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相关文章
生物学(简称生物或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初一生物基础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1
水在植物体内作用很大,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有利于光合作用,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会影响植物的分布,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不同植物需水量(和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长期需水量(和无机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种植时必须进行合理灌溉(合理施肥)。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2
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道
(1)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内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3)胃——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有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暂时贮存粪便,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6)肛门
3、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2)胃腺——分泌胃液,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肠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胰液含有多种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3
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1、排泄是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
2、人体的代谢废物包括:尿素、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粪便(排遗)不是代谢废物.
3、人体排泄的途径:
1)排汗(皮肤):一部分的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
2)呼气(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3)排尿(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4、排泄的意义:1)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2)调节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含量平衡3)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排粪便是排食物残渣,不算是排泄。
5、泌尿系统的组成:①肾脏:有形成尿液的功能②输尿管:输送尿液③膀胱:暂时储存尿液的功能④尿道:排出尿液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器官是肾脏,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脏可分为:皮质、髓质和肾盂。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小球主要分布在髓质。书61、62页图
6、尿的形成
1)肾小球滤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球时,原尿中的有用物质如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中,剩下的物质形成尿液。
7、原尿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在肾小囊中形成的;尿液是通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形成的。
8、血液流经肾脏需经过2次毛细血管,分别是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周围,在前者,血液的氧含量没有发生变化,在后者氧含量发生了变化: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9、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它两端连接的都是动脉。出球小动脉两端都是毛细血管网。
10、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上的区别:只有血浆中有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原尿中没有大分子物质但有葡萄糖;尿液中没有葡萄糖。
11、尿液排出的路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12、尿液异常与其相对应可能发生病变的肾的结构:
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蛋白质→肾小球
尿液中出现葡萄糖→肾小管
尿量多→肾小管
13、尿液的形成是连续的,排出是间歇的。
14、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
位置构成厚度结构及作用
表皮外上皮组织较薄无血管。
角质层—保护生发层—分裂产生新细胞
真皮内结缔组织较厚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弹性和韧性
丰富的毛细血管—-运输、调节体温
神经末梢—-感受外界刺激
附属结构: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5、一位同学在削铅笔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流出了血,那至少伤到了皮肤的真皮。
16、排汗不仅起到排泄作用,还可以调节体温。汗腺包括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4
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类群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其中前三种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期会产生一种叫做孢子的生殖细胞。因为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所以又称为孢子植物(没有种子植物)。
2、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如淡水:水绵,衣藻海水:紫菜、海带):
(1)形态结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进行繁殖。
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
(1)生物圈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2)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如鱼类饵料)。
(3)供食用(如海带紫菜。
(4)药用。
4、苔藓植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葫芦藓、地钱、树干苔藓)。
(1)形态结构: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只起固定植物体作用)。
(2)营养方式:苔藓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5、蕨类植物多数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如里白、贯众、满江红)。
(1)形态结构: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2)营养方式:蕨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
(3)繁殖方式:用孢子(生殖细胞)进行繁殖。
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可供食用,如蕨菜。
(2)可供药用,如卷柏、贯众等。
(3)作为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
(4)煤的来源。
6、种子植物的分类:根据子叶数目分为:
(1)双子叶植物:胚里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叶脉网状),营养都储存在子叶中。如蚕豆、大豆、花生。
(2)单子叶植物:胚里具有一片子叶的植物(叶脉弧形),营养大部分储存在胚乳中。如水稻、小麦、高粱。
7、种子的结构:
(1)种皮:保护作用。
(2)胚(包含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是新植物的幼体,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
(3)只有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子叶、胚乳中储藏的营养物质是胚发育成幼苗时养料的来源。
8、种子和孢子的比较: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适应环境的结构特点,如果环境过于干燥或寒冷,它可以处于休眠状态。孢子只是一个细胞,只有散落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才能萌发。
9、种子植物的分类:根据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分为:
①裸子植物(如:松、银杏、苏铁、红豆杉、水杉、圆柏、侧柏)。
②被子植物。
10、被子植物成为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植物原因:被子植物一般都具有非常发达的输导组织,从而保证了体内水分和营养物质高效率地运输;它们一般都能开花和结果,所结的果实能够保护里面的种子,不少果实还能帮助种子传播。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5
1.排泄
(1)概念:人体将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2)途径:
①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
②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等。
③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等。
(3)区别于:
排遗: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2.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形成尿的场所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肾脏位于人体腹腔后壁脊柱的两侧,左右各一个,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的结构与功能:
肾小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另一端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肾小囊:肾小管的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囊壁分内、外两层,内层紧贴肾小球,外层与肾小管相连。
肾小管:肾小囊内外两层之间的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3.尿的形成
(1)肾小球、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球和肾小囊壁过滤血液,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过滤,在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进入血液循环),剩下的形成尿液。
(3)尿路和血路:
血路:肾动脉→入球小动脉(动脉血)→肾小球毛细血管(动脉血)→出球小动脉(动脉血)→肾小管外毛细血管(动脉血 静脉血)→肾静脉(静脉血)
尿路:肾小囊(原尿)→肾小管(重吸收)→收集管→输尿管→膀胱→尿道
4.尿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5.排尿的意义:
(1)排出代谢废物。
(2)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3)调节体温。
6.经皮肤排泄:汗腺(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汗液,主要成分水,还有少量尿素和无机盐等,汗液蒸发能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汗腺还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区别: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血浆(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和代谢废物)。
原尿(没有血细胞,不含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尿液(没有血细胞,不含蛋白质、葡萄糖,主要是水、无机盐、尿素等)
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