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5篇
相关文章
从古到今,世上的万物是多么的神奇啊。小鸟在树上睡觉为什么掉不下来呢?下过雨后,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呢?这些都是科学知识要我们去学习,去了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欢迎阅读。
小学生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1
泰山在哪个省哪个市?(山东泰山市)
亚马逊河在哪里?(巴西)
伊洛瓦底江在哪里?(缅甸)
界上最宝贵的五大宝石叫什么?(猫眼石、祖母绿、金刚宝石、蓝宝石、红宝石)
鱼类的祖先叫什么?(文昌鱼)
世界上最毒的蜘蛛叫什么?(狼蜘)
世界上会发光的动物叫什么?(电鳐和电鳗)
巧克力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可可树上果实里的种子成的)
为什么叶片里有“筋”(“筋”可以让叶收到阳光,让根部吸收水分给叶)
人有多少块肌肉?(一共有600多块肌肉)
小学生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2
11、大气里有哪些主要污染物?
目前已认识到的、在环境中已产生和正在产生影响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SO2、H2S等)、含氮化合物(NO、NO2、NH3等)、含碳化合物(CO、VOCs等)、光化学氧化剂(O3、H2O2等)、含卤素化合物(HCl、HF等)、颗粒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放射性物质等八类。将这些大气污染物按其物理状态分类,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如SO2、NO)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分,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12、什么是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所谓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二次污染物则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如臭氧、硫酸盐、硝酸盐、有机颗粒物等。值得注意的是,二氧化碳以前不被认为是空气污染物,但鉴于其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一些国家已经把二氧化碳作为大气污染物对待。我国2012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所规定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TSP)、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铅(Pb)、苯并[a]芘、氟化物、氰化物等。
13、什么是大气污染?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直接排放的污染物或者由它们转化形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到达了有害程度的现象。人类活动及自然界都不断向大气排放各种各样的物质,当大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超过了正常的水平,并在大气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进而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或其他环境要素(如气候、水体)产生不良效应时,就构成了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危害程度,不仅是以空气中是否存在某种有害物质来衡量,还需考虑其作用的浓度和时间等因素。
14、什么是土壤?
公元121年前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说: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壤,柔土也,无块曰壤。有植物生长的地方称作“土”,而“壤”是柔软、疏松的土。土壤是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多孔物质层。
15、大气包含哪些组分?
大气就是我们通常俗称的空气,是指笼罩在地球外表面的一层气体,绝大部分集中在距地面1000km(千米)的高度内。其中,与我们人类及其他生物关系最为紧密的底层大气称为对流层,其厚度约10km。底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污染物)三部分组成。
16、什么是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是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废弃的剩饭剩菜、纸张、塑料、玻璃、电池、荧光灯...
17、是否检测出蔬菜有放射性,就不能食用?
不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辐射测量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越来越高,以前的设备检测不出来的极低水平的放射性,现在也能测出。日本福岛核电厂事故后,我国检测出蔬菜中的碘-131是未用水冲洗就直接测量的,是空气中的碘在叶子上的沉积,并未被蔬菜吸收,因此冲洗后就检测不出碘-131。没有核事故时,蔬菜、水、空气中也能测出极微量的天然放射性,人类一直以来都在摄入这些有极微量天然放射性的水、蔬菜等。
18、食用了受污染食品可能造成哪些健康影响?
食用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物会增加个人受到照射的辐射剂量,也会增加与照射相关的健康风险。造成的确切影响取决于所摄入的放射性核素类别以及摄入量。放射性碘的半衰期为8天,在数周内自然衰变。一旦食入,可在体内沉积,主要是在甲状腺,这会增加患甲状腺癌的风险,儿童更是如此。服用碘化钾是预防放射性碘在甲状腺内聚集的一项既定方法。必须强调,是否服用、何时服用、服多大剂量的碘化钾,必须遵从公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指示。
由于摄入了受到放射性铯污染的食品可能会带来长期健康影响,因此需要对出现的情况进行仔细监控。
19、核事故发生地的所有食品都会受到影响吗?
不,并不是所有食物都会受到影响。在突发情况出现之前就曾发货或者完成商业包装的食品就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在放射性物质出现沉降的地区生产的某些食品可能遭受污染。对遭受核事故放射性污染地区的食品和食品生产造成的影响,取决于食品生长或者生产地点存在或者沉淀下来的放射性核素的类别和放射性剂量。
20、在国际贸易方面,有无食品放射性方面的规定?
发生核事故后,对国际贸易食品的放射性核素含量具有国际商定的法典指导值(GLs)。该指导值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食品法典委员会发布。采用这些指导值,既可提供足够的安全性空间,又可以尽可能减少国际贸易不必要的中断,也有助于保护受影响的农牧渔业和其他相关方的利益。
小学生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3
1、生活垃圾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生活垃圾主要通过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生活垃圾若不能及时从市区清运或是简单堆放在市郊,往往会造成垃圾遍布、污水横流、蚊蝇孽生、散发臭味,还会成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孽生地和繁殖场,影响周围环境卫生和危害人体健康。
2、生活垃圾有什么污染?
生活垃圾不但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还污染水体、大气、土壤,危害农业生态,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对生态系统和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3、什么是大气环境质量基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基准是指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剂量(无作用剂量)或浓度。大气环境质量基准是由污染物同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大气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容许含量(或要求)所作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体现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是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和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制定,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颁布,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4、什么是大气环境容量?
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即能维持生态平衡并且不超过人体健康要求的阈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能力,或所能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其大小取决于该区域内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自净介质的总量。若超过了容量的阈值,大气环境就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或用途,生态的良性循环、人群健康及物质财产将受到损害。
5、什么是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是指大气环境总体或某种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述,其方式是用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平来表征大气环境的好坏。大气环境质量的要素主要包括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类。但是只有浓度水平也无法定义大气环境质量的好坏,所以产生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对不同功能区的大气环境含有有害物质或因素限值作统一规定。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和PM2.5等。
6、雾和霾有什么区别?
雾(Fog)和霾(Haze)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低能见度的自然现象,是近地面的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是由于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颗粒物所导致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混浊现象。雾和霾是一种天气现象。
7、什么是大气能见度?
能见度是指物体能被肉眼看到的的水平距离,也指物体在一定距离时被肉眼看到的清晰程度。所谓“能见”,在白天是指能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的轮廓和形体;在夜间是指能清楚看到目标灯的发光点。在空气特别干净的北极或是山区,能见度能够达到70~100km,然而能见度通常由于水汽、大气污染物而有所降低。例如,大雾和霾时能见度可降至零,会对交通运输带来极大不利影响。
8、什么是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是指具有一定的温度、气压、风等气象要素空间结构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如有的以空间气压分布为特征组成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等,有的则以风的分布特征来分,如气旋,反气旋,切变线等,有的又以温度分布特征来确定,如锋。还有的以某些天气特征来分,如雷暴,热带云团等。通常构成天气系统的气压、风、温度及气象要素之间都有一定的配置关系。
9、什么是逆温现象?
在底层大气,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m(米),温度降低0.6℃左右。也就是说,在数千米以下,一般是低层大气温度高、密度小,高层大气温度低、密度大。这种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下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和远距离输送、扩散,从而使城市上空污染程度减轻。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层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上空,使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越积越多,空气污染越来越重。
10、大气污染物是如何传输和扩散的?
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以及大气的各种不同程度的扰动运动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输送。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对污染物的扩散有两个作用:一是整体的输送作用,二是冲淡稀释作用。风向决定污染物迁移运动的方向,风速决定污染物的迁移速度。污染物总是由上风方被输送到下风方。在污染源下风向,污染要重一些;风速越大,单位时间内污染物混合的清洁空气量越大,冲淡稀释作用就越好。一般来说,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与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成正相关,而与风速则成反相关。
小学生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4
第二部分
1.为甚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
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
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2.为甚么人会打呵欠?
当我们感到疲累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平衡体内所需。因为这些残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活动,这时身体便会发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
打呵欠是一种深呼吸动作,它会让我们比平常更多地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气化碳,还做到消除疲劳的作用呢。
3.为甚么蛇没有脚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鳞片,这是它们身上最外面的一层盔甲。鳞片不但用来保护身体,还可以是它们的「脚」。
蛇向前爬行时,身体会呈S形。而每一片在S形外边的鳞片,都会翘起来,帮助蛇前进时抓住不平的路面。这些鳞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并能推动身体向前爬行,所以蛇没有脚也可以走动呀!
第三部分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5、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只从喷口喷出。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6、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备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7、吊扇在正常转动时悬挂点受的拉力比未转动时要小,转速越大,拉力减小越多。这是因为吊扇转动时空气对吊扇叶片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转速越大,此反作用力越大。
8、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9、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应该后轮先着地:
10、会打秋千的人,不用别人帮助推,就能越摆越高,而不会打秋千的人则始终也摆不起来,正确的打秋千动作:人从高处摆下来的时候身子是从直立到蹲下,而从最低点向上摆时,身子又从蹲下到直立起来。由于他从蹲下到站直时,重心升高,无形中就对自己做了功,增大了重心势能。因而,每摆一次秋千,都使打秋千的人自身能量增加一些。如此循环往复,总能量越积越多,秋千就摆地越来越高了。
小学生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5
一、电基础知识:
1、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高压电有5500V以上。干电池的电压是1.5V。
2、电可以分为没有触电危险的和有触电危险的两大类。
3、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更不要躲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下。大树容易遭到雷击。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5500V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学校和家里的电线、插座的电都是很危险的220V的电。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实验。
4、电流过灯丝的时候,灯泡才发光。
5、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另一端是锌壳。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线和电池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线也会很快坏掉。
6、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小灯泡不亮,说明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电流动的环路叫电路。
7、不能用我们实验室的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8、电路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里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使灯泡亮起来。
9、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导体。
像电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
10、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11、不要用湿布擦,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12、我们要好好保护绝缘体。
13、开关是控制电流通断的。
14、电路连接的方法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一般都是并联的'。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V。所以把电池串联起来小灯泡会更亮些。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会太亮。
15、电路中的电压超过了小灯泡上标的1.5V,灯泡太亮会烧坏灯泡的。
二、新的生命
1、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
2、油菜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3、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个花瓣。
4、大多数植物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四部分完全具备的花叫做完全花。也有四部分不完全具备的花,这些缺失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5、只有雄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两性花。
6、开花、结果,果实里面长有种子。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7、雄蕊一般由2部分组成,上面是花药,下面是花丝。花药里藏着许多花粉。雌蕊一般由3部分组成。上面是柱头,中间是花柱,最下面是子房。柱头有粘性,能粘住花粉。
8、植物的花蕊分雄蕊和雌蕊。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9、像油菜花那样由蜜蜂等虫子传播花粉的叫做虫媒花。
10、物的果实中都有种子;不同植物的果实中,种子的数量、大小和形状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的果实中,种子的数量也是不同的。
11、植物的种子都有自己的传播方法,油菜的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在炸裂的同时就将种子弹射出去,称为弹射传播,像油菜种子一样弹射传播的植物还有:绿豆、大豆、豌豆、芝麻、凤仙花、喷瓜等;栗子是通过滚动、跳动传播的;蒲公英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还有:芦苇、杨柳、槭树、枫树等,它们的种子都具有轻、带翅或绒毛等特点;利用水流传播的有莲蓬、椰子等;利用动物传播的有苍耳等。
12、种子萌芽需要足够的水分和空气以及适当的温度。
13、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种皮是种子的“铠甲”,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种子萌芽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
14、许多动物分为雄性和雌性。雌性动物产的卵,必须和雄性动物产的精子结合,使卵受精,才能发育成新一代的生命。
15、鸟类的卵由卵壳、卵壳膜、卵白、卵黄和胚等部分组成。卵壳和卵白都具有保护卵细胞的作用,卵白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卵黄内储藏着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气室内储藏着空气,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
小学生科学知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5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