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关于家乡的散文经典推荐
相关文章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家乡的中秋节散文随笔7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散文关于家乡的散文经典推荐 1
我的家乡在乡下。这些年来,我离开家乡在外奔波,是家乡给我的动力和拼劲,尽管在外奔波艰难,曲折,坎坷不平,走了不少的弯路,家乡的父老乡亲一直关心关注我,我能走出乡下是家乡人的骄傲。我虽走出了乡下,但家乡的每一支歌,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道岭,每一坝田,每一块土,一棵树,一株草,每一朵花,都是我一生中深深的眷念和牵挂,是我在离开家乡后回味的一种酣畅淋漓的回望。
家乡月夜美,就如同泛着银光的石上流泉,激扬、倾泻,淡雅、清丽、潺缓、不惊;就如家乡田野山岗上舞风弄影的女子的胴体,没有雕琢和粉饰,醇美自然,和谐、流畅。在时间的催化中,家乡的一切便会封酿成一坛醇浓幽香的陈年老酒,幻化成一幅意蕴深沉的水墨丹青,吟咏成一首灵秀隽永的锦绣诗篇,最终成为我出门在外刻在心底永恒的珍藏。
家乡的美是飘浮不定甚至无踪无影的精灵,摸不着也看不见,只能在没有烦嚣、没有喧嚷的宁静中,用心去吟唱,藉灵感去捕捉。于是乎,常在夜阑人静之时,乡韵便风絮流云般从布满木屋、菜畦和水田的乡村淌出,轻轻悠悠地飘入我的梦境。
家乡,是一个人行走天地间扯不断的根。无论是在晓风残月的异乡,还是月黑风高的夜晚,不觉然就有种.种熟悉的味道悄然潜入心底,幽幽的,悠悠的。是玉米那“甜杆杆”的味道,愈嚼愈甜;是黄豆炒熟了的味道,愈嚼愈油;是白瓜子炒调料的味道,愈嚼愈香...
家乡很古老也很原始,家乡在古老中原始中成长,成长中孕育着原始的真实和真诚。所以,真切素朴、随意恬然便构成了它的韵律。乡村有如五线谱面,纯朴厚实的乡民,以及乡民们如水般清淡澄澈的生活就是音符,当这些音符跳荡在谱面,那美妙绝伦的天籁之音便会盈满你的心空,如果你觉得苦了,这里便是一棵随意栖息的心枝,觉得累了,就暂时收起人生的风帆和船橹在这港湾里悄悄地依泊。
是的,家乡的寨子里都是真实的,真诚的。连绵不断的山峦是真实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家乡人是真实的,就连他们因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引发的怒目圆睁,甚至尔虞我诈也是真实的、真诚的,没有丝毫的遮掩。这种真实和真诚似溪涧的涓涓清流,涤去在外奔波游子心中的烦嚣,使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会变得宁静、平和和坦荡。这也许是对乡村最好的诠释,也是我对故乡最深刻的感受,因此,只要闭上眼睛家乡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沟沟谷谷古,草草木木便会浮现在眼前,而且在岁月的剥蚀中,愈加清晰,历久弥新。家乡的人情世故,甚至相互间的恩怨情仇,都是曝晒在太阳底下的,没有晦涩,也没有隐讳,就像千百年来在乡村传唱的那一首首山歌,虽然原始古拙,却总是百听不厌。
三月的家乡,远远望去,被一抹或白或红的云雾缭绕着,近前始知,那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杏树桃树正逢花事,风过村庄,落英缤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杏花桃花的香气,漫步树间,惬意无比,吸一口清爽新鲜的空气,所有的不快和疲劳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家乡美,美在山美在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美在家乡的四季里,美在家乡人心灵里,也美在家乡春天里,当桃花残红退尽,布谷声里,家乡的沟沟坎坎,山上山下,坡坡岭岭,一夜之间开满了如雪的油桐花,像白云,像浓雾,这下就忙坏了蜜蜂,醉了乡亲。大人小孩都格外兴奋,提竿挎蓝,树上树下,忙的不亦乐乎。在开满白花的油桐树下采蘑菇,挖野菜,回到家里洗净炒香,甜甜的、麻麻的、爽爽的清香可口,回味绵长,在哪个饥荒的年代,蘑菇野菜救过不少乡亲的命。
家乡美,美在家乡的春播夏插的季节里。父辈们一早就去插秧。小时候的我也跟着大人们去插秧一开始插四蔸,横竖都要对齐,秧要插稳,且要分匀,每一束七八根,要做好这些对于我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讲是不太容易的。稍不留神就插歪了,中间留下很宽的缝隙,插歪了大人是要你返工的,你不得不把秧扯掉重新插。路漫漫其修远兮,望着身后这一百米的距离哟,好像怎么也插不到头。家乡人说,插秧不要忙,只要行对行,这时候多插一蔸秧,秋后多大一担粮。
家乡美,就美在家乡丰腴的秋天里,家乡被金黄色包围着。金黄色的玉米,金黄色的谷子,金黄色的高粱,金黄色的小米和红通通的辣椒,微风吹过,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景色酷似万顷碧涛在涌动。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好使舟行波涛荡漾的海面上。蓝天、白云、丽日、金色,你会深深地被家乡这一派田园风光陶醉。最诱人的是那或烧或蒸或煮的嫩包谷,嫩嫩的、甜甜的、油油的,透骨爽心,余味无穷
家乡美,美在家乡冬春之时的日子里,,草枯叶落。田野空旷冷清,村庄萧瑟荒凉。在这少见生机的季节,还有个十月小阳春,大片大朵的野菊花开了,这时候,孩们呼朋引伴,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一路欢歌,一路笑语。
体味家乡的美,那清幽幽的泉水,是圣水,喝一口滋肝润肺,心灵也为之洗涤;那泥泥的黄土,是净土,闻一闻开窍通络,灵魂也随之有了皈依;那浓浓的乡音,是天籁,无论天涯海角,都会魂归故里。
日暮黄昏,家家屋里烟熏火燎,温暖升腾。户户屋外青烟袅袅,爱意绵绵。家乡便弥漫在淡淡的芬芳中。那是温馨的乡情亲情、定会让你在哪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失去了就会从头再来,就不会迷失回家的路。。
家乡就是家乡,她带给人们的是春意、是喜气、是温情、是生机、更是希望。
我小时候在家乡的童年时代,心里便有了一个念想:长大了一定要住到城里去,去坐一坐长长的公车,去爬一爬高高的大楼,看一看那霓虹闪烁的夜景该多美啊!
而今我实现了儿时的愿望住到了城里,领略了城市的妖娆和繁华之后却夜夜梦回故乡,想喝一杯故乡的热茶,吃一顿外婆做的饭菜,闻一闻家乡泥土的芳香。
想念家乡,是因为家乡美,该是回到家乡去走一走,看一看的时候了。到了我走完人生旅途的那一天,事先给儿女们一再嘱咐,把我埋在生我养我的家乡,让我和家乡的土地融为一体,就长成家乡的一蓬青草,一棵绿树,一蔸翠竹,一道风景。
散文关于家乡的散文经典推荐 2
由于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致使全国道路交通运输一度中断和瘫痪,新年刚过,随着气候的逐渐回暖,积雪在气温的回暖中也相继融化了,受雪灾影响而滞后的新一轮探亲流随之而来,在一个天气晴朗,春风和煦的日子里,我从南方某城市回家省亲,飞机在合肥骆岗机场降落后,再坐上合肥开往南陵的巴士,车过芜湖长江大桥后就属于长江以南地域了,沿途,开发区连片,工业园随处可见。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皖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令我唏嘘不已。几年前的颠波和扬尘早已被改革的浪潮淹没得没了印象,放眼望去,宽阔的混凝土道路或平直或逶迤,春日娇阳下的柏油路面不时幻化成一幕幕淡淡的海市蜃楼,一幅美丽如画的皖南秀美的山水在振翅飞翔!满眼高楼林立,田园青青,那翠绿疯长的麦苗、怒放的油菜花、掩映其间,煞是醒目。皖南的季节来临总是比北方早些日子的,未闻布谷声声鸣,却见草色碧幽幽,勤劳的皖南人已忙碌在田间地头,开始播洒稻种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说的应是江南。不是吗,当北方的农民朋友还未洗净春酒的杯酌,还未购置犁田耙地的农机配件之时,南方的耕牛已在辛勤地劳作了。打开车窗,一任弥漫着泥土气息的风儿塞满车厢,张大嘴巴吞食这久违的清新空气,吸入心脾,再浓浓地吐出胸中的浊气,神清气爽的感觉真是痛快。路旁,田间开满了一大片红的紫的花,夹杂些淡淡的白色,宛如紫云。那是什么?哦,红花草,是久违的红花草啊!红花草,又名紫云英,属越年生草本植物,多在秋季套播于晚稻田中,作早稻的基肥,是我国稻田最主要的冬季绿肥作物,还能直接作饲料喂养牲畜且营养价值颇高。
记忆中的红花草有着我童年时代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我的家乡是一个既是山乡也是水乡的村落,说是山村,因为它链接黄山余脉,村后是一片绵延亘古的小山脉,是属于国有泾县马头林场的,山上栽植了各类松树和杉树,景色还是宜人的,春季里满山遍野的山花竞相争艳,,也成了乡村小伙子和姑娘们的好去处,他们如山中的野花盛开的烂漫一般,在山野间述说着心中久已的烂漫情怀,也应该是这个季节,我常和小伙伴们在红花草田里翻跟头、摔跤,一阵嬉闹后,总把那草糟蹋得匍匐一片。累了,就躺倒在草地上,喘着气,看着蔚蓝的天空,直至听到那看队人(就是看护本生产队田间庄稼的人)的叫骂声,直到暮霭临近听到妈妈喊回家吃饭的呟喝......这就是家乡,这就是江南的乡村风景,回想起儿时的童年趣事,无不心生对皖南乡村的感叹。
说家乡是水乡,也再贴切不过了,家乡依山伴水,村子的前面就是青弋江,这条在中国雄鸡状版图上有着显著地理位置的河流是家乡的母亲河,南陵十景之一的青弋波光就是指家乡这段水面,故乡还有东方红水库,那是父亲们的杰作,父亲曾当过几十年的生产队长,为了故乡的建设是立过汗马功劳的,父亲也曾作为农村建设的带头人随县领导去过大寨、华西等地参观学习经验,现如今,父亲还是村里的人民代表。
故乡的乡风淳朴,文化底蕴浓厚,景色也很美,除了亘绵的野山、美丽的青弋江、那灌溉数千亩良田的东方红水库、那沿青弋江岸边的青翠的竹林,还有那山脚下的藕塘,那是一个十亩大小的池塘,满塘里是一片碧绿,高低错落的荷叶随风摇摆如少女翩翩起舞。叶面的水珠晶莹剔透,闪闪发光,随着荷叶的摇摆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有的一不小心叮咚一声滴入水中。荷花有的盛开如羞红的笑脸,有的含苞如颦蹙的愁颜,都在微风中袅袅婷婷地扭动着腰肢,梳理着心事。莲蓬有的在花心里甜睡如幸福的婴孩,有的则卖弄着丰满肥硕的风情等待人们采摘。
清澈透明的水中,波光花影之下,各种各样的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有的调皮地跳出水面,甩一条矫健的弧线滑入水中,有的优雅地摇头摆尾似谈情说爱。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小鬼(家乡大人们对小孩的称呼)便不由分说纷纷跳入水中,追逐嬉戏起来,有的潜入水中扎猛子炫耀泳技,有的躲在叶下玩起捉迷藏,有的往荷叶上泼水看那珠飞玉溅,有的便拣成熟的莲蓬剥开咀嚼得满口喷香。有的就一门心思痴痴呆呆地想捉住几条鱼在手中,但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及,总也逮不到。儿时的欢乐,故乡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我想,故乡中的那片荷塘现在也应该是绿肥红瘦、满塘生辉了吧。
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每个夏天都会发二、三次的水。在梅雨季节里水发的都比较大,田野里的庄稼时常在这个季节遭洪水嗜略,常常是一片汪洋。村子四周的河塘小沟都是沟满塘溢,村头路口尺把深的积水却要好几天才能下去。对于我们这些喜欢游泳戏水的顽皮少年来说,全然体会不出发水对庄稼的祸害,更不能体会到父辈们心中那种如刀割似的心情,望着那一望无际白茫茫的一片汪洋,反倒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整个夏天,那些池塘、那些河沟就是我们的乐园。采一片荷叶当成小伞戴到头顶遮阳,摘一把菱角津津有味地吃到肚子充饥,用小篮子或玻璃罐头瓶子捉鱼儿,挖些蚯蚓用缝衣针自制的鱼钩垂钓,用铁丝磨尖做成的投枪扎青蛙,等等。最难忘的当然是在发水时在水流湍急的沟渠里张网堵鱼,蛙鸣虫吟,月明星稀或者细雨霏霏,夜幕里一抹渔火,神秘而又有一点恐怖。发水的时候从陈村水库或是一些养鱼塘里逃出来的鱼多而且还大,当逮着一条大鱼时,那种高兴劲简直就是无法比喻,还有就是钓鱼、撒(网)鱼、堵鱼、扎鱼,装笼子,我和弟弟总比别人收获多些。我那时就常常很盼望下雨发水,因为再没有什么比逮鱼的事更令人快乐了。
贫穷与饥饿是大人们操心的事,只要不是饿得难受,孩子们永远是快乐的。现在想起来,我们那个皖东南小村,从来都是靠天吃饭。有时庄稼长势喜人,你还来不及憧憬一下好日子,忽啦啦一场大雨就把希望浇灭了。发水的事太平常了,有时又是干旱。我们老家盛产棉花,因此,也就有了种棉之乡的桂冠,据说故乡盛产的棉花都是优质棉,后来又给挂了个优质棉生产基地,但现在种的人日渐减少了,原因就是棉花太娇贵,怕淹又怕旱。
这些年不一样了,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脑子活络的村民走南闯北,有做生意的、有打工的、还有承包建筑工地的,发家致富的路子是越走越宽。现如今,走到进村的路口就见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面,两边的漂亮的乡村小楼鳞次栉比,与乡亲们攀谈,听到的都是满怀的豪言,看到的都是掩不住的笑容。
我突然发觉,生我养我的乡村真的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了。
散文关于家乡的散文经典推荐 3
离开家乡已经5、6年了,但对家乡的喜爱一点没变。刚离开家时,家乡的道路,凹凸不平的黑土路。村子里的房子,包围着一池塘,池水虽不算清澈,但也不算肮脏。村子里的人们用这池水洗衣服、洗菜。南方的天气是很热的,最高温度可达40度。村子里的孩童们忍不住炎热时,会跳下去游泳,在水里嬉戏玩耍。在操场上,孩童们有的在玩玻璃球,玩法各种各样。有跳马的,有斗鸡的等等。
上集市的人们,在不远的路上等车,车子很少,而且马路凹凸不平。下雨天到处都是肮脏的水坑。路上赶着去耕作的农民,一不小心就被飞溅到一身脏水。马路俩旁都长满来杂草,马路右面有田地,那里种满来油菜。成为马路上的一道风景线。而今年回到家乡,黑土路变成来水泥路,水泥路俩旁都种起了杨树。在马路上偶尔能看到的士,公交车也多了。家乡的池水,则变的更脏了,池水边缘都漂浮着垃圾。真叫人伤感。环境变的好极了,大家都在大树下乘凉。而我与家乡伙伴们的友情则没了。他们都去城里打工去了。而想到自己却不用打工,还在好好的学习。自己多幸福啊。家乡的变化太大了。
家乡变了,而我对家乡的感情却没变。我喜欢我的家乡。
散文关于家乡的散文经典推荐 4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古老的一个传统节日。
又是一年中秋节,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中,去年的中秋节,家乡的月亮好像特别大、特别的圆、特别亮。妈妈在门口的桌子上点上香条,摆上了许多月饼和许多新鲜的水果。这些水果有葡萄、苹果、梨、还有柑果,妈妈把这些水果都摆成了“金字塔”,供品都摆齐后,我们一家人就去吃团圆饭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有说有笑,当时我只知道高兴,到现在我才知道那是幸福生活。
吃过晚饭,我们就准备赏月了。我问妈妈:“妈妈,这月饼是用来做什么的?”妈妈说:“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的月饼就成了节日的礼品”我说:“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人们买了好多月饼,我们也分了好多亲戚,我拿起一个月饼,掰一半给妈妈,一口咬下去,自言自语地说:“哇,这个月饼好甜好软哦。”我吃着月饼,望着月亮,我想到了我的亲人和同学,想到了灾区的小朋友,他们现在也在赏月吗?他们有没有月饼吃呢?如果他们在我身边,我一定会分给他们许多个月饼,和他们一起赏月,一起欢乐,一起玩耍……
夜深了,月亮躲到了黑乎乎的乌云后面去了,我也该睡觉了。我上床一躺下,很快进入了梦香,我梦见了我的卢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赏月,快乐地过这个中秋节呢。
多么甜蜜的中秋节啊!但愿天下所有的人,在天上月圆的时候,都能团团圆圆,快快乐乐!
散文关于家乡的散文经典推荐 5
也许是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了农村老家,进城生活,我们这个时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切地关注、谈论乡愁。
也许吵闹的城市缺少人情温暖,人需要一片寄情的山水,在闲暇的时光中,故乡隐约的召唤牵动灵魂,化作乡愁入梦。
乡愁是一种思念。但思念是针对性的情感,无论思念亲人、情人或者朋友,都是身在远方对另一个人的温暖回忆,思念得受不了,打通电话,思念也就随之而去。但乡愁不是。
在乡愁的弥漫中,你可以给亲人打一个电话,但却不能给村庄、河流打电话。即使你回去一趟,在家乡小驻几日,让乡愁暂时消失,但也许刚刚坐上返程的汽车,一种模糊的情感又会慢慢升起,
与思念相比,乡愁显得广阔而又模糊,抽象而又具体,就像月笼雾江,空阔苍苍,久伫江边,一任寒露湿衣,却无法满足对乡愁的释放。
人生总是伴随着愁。不顺心、办不了、过不去,愁;烦恼、失望、悲凉,愁。愁是凉了的情,揪住的心,愁是漆黑的夜,荒芜的路。不管愁何,只要被愁赶上,立马晴转阴雨。而,唯独乡愁,犹如霞光晚照,在淡淡的伤感中流淌着温暖的彩色。乡愁可能是人世间最美的愁了。
在外工作的城里人,总会与乡愁不期而遇,让思念伴随着一丝柔美的落寞;漂泊在外的游子,总会与乡愁相伴,想家的热泪,温润了心灵的开阔。我不禁疑惑,古代人背乡离井成为游子,可能是戍守边疆,也许回家时成为了马背上的枯骨;也可能是为了生存的逃离,再也没有回家的指望,乡愁就成了他们生命中绕不开的主题。在漫长的历史中,战乱、动荡、天灾往往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形态,乡愁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感,也难怪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庞大的文学命题,留下了数不清的乡愁文字。不管是“低头思故乡”的李白,或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张继,不管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王维,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都在站在异乡的大地上,远望苍茫,发出最为动人的乡愁呼唤。
人都是恋家的,老家是生命的老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背离老家,又安新家,趋利避害,开辟新的美丽家园,正是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也许很多人会认为,人在异乡为异客,难免遭受冷漠的侵袭,失意的怀旧,如果在异乡顺水行舟,找到了家感觉,可能就没有乡愁了。然而,即使在大唐盛世,仍然乡愁如雨,天上月亮唯故乡独明;在今天奔小康的宽阔道路上,大多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但一旦远离家乡,乡愁也就来了,而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但乡愁仍然挥之不去。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也就是这十来年,在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中,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却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乡愁正在成为一种大众的世纪情绪。
看来,只要离开家乡,就要与乡愁相伴,乡愁是离家出走必然产生的情感,家有多远,乡愁就有多浓。乡愁是永恒的。奇怪的是却没有“城愁”这个词。一个人在城里不管住了多少年,离开这个城市后,也可能产生怀念,但却仍然上升不到乡愁的高度。也许,城市与乡村就是两个不同地方,拥挤、冷漠、虚假的城市难以承载情感,安放灵魂,一栋火柴盒一样的楼房,或许就不值得怀念。
乡村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而这个家园人一住就是五千多年,差不多养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直到现在,全世界的大部分人仍在乡村生活着。
五千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乡村亘古不变;五千年的深情守望,足见这就是人类的梦想家园!
乡村不但为人提供了生存的家园,更为重要的是,为人提供了真实情感的安实依托,唯有在乡村生活,即使贫穷得揭不开锅,但情感仍在漫延,灵魂仍在飞翔,人格是完整的。
乡愁产生于距离,距离扩大了想象空间与神秘美感,但乡愁的实质却来自乡村与心灵的契合。
乡愁是对乡村整体生态的缅怀。从人到物,再到近水远山,云霞星空,那里有一个完整的自己;
乡愁是一个个无序闪动的温暖画面。那些音容笑貌,老树池塘,凡是能在不经意间闯入心的镜头,都是心灵成长的节点;
乡愁是生命成长的重要参照。那个日出山脊,月落树梢的地方恒久不变,让人感到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是那样安稳。回家时经过的老树、石头、坡头、灯光都在情感中重复为心理标记,让路在心灵中延伸;
乡愁是一种舒服的在家感觉。那里的围墙围出了一个个小家庭,却围不住邻居的往来,红白喜事就是全村的悲喜,村庄连着田地,田地连着山野,山野连着云天,那是能时刻感觉到的云水家园,也只有这样的家园才叫家园...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城市一直在膨胀,人们在欲望的膨胀中差不多骚动了二三十年,在兴奋、新鲜中翻飞,却全然忽视了乡村的存在。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城市,梦想在欲望的一次次满足中又一次次跌落,当无奈地回首远望,才发现在民俗与传统的失落中,在年轻人、能人的流失中,在对土地田园的冷漠中,乡村成了一个空壳,家园差不多丢失了。才发现拥挤冷漠的城市大多是一个挣钱的地方,而不像家园,乡村虽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却更适合居住。
乡村是家园,却挣不到钱,城市能挣到钱,却不像家园。也许这就是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困惑。
散文关于家乡的散文经典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