟当大马骑,他把弟弟举过头顶去摸天花板,他背着弟弟去乡里看电影……弟弟和他感情很好,父子的缘分仿佛与生俱来,没有人看得出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三间土屋里时常传出欢声笑语,他的知冷知热也融化了母亲心里的坚冰,她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
然而3年后,母亲病逝了,撇下了我们仨。我和弟弟在母亲的坟前哭得死去活来,他把我们紧紧地抱在怀里。这个铁打的汉子脸上有冰凉的液体落在了我和弟弟的脸上。家里的气氛一下子沉闷了,看得出他比我们还伤心,夜半醒来的时候,我经常看到他在微弱的油灯下抚摩母亲的照片。
日子还得过下去,家的重担从此全部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他依旧早出晚归地忙活,忙完了地里忙家里,既当爹又当妈。没妈的孩子早当家,我不但继承了母亲的脾气,还继承了母亲理家的能力。母亲去了,我要和他一起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我学会了蒸馒头,学会了做饭炒菜,学会了缝被子缝衣服。弟弟毕竟小我几岁,他很快便从阴影中走出来,又开始活蹦乱跳。在弟弟的感染下,家里恢复了往昔的欢声笑语,我们似乎淡忘了母亲的去世。在他无微不至的呵护下,我和弟弟一天天长大了。
读到小学5年级的时候,我向他提出休学。他不同意,我解释说:“你一个人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太辛苦了,我退学后可以帮你一把。”他磕了一下手中的旱烟,轻声说:“闺女,我知道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可我不能耽误了你的前途。”我心里一酸说:“什么前途?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中下游,退学后正好干点儿自己想干的事。”在我伶牙俐齿的反驳后,他沉默了,我的脾气比母亲还拗,他没有拗过我,只好随我的心意。
真正休学了,我才发现,在这个贫穷的小山村,干什么都那么难。养兔子,辛辛苦苦养了大半年,一场瘟疫,30多只兔子死得精光。于是,我想到了外出打工。村里辍学在家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儿都跑到离家10多公里的镇上扎皇宫毯,听说一个月能拿到300元工资呢!可是,如果我走了,谁来照顾家?谁给他们洗衣做饭?我退学后,他舍不得我一个女孩子到庄稼地里风吹日晒,地里的活他一个人全包了,家里的零碎活由我慢慢收拾。母亲去了,家里确实离不了一个女人,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在这个愚顽不化的小山村里,没有人能够理解我的抱负、我的志向,苦闷的我只好到县城书店买回许多书籍解闷。“书中自有黄金屋”,闲下来,我就捧起一本书如痴如醉地读,晚上则躲在被窝里偷偷写日记。
3。
弟弟读初二那年,突然有一天,家里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和他在另一间屋里嘀咕了半天。送他们走的时候,他的脸色很难看。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向我和弟弟道出了原委。原来那两个人是从东北过来的,是生父派来的人。生父再婚后,女方不能生育,抱养了一个女孩儿。这次他们费尽周折、四处打听,赶来鲁西北这个穷山村,就是想要回弟弟。
我们一家三口商量了整整一个晚上,也没商量出个结果。弟弟主张让我到生父那边。弟弟说,女孩子在农村没有什么出路,好歹生父那边在县城,又是干部家庭,给我安排个出路没问题。他问弟弟:“你把姐姐安排好了,你自己呢?”弟弟说:“我是男孩儿,读完了初中还要考高中、考大学呢。就算考不上,我也能出去打工或参军,比姐姐的出路多。”
这一晚上,数我的话最少。尽管弟弟说得痛快,可我知道弟弟是舍不得他,我们都舍不得他,舍不得这个家。那晚,我彻夜难眠,在这个命运攸关的时刻,在这个改变命运的机遇面前,我第一次失眠了。同样辗转反侧的还有他,半夜里,我听见他起来了好几次。
第二天、第三天,那两个客人又来了,他们和他的谈判一直没有结果。生父要的是能够传宗接代、继承家业的儿子,而不是我这个女儿。从内心里来说,我们一家三口都不想分开,这些年,我们仨相依为命,少了哪一个这个家都不再是家,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要在一起。可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农村还很落后,对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女孩子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出路,我已经快被逼疯了。
最终的结果是,生父同意我们姐弟俩一起回东北,少一个都不行。也许是休学后在家里待着太憋屈,“英雄无用武之地”太久,我没有表示任何异议,弟弟却死活不同意,不肯去东北,他舍不得他的老师、他的同学,更舍不得养父。
弟弟是被那两个说客抱上车的,一路上,弟弟一直哭一直喊。他在门口看着我们上车,泪水四溢,十多年了,他亲手养大的一双儿女就这样被活生生地带走了。我的心里涌上一种从未有过的酸楚。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才蓦然发现,他已经在我心里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4。
生父的家坐落在吉林某县城最繁华的地段,家里豪华气派、应有尽有。生父是县城粮食系统的一把手,成天忙于应酬,几乎不着家。看护我和弟弟的是继母。我和继母打照面的第一眼就不对脾气,她自己没有生养,就抢来别人的儿女,她当然不相信我和弟弟会疼她、亲她。在家里,她不但限制我的自由,还偷看我的日记和信件,这一切都让我恨得牙痒痒。弟弟到了这个毫无生气的家后,整个儿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学校里也不合群,成天和同学打架斗殴,气得继母直翻白眼。继母背着生父骂我们姐弟俩:“小崽子,别想跑,你们是我花钱买回来的!”
刚到东北的第一年,弟弟自己扒火车偷偷跑回山东3次,闹得生父家里鸡犬不宁。也许到了此时,生父和继母才意识到,我和弟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我们不会受人摆布,我们知道谁对我们好,谁对我们有恩。只有这个时候,生父才会觉出我的重要性,弟弟离家出走,除了我,没有人能劝回来。
每次弟弟前脚回鲁西北那个小山村,我后脚就跟着回去,其实我也很想回去,回去看看自己的家,回去看看他,但是我没有弟弟那么冲动,我替自己找不到回家的理由。“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离开家才知道家的好。弟弟一回到家,就像一只受伤的小兽找到了亲人,他走到哪儿,弟弟就跟到哪儿,爷儿俩寸步不离。他和弟弟相互依赖的深情让我不由得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这让我常常想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妈妈,如果她在世,她会怎么选择?她会抛下他去享受荣华富贵吗?
5。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好几年过去了。我在吉林一所大学里拿到了会计专业毕业证,在生父的安排下,进粮食系统参加了工作。弟弟也考上了黑龙江的一所大学,弟弟一直记着我对他说过的话:“只有我们自己有能力了,才能回报我们的亲人。”
我和弟弟最后一次回山东,在家足足待了半个月。这个家还是我9岁时候的模样:三间土屋、一个小院,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院子里再也没有传出过欢声笑语。我们走后这两年,他明显苍老了,头发已经渐白。我把家里所有的被褥都拆洗了一遍,到集市上给他买来一年四季里里外外穿的衣服。我和弟弟跟着他的十多年里,他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没有吃过一口新鲜食物。我对他说:“爸,不要再节省了。那边给的钱拿出来翻盖一下房子,你年纪大了,也该找个伴儿了。”他不说话,就那样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我的心里一阵酸痛:“以后抽点儿好烟吧,旱烟对身体不好。”也许是上了年纪,他的泪在我面前毫无遮掩地滚落了下来,他双手抱头哽咽着说:“闺女,我从来没想过让你们姐弟俩回报我什么,我只想代你们的母亲把你们抚养长大,看着你们成家立业。”一向坚强乐观的我也哭了:“爸,我知道。我和小东将来一定给您养老送终。以后您什么都不用愁,我们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临走的时候,我挨家挨户拜访了村里的叔叔伯伯婶子大娘,托他们帮我们姐弟照顾他,托他们给他找个伴儿。
一年后,山东的家重新翻盖了3间大瓦房。又一年草长莺飞的时节,他再婚了,女方带着一个小男孩儿,就像当初的弟弟。我给他寄去了不菲的贺礼,写信告诉他们:“等你们老了,我和弟弟给你们养老送终。”在信的末尾,我还写道:“您是我和弟弟生生世世的老爸,我和弟弟就是您亲生的儿女,来生我们还要做一家人!”
亲情小故事范文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