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历史

历史初一上册知识点最新精选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2022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希望对您有帮助,欢迎参考阅读!

历史初一上册知识点最新精选集锦 1

【彩陶之谜】

陶器产生的历史条件:

陶器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形成而发明的,距今大约七千年。而农业大约是在距今一万多年前开始出现的。在农业生产出现之前,人类的远古祖先靠原始的狩猎、采集维持生活。由于所获食物的有限,一般都是随即消费掉了,很少需要贮存;贮存容器多由大自然中的植物枝条或较大些的果实硬壳加工、编制而成。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以后,一方面所获取的食物多了,需要贮存多余部分以备无收获的季节食用;另一方面,植物的种子也需要贮存保留至来年再种;再者,要防止自然界其他动物、虫类对贮存食物、种子等的危害,原先的那些容器显然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因此,陶器的出现是必然的,它是农耕生产的伴随物。

陶器的发明与火的利用,是与人们对于粘土的认识分不开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远古祖先们逐渐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会变得硬结起来,如再经火烧烤,则会变得更加坚硬,且火烧时间越长、火力能达到的程度越高,粘土的坚硬程度就越高。这时候的粘土,即使再泡进水里,也不会松散或变软,且再不会回复到粘土的原本形态。因此,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远祖认识火和粘土的性质、作用的结果。

彩陶,顾名思义,就是表面有彩绘装饰图案的陶器。它分为彩陶和彩绘陶两种。彩陶是在陶坯上直接绘制图案,然后入窑烧制的,其特点是彩绘图案可经久不脱;彩绘陶则是将花纹图案绘制在烧成后的陶器表面,其缺陷是图案花纹容易剥落。彩陶的制作:

彩陶的制作,主要有几个环节:挖陶窑、制陶坯、烧制。

当时的陶窑主要有两种形式:横穴窑、竖穴窑。它们的面积一般不大,大型陶器一次只能烧制一只,小型的一般一次也只能烧几只到十几只。

彩陶的坯子一般是手工制成,具体有两种方式:小型的器物大多直接用手捏塑的方法制成陶坯,比较大型的器物用泥条圈叠筑法或泥条回旋盘筑法。前者是先把经过充分搅拌、揉捏的粘土搓成泥条,然后把泥条做成一个个圆形泥圈,再把泥圈一个接一个地迭起来,制成坯子;后者是把一根泥条回旋盘成陶坯的雏形。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陶器的制作也开始采用轮制法。这样制成的陶器厚薄均匀、外形美观。

初步成型的陶坯在稍稍晾干后,要用光滑的石子或其他一些光滑坚硬的工具对它的表面进行压磨,以使之缜密平整。

历史初一上册知识点最新精选集锦 2

中华文化

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其言论记录在《论语》中,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教育上提出: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

2.老子是春秋晚期人,其学说记录在《道德经》中,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道德经》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

3.墨子是战国时期人,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

4.孟子是战国人,认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主张“仁政”治国,轻徭薄赋,强调保护环境。

5.韩非是战国末期人,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

6.孙武是春秋晚期人,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其军事思想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出现: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约4000多年的甘肃地区齐家文化出土了铜镜。

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如的司母戊鼎。

2.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历史初一上册知识点最新精选集锦 3

关注历史年代

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温故知新、勤于思考

历史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整理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历史初一上册知识点最新精选集锦 4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不管哪个学科,要想学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及时复习巩固,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懒散拖沓,所学的知识不及时掌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五、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历史初一上册知识点最新精选集锦 5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2、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4、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5、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6、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7、“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8、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1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11、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12、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1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14、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15、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P36—37

16、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17、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18、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1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P38—39

20、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2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P41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历史初一上册知识点最新精选集锦_精选范文网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2022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希望对您有帮助,欢迎参考阅读!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考知识点中华文化1.孔子是春秋晚期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