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集锦推荐
相关文章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练习中,注意了这些规律和方法,语文也一定会得心应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集锦推荐 1
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
句式分析
⒈倒装句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⒉判断句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判断语气。)
⒊省略句
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省略主语“滕子京”。)
⒋状语后置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⒌定语后置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宾语前置句
例:吾谁与归?
重点语句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无边无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
(2)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像那阴雨连绵繁密,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醉翁亭记
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集锦推荐 2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马的诗句
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桥的诗句
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陆游《卜算子 咏梅》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莲的诗句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春天的诗句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雨的诗句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酒的诗句
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杜牧《赤壁》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
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月的诗句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花的诗句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雪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思乡的诗句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雄心壮志的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哲理性的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朱熹《论诗》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日的诗句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忧愁的诗句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关于树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集锦推荐 3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翻译家。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文章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所见所感,表现生命的春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充满了渴望和追求,也抒发了作者的欢乐、忧戚之情。
探究:
1.思考:“我”是在怎样的特定时间,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感之情的?
(明确:“我”在春天的一个黄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2.“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交流点拨:春风吹拂下的春水荡漾着青草,一片绿油油的晚春图。)
3.品读第一节,思考:第一节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现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点?
(明确:春风、青草。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生动。)
敬业与乐业
文章分析:
课文共9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
其中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二部分(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①(2~5段)有业之必要。②(6~7段)敬业之重要。③(第8段)乐业之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
发展中领略乐;
奋斗中感知乐;
竞争中体味乐;
专注中享受乐。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
“安其居,乐其业”的本意:使人民安居乐业。 提炼成语:“安居乐业”的意思:安心地住在那儿,喜爱自己的职业。
分析感知:
1、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1.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2.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第六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第七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3、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作者在第八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接着,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论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4、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5、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6、文章的观点如: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先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与人生最为重要,又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3)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4)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字音字形:
旁骛(páng wù)
亵渎(xiè dú)
敬业乐群(jìng yè lè qún)
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 yì)
不二法门( bù èr fǎ mén)
言行相顾( yán xíng xiāng gù)
强聒不舍(qiǎng guō bù shě)
佝偻(gōu lóu)
蜩翼( tiáo yì)
骈进(pián jìn)
生词解释: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得很融洽。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者独一无二的方法。
本题主眼:这题目的重点。主眼:主要的着眼点,意即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
主一无适:专心于一件事,一点也不向别处分心。适,指朝别的路上去。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意指不专心致志,分心。骛,追求。
惟其: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跟“正因为”相近。
佝偻:鸡胸驼背,一般形容老人。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喧扰。舍,舍弃,放弃。
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指困难和阻力重重。
骈进:一同前进,并进。
淘神:使人耗费精神。
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征引:1. 引用事实或言论、著作做根据;引用 2.指推荐选拔人才
容赦:优容赦免,宽大饶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这个道理的人,喜爱这个道
理的人 比 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集锦推荐 4
一、【如何学好初三语文】:语文的主要特点。
一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的任何内容都离不开语文,只要有意识地学习,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可以学到语文。因而语文具有最便于自学的突出特点。二是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情色彩。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离开了感情因素去单纯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三是灵活性。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线形或链条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是很严格的,是相对而言的。根据上述特点,学语文不能搞自我封闭,不能机械死板地学。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沟通起来,把学习内容与生活感受融汇起来。
二、【如何学好初三语文】:积累语文整体知识。
一理解:
语文学习固然要多看课外书籍,多读好文章,多看报纸,甚至标语、广告,古人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多频道、全天候地接收外来信息,但是有些同学因为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进中学默写小学学过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倍”会写成“备”、“被”,“渭城朝雨轻尘”,“轻尘”会写成“清晨”,我想如果学生真正懂得这句诗的意思,是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错别字特别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词义是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识记: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前学后忘,学期刚开始教的内容到中途就忘却了,时过境迁就不再有什么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没有用心去读用心去记,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颂外必要的还要做笔记,好记心不及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徐特立老师有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现在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要写读书杂记,也正是出于这一原因,这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三运用:
俗话说“学以致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用的好坏,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现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归学,写归写,把学与写绝然分开,不会模仿名篇的构思布局,学了那么多优美的词语不会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文章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学与用是相辅相存的,常用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学又为写提供了源头活水。
三、【如何学好初三语文】:关于“积累和运用”。
“积累和运用”首先应着重于基础知识。初三学生应该掌握《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的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平时的学习中初三学生要注意正确认读生字词,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对于字词的积累,初三学生可以多注意以下几类字:一是习惯性误读的字,如把迸溅(bèng)读成bìng;二是形声字误读。虽然汉字有80%以上是形声字,但由于长期的语音演变,有些形声字与“形与声”已失去了直接的关联。如不能把湛蓝(zhàn)读成shèn,粗犷(kuàng)读成guǎng;三是注意形近字。如戊、戌、戍、戎等;四是注意一些常用的多音字,如倔强(jiàng)不能读成qiǎng;五是方言字,我们扬州地区的学生主要是注意n和l的区别;六是生僻字,如“卷帙浩繁”中的“帙”,“心无旁骛”的“骛”等。
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集锦推荐 5
1.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形中起了变化。
2.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驹,少壮的马。
3.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风,风趣。生:生动。
4.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比喻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启发,忽然开通了。
5.出谋划策:谋,计谋;划,筹划。指为人出主意,制定计谋策略。
6.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愉快。
7.海纳百川:大海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比喻包容的东西广泛,数量巨大。
8.无欲则刚: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
9.物华天宝:物有光华,天有珍宝,指各种珍美的宝物。《晋书?张华传》记载了这样的传说:晋武帝时,牛、斗两宿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后来雷焕做豫章凤城县令,掘监狱地基,得到两把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宝剑出土后,两宿间的紫气也消失了。后来两剑没入水中,化为双龙。
10.人杰地灵:人有俊杰,地有灵秀之气。在《滕王阁序》中指东汉时南昌名士徐稚(字孺子),家贫,常亲自耕种。他品行高洁,为人所景仰。
2、文学常识。
1.重点作家:鲁迅、沈从文、朱自清、老舍、安徒生;苏轼、泰戈尔、韩愈、孔子、蒲松龄。
2.重点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社戏》、《聊斋志异》、《论语》、《水经注》、《安徒生童话选集》。
3、古诗文默写篇目。
1.王湾《次北固山下》(唐)
2.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4.刘禹锡《秋词》(唐)
5.杜牧《赤壁》(唐)
6.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宋)
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
8.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9.《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南朝梁)
10.《论语》八则
11.郦道元《三峡》
4、文言文阅读。
重点篇目:《三峡》、《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
语文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集锦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