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生物

初一七年级生物学习方法及建议大全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要怎样学好生物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初一生物的学习方法,快来学习学习吧!

初一七年级生物学习方法及建议大全集锦 1

  有的学生感觉自己对生物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这不能成为生物成绩不理想的借口。对于初中开设生物这门课程,学生和家长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生物学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是农学、医学、林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我们现在学习生物学,决不仅仅是为了期中和期末考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了解大自然,了解我们人类自身,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将来为我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一七年级生物学习方法及建议大全集锦 2

  教师在讲授新教材和演示直观教具过程中,学生就能马上记住一部分内容,这就是直接识记过程。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直接识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减轻学生课后复习的负担,还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水平。

  为了加强讲授中的直接识记,使学生在学习新教材的同时多记住一些知识,教师要采用传授新教材的好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专门增加一些直接识记的方法。下面谈谈在加强直接识记中常采用的几种方法。

  (一)理解记忆

  直接识记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无记忆方向,没有记忆的目的。教师讲授新教材,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的理解,直接识记应当是第二位任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集中精力理解当前的新课题,使学生按照合理的途径前进,先理解,接着识记,有了识记更加强了理解。如在学习“内环境”的概念时,不少学生只是记住,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不去了解内环境的真正内涵。当我提问:“红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什么?”时,不理解的学生就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我的做法是先强调理解,“人体内细胞外的液体”,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这句话,然后再结合刚讲述的淋巴形成过程及图形来说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这样学生就先理解后记忆,并且还能应用。这种先理解后记忆,使学生的识记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既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又能达到直接识记的目的。再如讲到植物个体发育时,果实中的果皮、种子的种皮、胚和胚乳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只有理解果皮是由子房发育的,种皮是由珠被发育成的,胚是由受精卵发育的,胚乳是由受精的极核发育成的,才能真正弄清其中的染色体数目。

  (二)联想记忆

  联想记忆是把内容相近,相似,相反和有因果关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从一个概念联想到另一个概念。

  如蛙受精卵的特点,我只要求学生记住向上的是动物极,向下的是植物极,然后依次联想到其他特点:靠近动物极的是动物半球,靠近植物极的是植物半球,再想(动物半球向上和植物半球向下与比重大小有关)动物半球比重小,植物半球比重大,再联想(比重大小与卵黄多少成正比)动物半球含卵黄少,植物半球含卵黄多,继续联想(动物半球向上是为了吸收光热能,吸收热能多少与颜色深浅有关):动物半球颜色深,植物半球颜色浅,这样便于吸收大量阳光的热能以保证受精卵发育所需的温度条件。如此联想,学生很快能记住,这里还涉及到物理概念(如比重、颜色与吸热等),学生很有兴趣。

  (三)比较记忆

  比较是将内容相近的或相反的概念进行比较,找出概念的异同,从而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如DNA和RNA、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的生理作用、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三种方式、呆小症和侏儒症等。

  如在学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生理作用时,通过比较发现两者的作用相似,只是雌性激素多一点。这样在记住雄性激素的生理作用之后,雌性激素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很快记住。再有呆小症和侏儒症两者身材都矮小,但产生的原因、智力、生殖器官的发育等都不相同。通过比较不仅记住了两者的特点及原因、还找到了两者的区别。这样不易遗忘。

  (四)图形记忆

  生物课本中插图较多,其中有形态结构图,有生理图解,这些图形都能很好地帮助我们掌握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如在讲到细胞器时,结合叶绿体结构图形,同时也可自绘简图,就很快能记住:①双层膜(内膜和外膜)。②基粒片层结构。③基质。④嵴等。再联想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分布在片层结构薄膜上,则光反应是在基粒上进行的。还有细胞分裂各期的染色体特征可以在理解染色体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图形记忆。这种根据图形记忆还有利于学生绘图和解答有关图形习题。

  以上是作者在教学中常用的直接记忆的方法,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有时可以综合使用,也可以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方法。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只要师生不断研究,采用恰当的方法,一定会在教与学上,付出较少的精力,得到较好的效果。

初一七年级生物学习方法及建议大全集锦 3

  树立正确的生物学观点,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树立以下生物学观点:

  1.生命物质性观点 生物体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

  2.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3.生物的整体性观点 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4.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生物的诸多生命活动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有的甚至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生命活动。

  5.生物进化的观点 生物界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所谓产生就是生命的起源,所谓发展就是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

  6.生态学观点 基本内容是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初一七年级生物学习方法及建议大全集锦 4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能源物质:

  糖 类:人体日常活动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脂 肪:一般情况下,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保温;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非能源物质: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水是人体需要最多的营养物质。

  无机盐:含量不多,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铁(构成血红蛋白)。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2.几种无机盐的作用:

 

  3.维生素的作用:

 

  4.“第七类营养素”----膳食纤维。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1.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探究试验: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见书P27—28)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牙齿的切碎和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进淀粉的变化。淀粉是糖类,但没有甜味,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有甜味。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将馒头切碎是模拟牙齿的咀嚼,试管放进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温度,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功能。

  3.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

  口腔: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帮助初步消化淀粉

  咽: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食道:能蠕动,将食物推进胃中

  胃:(1)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2)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1)起始部分叫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与胰腺分泌的胰液由此流入小肠

  (2)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由此排出

  消化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胃腺: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肠腺: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4、小肠的结构特点: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1)很长,5-6米;

  (2)内表面具有大量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且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多种消化酶。

  5.食物的消化:

  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1)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营养成分未变化。

  (2)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6.淀粉在口腔开始消化,蛋白质在胃中开始消化,脂肪在小肠开始消化。最终全部在小肠中被消化完。水、无机盐、维生素不经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

  7.营养物质的吸收:

  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口腔、咽、食道:不吸收。

  胃:吸收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与其结构有关):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大肠:只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8.为病人静脉注射(或口服)葡萄糖,是因为葡萄糖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进入血液(被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进入细胞线粒体中分解提供能量。

  9.有肝炎等肝病的人不喜欢吃油腻食物是因为其肝脏分泌的胆汁有异常,不利于脂肪的消化。

  第三节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每日三餐,按时进餐

  1.合理营养 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2.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1)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2)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淀粉类主食,其次是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

  (3)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取应当分别占30%、40%、30%。

  3.食品安全

  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

  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

  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

  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

  4.购买包装食品应关注

  营养成分、是否有“QS”标志、生产日期、保质期(失效日期)、生产厂家、厂家地址、是否有添加剂等。

  5.绿色食品

  产自良好生态环境,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统称为绿色食品。

初一七年级生物学习方法及建议大全集锦 5

  1. 以俗语“导”,具有趣味性

  如:“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不干不净,吃了得病”等日常俗语导出相关的人体消化系统方面的内容。例如在讲解不定根的定义时,不定根是指从茎叶上生出的根,(1)从茎上生出的根叫不定根,如甘蔗,我们在吃甘蔗时,经常会发现在基部的节上生长有许多条根,这些根就叫做不定根;再如柳树,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什么“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主要是在柳树的枝条的下端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出的不定根,形成了一个新的柳树。(2)从叶上生出的根也叫不定根,“落叶生根”同学们都听说过了,比如说“秋海棠”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植物,它的树叶落到地上就能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出许多条不定根,而形成许多个新的植物体。

  2、 以比拟“导”,具有形象性

  生物学知识大都是抽象的,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恰当运用比拟法,使知识形象化,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 如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中,把细胞比作“国家”,学生受此启发,把细胞膜比为国家的“防线”,控制内外物质的“进出”。

  3、以成语“导”,具有简炼性

  许多成语撇开引申义,只看本义,包含着特定的生物学知识。如“肝胆相照”道明了动物的肝脏与胆囊的结构和功能联系;“飞蛾扑火”、“蜻蜓点水”揭示了非条件反射现象;“华而不实”说明了硼对植物的特殊作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望梅止渴”、“移花接木”都具有丰富的生物学意义。

  4.以古诗“导”,具有生动性

  在“心脏”的导入中,恰当运用南唐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生动形象引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生动描绘出生物的保护色现象 还有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生物导弹”,试管婴儿,仿生学,转基因食品等等,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很大兴趣,也就想努力要而且也一定能学好生物这门学科。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这就为学生学好初一生物知识夯实了基础。

TAG标签: 生物 知识点

初一七年级生物学习方法及建议大全集锦_精选范文网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要怎样学好生物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初一生物的学习方法,快来学习学习吧! 一、先记忆,后理解,掌握基本知识要点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