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参考集锦
相关文章
物理学习一定要走在别人前头,对于物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聚精会神听课,全神贯注,不要开小差。2022中考物理知识点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2022中考物理知识点,欢迎查阅!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参考集锦 1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33691 km=1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 nm 31μm=10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 、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 mm
gt;、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 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 v=s÷t t=s÷v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 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 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参考集锦 2
1做好时间规划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根据中考时间来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规划好时间,然后认真执行。很多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开始很有自信的制定了学习计划,但是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长久坚持,如此,再好的学习计划也是无用的。因此,要想学习计划生效,制定了就要努力去执行。
2跟住老师的脚步
初中多数学生并没有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还不足以自己安排冲刺中考的学习。基于这点,建议还是紧跟各科老师的要求,按照老师的学习与复习计划应对中考。要相信老师,毕竟毕业班的老师必定有自己的秘诀。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和老师请教。
3要多做练习题
在初三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就要面对三年的课本知识,在一年的时间里重新学习三年的知识内容。如果只是单纯的学习课本的知识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记忆效果是不够深刻的。所以,我们要多做多练,只有通过题海战术,才能让我们迅速的消化课本知识,学会灵活运用。
4要具备好的心态
在学习和考场中,拥有良好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学习的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当你努力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后都没有见到成效,就会心灰意冷,不想坚持学习,此时一定要鼓励自己,让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否则一旦半途而废,再好的学习计划,也不会提升成绩。还有的学生经过努力,知识水平提高了,但是因在考场上紧张,没发挥出真实的水平,自然就没得到好成绩。这可是得不偿失的一种行为。因此希望考生要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对待考试,减少紧张。
返回目录>>>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参考集锦 3
一、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弹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范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3、弹性限度:若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二、探究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说明:摩擦力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不光滑造成的。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
(1)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二力平衡
(2)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则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则宜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此时的平衡方程可写成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受力情况;
③建立适当坐标;
④列出平衡方程
四、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3.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合力为零,即0
说明;
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④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知道牛顿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在对一个物体用力的时候同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这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参考集锦 4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
(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熔化的条件:
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3.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凝固条件:
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现象:
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3.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4.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5.影响蒸发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6.液化: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7.液化现象:
雾的形成;露的形成;夏天冰糕冒白气。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
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3.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
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5.吸热与放热: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
2、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3、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的空气流通速度。
4、物理降温:在需要降温的物体表面,涂一些易挥发且无害的液体,通过液体蒸发吸热来达到降温的效果。(蒸发的致冷作用)
5、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6、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7、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高原地区普通锅里煮不熟鸡蛋,就是因为气压低,沸点低造成的。
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液面气压,提高液体沸点的原理制成的。
8、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9、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0、所有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气体液化放出热量。
11、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它液化储存在钢瓶里的。
日常生活里常见的汽化现象有:
①抹上酒精的毛玻璃片,暴露于空气中,毛玻璃片变干了。(蒸发)
② 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蒸发)
③ 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就干了。(蒸发)
④ 锅中的沸水,随着时间的延长,水越来越少。(沸腾)
⑤ 实验室里,酒精回收装置,球形烧瓶里的沸腾的废酒精越来越少。(沸腾)
lt;<<返回目录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参考集锦 5
初二刚刚学习物理,是从头开始的好机会,拿到课本以后,像看图书一样,先翻一翻,感受一下,找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这里有许多生活中我们不知道的理论,首先建立兴趣。
接下来,认真看物理书,课前预习,记录不懂不会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自己周边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知道的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这样在你预习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下课后要复习,把不懂的问题搞清楚,实在不行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课后要独立完成作业,有精力可以做些课外习题,举一反三,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循序渐进,一定会学好物理,基础打好了,将来上高中就更上一层楼了,养成自学的好习惯。
如果自己确实没有办法跟上学校进度,可以考虑请一对一的家教(网上也行),一定针对性的补课,如果同一本书,靠讲4~5遍获得的高分,最后也会被甩在后面,许多事情不会给你几次机会,孩子越早懂得道理,知道学习为自己长本事,就会越努力,成绩就越好,家长是榜样。
lt;<<返回目录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参考集锦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