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初中学习方法 > 初一学习方法 > 七年级语文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精选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木兰诗》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精选集锦 1

㈠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 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㈡教学重点

⑴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⑵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㈢教学难点

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⑵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

㈠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㈡探索新知识

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 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 》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读文

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播flash)

需要注意的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 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扶将著扑朔戎机

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

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学生质疑:

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例如:当户织:户,军书十二卷:十二,阿爷无大儿:爷, 胡骑,戎机,朔,赏赐百千强:强,郭,扶将,著,裳,扑朔,迷离,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精选集锦 2

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

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

1.教师带表情范背。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十二转“的“转“就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胜利凯旋的气氛。

读第5段前四句要强调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段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6段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妆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精选集锦 3

《木兰诗》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木兰诗 科目 语文 班级 41班 教师 马文军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北朝乐府民歌,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杀敌、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诗歌朗朗上口,非常适合朗诵背诵;大量应用互文、复沓、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语言充满民间语言风格,需要认真体会;木兰的故事千百年传颂,更要体会木兰的品格和精神。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背诵法: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能够当堂背诵,是教学成功的主要标志;合作讨论法:重在自主合作结合翻译课文和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复述法:复述课文内容。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PPT

六、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秋瑾、刘胡兰为革命英勇就义、此外还有邓颖超、撒切尔夫人等历史人物以及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文学人物。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 学生回答古今中外的巾帼英雄,听教师讲花木兰的故事。 本环节通过古今中外的巾帼英雄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木兰的兴趣。 自主学习 1、简介《木兰诗》及《乐府诗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2、教师范读,规范字词读音、停顿及节奏。 学生搜集整理关于《木兰诗》的文学常识,了解它在历史上的文学地位。

初读诗歌根据教师指点,标注读音,划分断句。 本环节目的是了解诗歌文学常识,正音断句,为进一步学习诗歌做准备。 整体感知 教师要求:

疏通文义,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1、对照注释,翻译诗歌。特别注意互文诗句的翻译。

提示: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错、补充。

= 1 GB3 ①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根据对诗歌情节把握,复述故事。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书,自主翻译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验,在全班展示翻译结果。

其他同学和教师指出翻译不足和遗漏,补充矫正。

在翻译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注意诗歌对情节的详略处理。

奔赴战场和征战沙场写的简略,其它内容详细。 本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借助注释翻译文言的能力,并准确把握故事情节,知道情节的详略处理情况。 合作探究 教师组织讨论:

1、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

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

2、你从木兰的答话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

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精选集锦 4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语: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

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谁说女子不如男)恩,大家说得很对,谁说女子不如男啊?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什么“巾帼不让须眉”吗?其实,古今中外,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女中豪杰,你们知道哪些呢?数一数吧?(穆桂英、刘胡兰、江姐、萨切尔夫人、木兰……)?

导入: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刚才有人说到一个人——木兰,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

1、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

A认真听读,不出声。?

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C揣摩读乐府诗的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3、听完了一遍课文,同学们,你们有哪些话想要说呢

4、指名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弄懂意思,整体感受。?

1、导入:好,刚才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好,那现在,老师把时间交给大家,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扫除字词障碍。?

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习情况。?

A字词。?

注音:机杼?军帖?可汗?鞍马?鞍鞯?辔头?鸣溅溅?

鸣啾啾?戎机?金柝?阿姊?著我旧时裳?

指名分段朗读,正音,学生集体评价。?

3、导入:刚才,老师检查了大家的自学情况,非常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大家分好的组,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白话文吧。?

第一组:一二段;第二组:三四段,第三组:五七段,第四组:六七段。?

4、指句串讲。适时补充指导。?

5、指名复述故事。?

四、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

导入:《木兰诗》写得很好,同学们都背过了吗?(背过了)那让我们一起背诵《木兰诗》。?

师生一起背诵。?

同学们背得很熟。和同学们一起背诵的时候,老师想起了自己上中学时学习这首诗的情景,认真学习,谁都会被木兰这一这一中国古代巾帼女英雄的形象深深地打动。听同学们背诵得很有情,看出同学们很喜欢这首诗。最喜欢诗的哪一段或哪一部分呢?为什么喜欢?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学生有可能会说:?

我最喜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两句诗,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女孩子,因此她下定了替父从军的决心,“从此替爷征”。?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精选集锦 5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二、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机敏活泼、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的任务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优秀篇章。 三、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语文》 七年级下册 课 题 《木兰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叙事诗详略分明的特点。

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体会文中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认准字音、字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情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巧妙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音乐《谁说女子不如男》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复述法、讨论研究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百度搜索】

提问:大家知道这首歌中唱的是谁吗?她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谁来说说自己所认识的花木兰?

二、检查预习。

包括生字的字音、多音字、通假字以及一些容易混淆的形近字。

三、朗读全诗。

四、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

五、分析第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木兰怎样的特点?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量?

4、这一部分后八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学生简单谈谈对花木兰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或更正

学生先自己划分,在自己已有结果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1-3)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4)荣归故里

第三部分(5-6)全家团聚

第四部分(7)赞美木兰

指名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先引导学生答出相关诗句,再分析人物形象、修辞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检验学生的预习能力

把握课文结构,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

程 一、复习第一部分。

二、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导继续分析后文。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精选集锦_精选范文网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