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三学习方法 > 九年级语文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知识点参考大全

发布时间: 浏览量:3

语文字词的学习是同学们积累词汇,提高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中考对字词的考查是必不可少的,如字的音形义、词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历年来的中考试卷来看,同学们在字词部分失分较多。同学们在复习汇总时应该重视汉字的读音与书写,词语、成语的理解与使用等基础知识。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复习这部分内容,我们来分析一下近几年中考字词考查题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字词复习方法和技巧,希望大家喜欢!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知识点参考大全 1

中考语文复习读透考试说明,看清要求。复习时具体做法如下:

1必须保证古诗词及文言文默写的准确无误,背过古诗词赏析。

2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小说,感悟文本与答题技巧结合。

3修改病句,标点,成语运用等题型,专项训练,掌握类型和方法。

4课外文言文,学会课内实词虚词迁移到课外,把握文本内容和主题,还可从问题的设置中捕捉信息,帮助理解文意。

5作文注意审清题不偏题跑题要扣题,字数书写,然后格式及内容。

中考语文复习可分三轮进行:

第一轮,课本基础复习(年后到5月左右

主要复习课本知识,当然要抓住重点了 。重点复习文言文和诗词,而且是课标要求的及中考必考的篇目。初三教师还要研究考点,研究中考动向,筛选出重中之重复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字词也要持之以恒的读写落实!

第二轮,中考专项训练(5--6月)

根据本省本地区历年中考题的研究,初三教师应该掌握了中考语文的命题类型。以河南省中考语文为例,试卷分四大板块: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各版块都有重点,难点,有的放矢。比如,现代文阅读,2019年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重,说明文考的几率不大。

第三轮,查漏补缺与真题训练(6月中考)

加大模拟题训练力度。严格按中考时间,正规考题,训练学生对中考及对中考题的应试感。同时,查漏补缺,夯实重点,突破难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三轮复习,可以有所交叉,比如,在第一轮复习的同时可以穿插第二轮的某些专项训练,缓解学生长期复习古诗文的疲倦感。时间安排上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调整,不必拘泥,一切以学生的掌握程度为准则。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知识点参考大全 2

1.纵横结合记忆法

古今作家生活时代不同,从而形成纵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将这些纵横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在脑中形成几条线或几个面,是一种快速而牢固的记忆方法。如果能据此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图表,印象就更加深刻了。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2.举一反三记忆法

如由《战国策》的国别体联想到《史记》的纪传体和《资治通鉴》的编年体;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这样触一而发十,就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文学常识了。

3.分门别类记忆法

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以考点为分类标准,如:(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己》等都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呼,如柳河东、杜拾遗、太史公等。

4.点面结合记忆法

复习既要注意全方位复习,又要注意突出重点。有的文学常识关键就在某一要点,抓住了要点,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

当然,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各种记忆方法的综合使用,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知识点参考大全 3

1.关于字音的考查

例1:(2015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梦寐(mèi) 雷霆(tínɡ) 惬意(qiè)

.重荷(hé) 匿名(nì) 哺育(bǔ)

C.撺掇(cuān) 蓬蒿(hāo) 克扣(kē)

D.拆散(chāi) 嗥鸣(ɡāo) 观瞻(zhān)

解析:这道题考了12个字的读音,这12个字都是出自人教版的教材,如果同学们在平时学习时能够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就能准确无误地得出正确答案。七年级上册教材有“梦寐”“匿名”2个词,七年级下册有“惬意”“重荷”“哺育”“撺掇”“拆散”“蓬蒿”“嗥叫”“观瞻”8个词,八年级上册有“克扣”1个词,八年级下册有“雷霆”1个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字音的考查大多出自七年级教材,我们平常复习时应有所侧重。

答案:A。

七年级上下册教材,识字是重点,同学们在语文复习时一定要使用好教材,认真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可根据汉字的造字法(象形、形声、会意、指示、转注、假借),也可联系实际生活来巧妙地记住字词的音、形、义,这样可以加强记忆。汉字中有许多是形声字,同学们可以根据形旁记字义,声旁记字音。例如“蒿”(hāo)与“篙”(ɡāo)两个字,形旁草字头的是蒿草的“蒿”,形旁竹字头的是划船用的竹子,是竹篙的“篙”。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记忆,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亵”,是衣服里包一个执,“执”是用手拿,“亵”是人用手把别人衣服脱了,这样复习时,我们既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

2. 关于字词书写的考查

例2:(2015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叶孤舟 刚毅不屈 大砌大悟

.怏怏不乐 精血诚聚 拖泥带水

C.齐心协力 一反既往 更胜一畴

D.恪尽职守 转弯抹脚 勇往直前

解析:这12个词同样出自初中语文教材。A中“大彻大悟”的“彻”错写成了“砌墙”的“砌”了,这是形近误用。C中“更胜一筹”错写成了“田畴”的“畴”了,这是同音字、形近字误用。D中将“转弯抹角”的“角”误写成了“手脚”的“脚”,是同音误用。

答案:B。

这就告诉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区别形近字。我们可以从偏旁来区分,“大彻大悟”的“彻”是彻底的“彻”,双人旁,是两个人的关系掰了,用刀切断了,够彻底的了吧?而“砌”是石字旁,是“砌墙”的“砌”,用石头砌墙。复习时我们要掌握:形旁不同,字义不同。竹字头的“筹”是计划、打算的意思,田字旁的“畴”是田地的意思。知道这些就会知道“更胜一筹”的“筹”是竹字头的。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意义上区分,“拐弯抹角”的“角”应是“拐角”的“角”,而不是“手脚”的“脚”。 复习时,我们要掌握一个原则:探究字的造字法,理解字的意义。当然,这需要同学们钻研教材,用心思考。

3. 关于词语意思的考查,中考中大多考查成语的使用

例3:(2014年 黑龙江省大庆市)(3分)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些伪劣药品酿成的种.种惨剧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这部小说的情节引人入胜,让人读起来津津乐道。

C.他写的那几篇文章都不怎么样,只有这篇《咏菊》还差强人意。

D.这栋建筑门窗的设计简洁却别具匠心。

解析:津津乐道,形容很有趣味地谈论,对很感兴趣的事说个不停。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开心地说。这个成语是指谈论、说话,而不是读,所以用在读小说上不适合。

答案:B。

成语使用这类题是我们黑龙江省中考的必考题,所以在复习时同学们一定要注重四字短语的复习理解。主要是理解词义,其实这也不难,大多数的词是顾名思义的,只有少数的词是有它的使用范围的。例如“津津乐道”。再如“鳞次栉比”的意思是指房屋或船只排得密集,如用在别的方面就错了;“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如果写成老师与学生共享天伦之乐就错误了;“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不能单纯理解为“美好”;“文不加点”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不能理解为文章不加标点符号;“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冲击或遭遇灾难,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第一个冲上去。这些成语都是中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也是我们比较容易出错的。这应是我们复习的重点,我们复习时可以把这些成语整理出来,抄在一个小本子上,从使用范围、内涵、感情色彩等方面理解这些不能“顾名思义”的成语的意思。这样才能保证在中考中不失分。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知识点参考大全 4

中考中关于字词的考查形式,一是选择题,二是把字词放在语境中考查。无论是哪种考法,多半都是出自教材。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知识点参考大全 5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被后人称为“亚圣”,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的学说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二、语音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三、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四、一词多义

(1)之代词“他”如:呼尔而与之助词“的”如为宫室之美

(2)而表顺接“不译”如: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表比较“比”如: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重点词语解释

1、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

2、鱼我所欲也。所欲——所字词组(所+动词)是名词性词组,译“……的东西”。

3、如使:假如,假使。

4、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丧:丢掉。

5、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6、呼尔而与之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

7、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8、何加:有什么益处。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形容位高禄厚。辩通“辨”,辨别。

10、妻妾之奉。奉:侍奉。

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13、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六、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假使,人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避免灾祸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2、判断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可以同时拥有,(我要)舍去生命而选取正义。

七、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八、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1.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重点字词:①欲:想要,喜爱。②得兼:同时得到。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重点字词:①义:指人们追求的理想道德、行为规范。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3.生亦我所欲,所义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重点字词:①故:所以②苟得:苟且获得(生存)

③恶(wù):讨厌,不喜欢④患:祸患、灾难⑤辟:通“避”,躲避。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重点字词:①如使:假如,假使②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心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可以不干呢?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重点字词:①是故:由此,因此。

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重点字词:①非独:不仅②丧:丧失、失掉。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重点字词: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②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物的器皿。

③羹:蒸成或煮成的汁状、糊状食品。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重点字词:①呼尔:轻蔑或者粗暴的吆喝。尔:语气词。②蹴(cù):用脚践踏。

③不屑(xiè):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蹋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重点字词:①万钟: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一种量器。②辩:通“辨”,辨别

③何加:有什么好处。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重点字词:①为(wèi):介词,为了。②奉:侍奉。

③穷乏:贫困、贫苦。乏:缺少钱财。

④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⑤与(yú):通“欤”,语气词。

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重点字词:①乡(xiàng):通“向”,从前。②已:停止,放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重点字词:①本心:天性、天良。

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所固有的羞耻廉耻之心。

TAG标签: 语文 复习

初三语文中考复习知识点参考大全_精选范文网

语文字词的学习是同学们积累词汇,提高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中考对字词的考查是必不可少的,如字的音形义、词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历年来的中考试卷来看,同学们在字词部分失分较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