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大全 > 方法百科 > 技巧大全

高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大全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师招聘笔试中的必考题型,做好阅读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正确率就会大大提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大全推荐 1

一、读懂文章

读懂文章是解答问题的前提。近几年的文学作品鉴赏以议论文、散文(写物散文)居多,并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障碍。相反,它却恰好地考查了考生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在解答题目之前,必须先排除障碍读懂文章。

1、看结构层次

不管什么文体的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层次性。议论文,要读懂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围绕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以及如何组织这些材料(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材料的特点等)加以论证的;划清局部段落结构及整体结构,知各层之大义,晓行文之思路。如1999年高考之《创造宣言》:作者围绕“教育者应该创造”的观点,批评了五种错误观点(反面材料)并得出结论,就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散文,要读懂作者的情感、情感基调;围绕情感(或物)之线作者叙写了哪些人事物(材料)。如2000年高考之《长城》一文:作者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回顾了长城的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及现在的开放、自信,脉络清晰,古今对比分明,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与自信。

2、看写作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渲染、衬托、铺垫(设伏笔)、象征、对比、比喻、拟人、引用、所用人称等;结构上采用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照应等表现手法;语言上采用正话反说、俏皮幽默等技巧。阅读时,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识别作者所用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语言表达技巧,关键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渲染是为了烘染某种氛围、人物心境;衬托有正衬与反衬之分,它们分别衬托什么;铺垫给下文情节产生的必然以一种暗示;象征是利用景物的特征或隐含内容来象征人的品性、节操;对比是为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比喻是为了描写得形象生动,叙述中便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拟人是把物人格化,创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引用视引用的内容具有多项作用(引用传说故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诗歌除丰富文章内容外,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采用第二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关系密切,或将物拟人化,便于抒发感情,如2000年的《长城》等等。

3、看重要的词、句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运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句或在行文结构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语句或在抒发情感时、描写景物时使用一些带有明显情感基调、景物特点的语句。如在词语方面应具体注意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作者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含有别种意项的词语等;在语句方面应具体注意语义比较含蓄利于发挥的句子、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文眼、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比较容易理解错误的语句和难以理解的比喻句、抒发某种情感连用相同句式的语句等。它们都是出卷人拿来出题的对象,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读懂行文中重要的词句。

试以过渡句、连用问句、比喻句为例:

过渡句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外,还有一定的概括性,在阅读时必须明确它所概括的具体内容。如布封的《天鹅》一文,作者在开头两节的文字中分别以“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典型”作每节的中心句,然后在第三节开头以“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作过渡句。很明显,此过渡句除承上又启下的作用外,“天生的美质”包含了以上两节文字的内容,如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即是指“优雅妍美的形态,善航的最美的典型”。

连用问句一般用来抒发强烈的情感,在阅读时就必须明确作者所抒发的何种情思。如巴金的《废园外》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

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黝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在此段文字中,作者连用了三个问句,只要结合文章主旨——“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就能很好地答出它的作用:“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倍感压抑,作者连用三个问句正是为了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

比喻句在论证或叙述中,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或使描写的景物更加的形象生动。如李耕的《船之旅》一文中用“舟船入江河”比喻“人生于世间”;用“舟船不能摆脱波涛巨浪”比喻“人生不能摆脱饥寒之苦灾险之虞以及生之情欲和生存空间强加的种种骚扰与苦恼”;用“舟船泊岸”比喻“人生的归宿”。这样写的作用是“把抽象的人生写得具体形象”。

读懂了文章,知晓了文章的词句、大小巨琐的手法及结构层次,就等于现代文阅读理解成功了一半。下一步就可以答题了,但注意审题。

总结:现代文阅读由于其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而且分值高,因而成为仅次于作文的大项。

高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大全推荐 2

概括题: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问词序能否调换,如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能否调换另一词题型

答题模式:(1)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2)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3)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答题模式:(1)能否,(2)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3)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4)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问句子能否调换: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自然科学和社科类文章阅读答题技巧

一是锁定题目的阅读区间,在第几段第几行,特别是涉及到第一、第二自然段的词语、句子的理解题。

二是一般第1、2题比较容易,可以直接找到原文中的位置,根据题干指向。表述一般与原文一致的,大都正确。

三是第3、4题的设题难度稍微大一点。设题的错误项大都与原文有些偏差。细微处要搞清楚。

高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大全推荐 3

1、题目有什么妙处/作用/好处?

答题格式:(1)点明了__说明对象;(2)突出了__说明对象的__特征;(3)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结合文意,给本文加个标题。

答题要点:(1)要点明说明对象;(2)要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3)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介绍了什么内容?

答题思路;(1)从题目中找;(2)从文中找,一般开头即点明。

4、本文所介绍的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依次介绍__说明对象的?

答题思路:(1)可能在开头一段的尾句总说:(2)可能在中间每个大段的开头一句:(3)可能需要自己根据每段段意概括。

5、本文/本段/__几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题思路:(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一般是这三种中的一种,有时是两种。

6、本文/本段/__几段采用了什么空间顺序?

答题格式:由__到__。常见的空间顺序有(1)由远到近;(2)由外到内:(3)由上到下;(4)由中间到两边;(5)由整体到局部等。

7、本文/本段/__几段采用了什么逻辑顺序?

答题格式:由__到__。常见的逻辑顺序有(1)由主到次:(2)由现象到原因(或本质);(3)由总到分:(4)由一般到特殊等。

8、本文/本段/__几段/某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1)举例子;(2)列数字;(3)作比较;(4)列图表

9、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多为举例子)/具体准确(多为列数字)/清楚明白(各种均可)地说明了__说明对象的__特征。

10、__词语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好。因为(1)__词语意思是__,在范围/程度/语气/数量等上起了限制作用,表明了____,符合事实;(2)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高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大全推荐 4

1、词语理解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常见的命题形式。一般来说,散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根据文意写出某词语的含义。这就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种类型的词语:

(1)体现作用思想观点的词语;

(2)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3)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及移用或移情、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词语;

(4)体现文章主旨及作者意图的“文眼”及“居要”的'“片言”;

(5)展示文章脉络及过渡衔接的词语;

(6)表示指代性的词语。

2、句子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散文阅读主要的命题形式。

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是指以下几种语句:

①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难懂的句子;

②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

④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高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大全推荐 5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事物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归纳说明方法: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语言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当然,文字的生动性也应充分注意。

TAG标签: 阅读 技巧

高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大全推荐_精选范文网

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师招聘笔试中的必考题型,做好阅读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正确率就会大大提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希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