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技巧_语文答题方法5篇
相关文章
答题技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些同学失分,不是失在知识能力上,而是失在没有题技巧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答题技巧,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语文答题技巧_语文答题方法1
一、理解句子的含义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生活所谓“字面+中心+生活实际”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二、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2、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3、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4、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5、说明的阅读多半是提醒我们该怎么做,日后要注意什么,要考虑多一些。
6、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三、回答问答题的方法
1、回答“为什么”的题型:
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2、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四、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语文答题技巧_语文答题方法2
1、辐射思维
孔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学习中的“举一反三”是至关重要的,而拓展性思维——辐射思维,即有“举一隅”“以三隅反”的功效。
譬如授冰心的《小桔灯》一文,在第十四自然段涉及到“朦胧”一词,倘若只解释为“光线微弱”或“模模糊糊”一带而过,就只能了解这一个“朦胧”,而对别的同音“ménglóng”就极易产生混淆,用起来,就有可能张冠李戴,假如进行异向思维,幅射面大一些思维,便可引出若干同变形似的词来:“朦胧”,原指月光不明,《小桔灯》中借指“灯光”不明;而“曚昽”,则指日光不明了:“蒙眬”与“矇眬”,尽管二体结构有差异,但含义却相同,即:“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这样,对四组读音相同的“ménglóng”就有了清晰地了解。
2、质疑探究法
这是通过对学习材料的质疑而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思维方法。能否提出问题与是否积极思考和思维方式有关,而所提出问题的水平又与思维的水平相关。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质疑的意识。不回避疑难,主动寻找疑问,不为经典结论所框死,摆脱成见和规范化束缚,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其次要有灵活多变的思维技巧。对产生传统结论的背景条件进行多种设疑排疑筛选,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适时改变思维的方向和角度,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再次要在解放自己头脑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自己的双手、嘴巴,为创造性火花的迸发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最后要掌握质疑的类型,为创造性质疑提供一个参考框架。这对加深原文的理解,中心思想的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技巧及写作心态的了解都有帮助。
3、纵横连动法
连动思维,是根据事物的纵向横向联系,进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思考,从而提出新的设想,得出新的答案。语文学习中的扩写、缩写、补写、改写等训练形式,就是训练学生思维连动性的好方法。例如:学了《东郭先生和狼》以后,续写一则故事:《东郭先生第二遇上狼的故事》,思考“东郭先生第二次遇上狼后会怎么办?”的问题,这样训练,不再孤立地分析问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联想展开法
这是根据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由此而推测出它们在其它方面相似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在帮助人们记忆和理解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网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方面,都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常用的联想方式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关系联想等。由于学科性质与解决任务的不同,其联想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如在作文训练中,除上述的几种方式之外,最常用的有以时间为序的纵式联想、有以空间为序的横式联想、有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联想等方式;而在数学学习中,关系联想就采用较多一些。
要使自己拥有卓越的想象能力,首先要不断丰富知识、扩大知识面,一旦遇到有通感的事物,联想就会很快展开。其次要有联想意识。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从它的正、反面,以及与它相近、相似的关联事物和经验中,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再次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联想训练,使自己联想技巧得以提高。如对课文采用摘句联想、情节补白、添枝加叶、编续结尾、改编续写,进行快速构思式的即兴作文,即兴发言等训练,对提高联想技巧都有帮助。
语文答题技巧_语文答题方法3
1.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议论文阅读技巧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语文答题技巧_语文答题方法4
一、理解句子的含义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生活所谓“字面+中心+生活实际”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二、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2、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3、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4、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5、说明的阅读多半是提醒我们该怎么做,日后要注意什么,要考虑多一些。
6、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三、回答问答题的方法
1、回答“为什么”的题型:
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2、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四、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语文答题技巧_语文答题方法5
『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关于马的诗句』
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关于桥的诗句』
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关于莲的诗句』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关于春天的诗句』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关于雨的诗句』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关于酒的诗句』
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杜牧《赤壁》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关于月的诗句』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关于花的诗句』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关于雪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关于思乡的诗句』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关于雄心壮志的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关于哲理性的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熹《论诗》
『关于日的诗句』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关于忧愁的诗句』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关于树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等。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也可理解为“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的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用以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客人在船上,送客的主人在岸上”。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
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语文答题技巧_语文答题方法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