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历史

初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初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推荐 1

1.原因:美国独立以后,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南方种植园使用了大量的奴隶,两种制度水火不容。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的废存问题,北方和南方之间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合,终于导致战争。

2.根本原因:南方种植园奴隶制经济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3.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4.开始标志: 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二北方的胜利

1.林肯在战争中采取的措施:战争爆发后,林肯宣布南部联盟各州为叛乱州,号召人民参军;1862年,林肯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1)原因: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北方军队军事上的失败,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他们要求政府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2)时间:1862年9月。

(3)颁布人:林肯。

(4)内容: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判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

(5)意义:《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

3.结果:在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

4.南北战争的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5.评价林肯:林肯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废除了奴隶制,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初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推荐 2

一、 "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马背上的民族--蒙古

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1206 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时间:1271 年 都城:大都 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灭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三、元朝的政治与经济

1、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

①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北方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为了便利南粮北运, 他下令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的运河连同,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

②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的《马克 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2、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1)漕运 (2)海运

3、繁华的大都

当时元朝的首都大都成为繁荣的大都市,以大都为中心,元朝的对外往来十分频繁。意大利旅行 家马克﹒波罗的《马克·波罗行纪》 ,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频繁的中外往来

元朝时对外往来的一个著名使者就是马可波罗。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国空前辽阔,为了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

行省制的内容

① 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②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 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 11 个行省(可指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的范围);

③在中央设宣政院,西 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④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元朝,最大的行省是岭北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 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

1、汉族外迁边疆

2、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

4、回族的形成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

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 任何朝代都辽阔。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浣深远。

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 和琉球。

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 族的大融合。

初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推荐 3

【时代特征】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1.决策“特色”: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实践“特色”:

(1)对内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国有企业改革(城市)。

(2)对外开放

理论“特色”: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核心考点】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思想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4.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大发展。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它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7.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引进外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就业率,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8.我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9.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10.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1.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阶段。

12.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

1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别在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4.习近平提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基本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5.“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6.“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7.新的发展理念: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初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推荐 4

【时代特征】

1.解放战争

自1945年8月重庆谈判开始,到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进行了艰苦斗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1)政治较量: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重庆谈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使蒋介石发动内战处于被动地位。

(2)民心较量: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赢得了民心,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3)军事较量: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垮台。

2.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结构、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各个方面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1)民族工业曲折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洋务运动的刺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入“短暂春天”,涌现出张謇等著名实业家。但在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民族工业的发展艰难曲折。

(2)社会生活: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尤其是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3)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也发生了变革,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核心考点】

1.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的本质是假和平真内战,国共签订的文件是“双十协定”。

2.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揭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序幕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4.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5.标志着国共主力军队决战,最终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6.被喻为“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辽沈战役。

7.被誉为“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淮海战役。

8.被喻为“瓮中捉鳖”,解放华北的战役是平津战役。

9.为解放南京发起的战役是渡江战役。

10.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11.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得到人民的支持。

12.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清末状元是张謇,他开办的工厂是大生纱厂。

1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辛亥革命之后,因封建制度受到冲击而得到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从而发展并进入“短暂春天”。

1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整体水平落后;主要在轻工业部门;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

15.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社会习俗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16.1905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废除沿用1 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17.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变法时期。

初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推荐 5

一、工业革命的含义:

工业革命是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的一次产业革命,他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19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

二、为什么要进行工业革命?

18世纪中期,随着殖民扩张的不断深入,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增加商品产量,人们想法设法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三、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进行的前提条件:

17世纪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四、工业革命的大致过程:

1、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最早出现于棉纺织业。18世纪60—70年代,先后发明了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80年代发明了水力织布机,这些提高了纺纱和织布的效率和质量。

2、1785年瓦特发明改良蒸汽机,被用来带动纺织机器,它的投入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3、后来,冶金、采矿等工业部门也很快采用了机器生产和蒸汽动力。

4、机器的大量使用和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汽船和火车机车相继问世。(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

5、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五、工业革命的影响:

1、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TAG标签: 历史 复习资料

初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总结推荐_精选范文网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希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