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友情文章

关于友谊的故事合集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14

朋友就是感情非常好,有共同语言而经常交流,相处起来非常舒服,双方有时间就相约在一起而聚一聚。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关于友谊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关于友谊的故事合集1

俩个生死之交的朋友艰难地行走在沙漠里,他们两个又饥又渴,步履踉跄,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这时,仁慈的上帝出现了,赐给了他们一棵苹果树,树上有两个一大一小的苹果。上帝对他们说:“只有吃了大苹果的人才能有希望走出沙漠,吃小苹果的只能抵挡一时饥渴,生存无望。”上帝离去了,他们俩相互对视,谁都没去吃苹果。

夜幕降临,他俩昏昏睡去。第二天破晓,一位兄弟醒来,发现另一位已离去,树上剩下了一个小苹果,他气急败坏,深感朋友的无情,背叛,冷淡,真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望着树上的小苹果,他摘下,毫不犹豫哽咽着吞了下去。带着对朋友的愤恨他继续行走在沙漠中,可走了不一会儿,他发现自己的朋友死在前面的沙漠里,而手中握着一个比自己刚才吃的更小的干瘪的苹果,他恍然大悟,紧紧地抱着朋友的尸体嚎啕大哭……

关于友谊的故事合集2

傍晚,一只羊独自在山坡上玩,突然从树木中窜出一只狼来,要吃羊,羊跳起来,拼命用角抵抗,并大声向朋友们求救。

牛在树丛中向这个地方望了一眼,发现是狼,跑走了。

马低头一看,发现是狼,一溜烟跑了。

驴停下脚步,发现是狼,悄悄溜下山坡。

猪经过这里,发现是狼,冲下山坡。

兔子一听,更是一箭一般离去。

山下的狗听见羊的呼喊,急忙奔上坡来,从草丛中闪出,咬住了狼的脖子,狼疼得直叫唤,趁狗换气时,怆惶逃走了。

回到家,朋友都来了。

牛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角可以剜出狼的肠子。

马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的蹄子能踢碎狼的脑袋。

驴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一声吼叫,吓破狼的胆。

猪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用嘴一拱,就让它摔下山去。

兔子说:你怎么不告诉我?我跑得快,可以传信呀。

在这闹嚷嚷的一群中,唯独没有狗。

【哲理故事感悟】:真正的友谊,不是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候拉你的那只手。那些整日围在你身边,让你有些许小欢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而那些看似远离,实际上时刻关注着你的人,在你快乐的时候,不去奉承你;你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为你做事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关于友谊的故事合集3

江湖上的人都知道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钟子期听俞伯牙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间,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从此伯牙视子期为知音。二人谈诗吟对,举杯邀月,对影奏琴,《高山流水》曲罢,弹者动情,听者沉醉,好不惬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十分不幸的是,某一天钟子期仙逝了,俞伯牙自是伤心不已。

人死不能复活。俞伯牙将子期葬于村西的泾河旁,那里风景宜人,白色的水鸟栖息在河边,高大的垂柳扬枝吐绿,红色的玫瑰开向天边,子期的墓掩映其间。

伯牙长叹:“天下再无知音!”从此每天操琴于子期墓前,但奏《高山流水》,不再过问世间事。这自然引起俞伯牙老婆的强烈不满,整天抱怨他不懂赚钱,只会消费。俞伯牙心想妇人之见,实在俗不可耐,同床共枕几十载,却还不及楚人钟子期理解他,一个能达到心灵共鸣的知音岂是易得?

某日,伯牙和往常一样到子期墓前,忽然看到老婆追将过来,不禁摇头喟叹:“天下之大,知音却难觅啊!”

老婆这次却未数落他,只走到伯牙面前,取过他手中的琴,端坐下来。伯牙疑惑地看着她,结婚这么多年,他从未见过妻子奏琴,也未听她谈琴,不知这回葫芦里卖什么药?

却见她已经开始弹奏,正是《高山流水》,他无数次弹给子期听的曲子!他不曾知道妻子的琴艺竟是如此之高,远在自己之上!时而玉拨金鸣,如大江东去,万马奔腾。时而灵动婉约,如小桥流水,燕过柳梢。一曲奏罢,万籁俱寂。

良久,夫人开口:“天下不只一个钟子期,也不只一个俞伯牙。所谓知音难觅,是自己的心难觅。”

伯牙颓然坐下:常慨叹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又何曾尝试过去理解别人?所谓知音,存乎一心之间也。

关于友谊的故事合集4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关于友谊的故事合集5

徐悲鸿和齐白石,这两位中国画坛的巨匠,犹如双子星座般永远闪耀在艺术的天空,而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一段佳话永远在人间流传。

齐白石本是木匠出身,但凭着自身的天赋和刻苦勤奋,不仅在绘画上取得很高的造诣,而且一枝独秀不落古人窠臼。但在当时以模仿古人为能事的国画界,齐白石的处境十分尴尬,唯徐悲鸿对其画作甚为赞叹、敬佩。徐悲鸿于1929年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后,亲自登门拜访这位仰慕已久却又素不相识的画家,并提出欲聘其为北平艺术学院教授的请求,但连去两次齐白石均婉言拒绝了。徐悲鸿没有灰心,又第三次登门邀请。67岁的老画家被深深感动了,终于道出顾虑:自己从没有进过洋学堂,连小学都没有教过又如何能教大学?若遇上学生调皮捣蛋,自己这把年纪,恐怕摔个跟斗就爬不起来了。徐悲鸿便告之:他无须讲课,只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作画示范就行,并且自己一定在旁边陪其上课。这样,齐白石才答应一试。

次日清晨,徐悲鸿亲自坐了马车来恭请,学生则站在校门前以热烈的掌声迎接老画家来校任教。齐白石登室当场作画,学生都在一旁仔细观摩。画完后,在徐悲鸿的引导下,齐白石与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堂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徐悲鸿以及齐白石自己都觉得很满意。课后,徐悲鸿又亲自送齐白石回家。临别时,老画家激动地说:“徐先生,你真好,我以后可以在大学教书了,我应当拜谢你。”说着便双膝下屈,欲对才34岁的晚辈徐悲鸿行大礼。徐悲鸿慌忙扶住他,热泪盈眶……两位画坛大师,就这样开始了他们终生不渝的友谊。

当时的北平画坛观念极为落后,徐悲鸿欲革新中国画的主张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就连聘齐白石为教授之举也成为众矢之的遭到非议。“齐木匠居然也来当教授了!”流言蜚语,诽谤刁难,一时俱发。使徐悲鸿深感孤掌难鸣,只好辞去院长职务,南下沪宁。临行时,他去辞行,齐白石当场画了幅《月下寻归图》相赠,并在画上题诗日:“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

徐悲鸿南下后,和齐白石书信往来不绝。当时,齐白石尚未正式出过画集,只是自费印了200本画册赠亲友。为了扩大齐白石的艺术影响,徐悲鸿向中华书局推荐,并自任编辑亲写序言,终使齐白石的第一部画集正式出版。齐白石收到自己的画集和稿酬时,无比喜悦和激动。老人又一次被徐悲鸿深深感动了。

抗战时期由于战火纷飞,徐悲鸿与齐白石已不能再书信往来,徐悲鸿写了许多怀念旧友的诗篇,如:“烽烟满地动干戈,缥渺湘灵意若何。最是系情回首望,秋风袅袅洞庭波。”

抗战胜利后,徐悲鸿急从重庆致信齐白石,很快便收到回信。齐白石在信中满怀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不久,徐悲鸿回到北平,立即去拜访齐白石,分别17年后,故友重逢,两人不禁悲喜交集。不久,徐悲鸿就任北平艺专校长,便立即聘请齐白石担任该校名誉教授,并经常与齐白石在一起作画、长谈,他们之间的友谊更深厚了。

1948年,平津战役打响,北平的国民党要员纷纷逃离。临近北平解放前夕,南苑机场被炮火封锁,国民党政府在东单广场抢修起临时机场,派飞机来将一些专家及其家属接走。徐悲鸿也在此名单中,但他坚决拒绝去南京。不久,田汉潜入北平,向他转达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对他的希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开北平,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为党做些工作。徐悲鸿非常激动,次日便去看望年近九旬的齐白石。这时,有人向老人造谣说:共产党有个黑名单,进城后便要把这批名单上的有钱人全都杀掉,他已是单上有名。但徐悲鸿告诉他,北平很可能会和平解放。万一城内出现混乱,便会来接老人去北平艺专,护校的学生可保护其安全。共产党对所有对文化有贡献的人都很尊重,自己也坚决不走!齐白石老人一向最信任徐悲鸿,听他这么一说,疑虑顿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后来,他们共同迎来了北平的解放,也迎来了他们晚年在艺术上大放异彩的春天。

关于友谊的故事合集5篇_精选范文网

朋友就是感情非常好,有共同语言而经常交流,相处起来非常舒服,双方有时间就相约在一起而聚一聚。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关于友谊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关于友谊的故事1春秋时期,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勉力读书,养成了济世之才,学就安民之业,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迳奔楚国而来。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