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择题答题方法与解答选择题的一般方法参考合集
相关文章
在学习地理时,要善于联想和归纳,同时结合地理学的特点,重视地图在学习和记忆中的运用,方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小编整理了地理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地理选择题答题方法与解答选择题的一般方法参考合集 1
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
二、基础:明确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的答题思路。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之归纳:
1) 原因(自然、人为) 2) 条件(有利、不利) 3) 影响(正面、负面) 4)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5)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6)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7) 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国防) 8) 要素(总量、结构) 9) 评价( 积极、消积)
◇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之归纳:
1)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矿产或其它资源)
2)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
3)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4)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
5)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6)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7)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主要地形区、海拔状况)
8) 农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种类、种植历史经验和单位面积产量、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
9) 工业生产特征(主要从工业的发达程度、工业部门结构、工业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概括)
10)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
◇分布规律问题:
从总体上看是把握"点""线""面"是哪种分布趋势?
1) "点"状分布一般有"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
2) "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稀密特点。
3) "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积。
4) "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
四、提升:明确题中常见行为动词的答题要领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五、实践----主观性试题的答案要求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化答题的宗旨。
1.注意从图中和材料中提取全面、准确、有效的信息,并能够适当地迁移知识
2.规范用语,回归教材;
3.有多少问,分多少(段)答题,分段分点答题,每个要点尽量序号化。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学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
4.要点不自相矛盾、不重复;
5.在指定试卷区内作答,书写整洁,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符合“网阅”要求)
地理选择题答题方法与解答选择题的一般方法参考合集 2
一、考点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地理事实需要人们进行数字统计、测量和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考查地理计算可以反映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地理规律、地理原理,通过一定的计算得出地理数据,这是学习地理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因此,地理计算题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地理掌握情况的方式,也成了近年来各地地理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这种试题,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初中地理计算题不多,涉及的计算量不大,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题,地理计算题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也有在综合题中考查的情况。初中阶段,主要计算题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6个方面:
(一)比例尺计算
1. 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测得气温值的平均数(气象部门一般采用:2时、8时、14时、20时4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
2. 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求得的平均数。
3. 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求得的平均数(即:年平均气温=各月平均气温之和÷12)。
4. 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
5. 气温年较差:年最高月平均气温与年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6. 海拔与气温的关系: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100米是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0.6℃是两地之间的气温差,求高处的气温减去气温差,求低处的气温加上气温差。)
7. 年降水量:年降水量=各月降水量之和(单位:毫米)。
(四)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计算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1) 出生率=出生人口数(1年内)÷总人口数×100﹪
(2) 死亡率=死亡人口数(1年内)÷总人口数×100﹪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死亡率 也可以用:(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计算
2. 人口密度计算
人口密度=某地人口数÷某地面积 (单位:人/平方千米)
(五)时区的计算
1. 某地时区= 该地经度÷15 (商四舍五入取整数,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2.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区时差(东加西减)。
(六)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 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相差111千米。即1经度之间相隔距离:40000千米(约赤道长度)÷360(一圈分成360等份)=111千米。
2. 同一条经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其距离相差约111千米。所以同一条经线上两点间的距离为111千米×相隔纬度数。
二、典题解读
例1."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0的地图上,六尺巷的长度大约是
A. 1厘米 B. 2厘米 C. 10厘米 D. 20厘米
【答案】B
【解析】根据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所以1:5000=图上距离/10000,计算可得图上距离=2厘米。所以选B。
例2.下面“某村等高线地形图”(图2)中,甲地的海拔和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分别为( )
A.100米 、250米 B.250米、100米
C.50米、250米 D.250米、50米
【参考答案】B
例3.读等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已知B点的温度为16 ℃,那么A点的温度约为( )
A. 14.8 ℃ B. 15.4 ℃
C. 16.6 ℃ D. 17.2 ℃
(2)一般来说,图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处为山谷
. 图中山峰的高度可能为1 600米
C. ②处可能有河流发育
D. ①处坡度比③处陡
【答案】
(1)D (2)B (3)C
【解析】(1)根据图中等高线上标注的数据,可知本图等高距为200米,从而可知A点比B点海拔低200米,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可知,A点比B点气温高1.2℃,即A点气温为16+1.2=17.2℃。(2)B地位于暖湿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3)①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图中等高距为200米,估算图中山峰的高度小于 1600 米,大于1400米;②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出,为山谷,可能有河流发育 ;③处等高线比①处密集,即③处坡度比①处陡。
【点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例4. 读“两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对比表”,完成下列问题。
国家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意大利
0.94
1.03
尼日利亚
4.23
1.8
2.43
(1)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 )
A. 1.97% B. 0.94%
C. 1.03% D. -0.09%
(2)关于表中两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和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意大利人口出现负增长,该国人口密度小
. 尼日利亚人口增长快,该国人口密度大
C. 意大利所在的大洲人口增长最慢
D. 尼日利亚所在的大洲人口最多
【答案】(1)D (2)C
【解析】本题组考查世界人口增长及分布状况。
(1)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故意大利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94%-1.03%=-0.09%。
(2)人口增长和人口密度没有必然联系,故AB叙述错误。欧洲人口增长最慢,非洲人口增长最快,亚洲人口最多;意大利位于欧洲,故C叙述正确;尼日利亚没有非洲,亚洲是人口最多的洲,并不是非洲,故D叙述错误。
例5.“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发射升空。此时玲玲的爸爸在莫斯科(东3区)收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当地时间是( )
A. 6月11日22时38分 B.6月11日 12时 38分
C. 6月12日12时 378分 D.6月 11日19 时38 分
【参考答案】 B
例6.2017年暑假,小明在美国纽约(西五区)的表哥要回北京探亲,他在美国当地时间7月22日10时上飞机,飞机大约飞行10个小时到北京,小明应该什么时候去接机( )
A. 21日9时 B.22日9时
C.22日23时 D.23日9时
【答案】D
【解析】地球自转产生了时差,时区相差一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美国纽约位于西五区,北京位于东八区,相差了13个时区,也就是相差13个小时,所以当美国当地时间7月22日10时,北京时间为7月22日23时,所以小明的表哥是北京时间7月22日23时起飞的,飞机大约飞行10个小时到北京,故小明应该23日9时去接机。
地理选择题答题方法与解答选择题的一般方法参考合集 3
1、自编顺口溜记忆
地理知识内容繁多,有缺少连贯性,学习时往往记得慢、忘得快,如果编个顺口溜识记,则会记得快,忘得慢。如南亚地理中,讲到印度的物产有:棉花、黄麻、甘蔗、花生、茶叶,可编为棉麻折花茶(折指甘蔗),在学习用NSWE几个字母分别表示经纬度时,学生对这几个字母很容易造成混淆,张冠李戴,可编为北N南S、西W东E。也可让学生自行编顺口溜,将较好的顺口溜在班上推广应用。
2、学会概括
有的章节内容繁多,但重点内容少,学习时,只要抓住重点,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南亚地型复杂,可用八个字概括,即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东北三省的气候可用四个字概括,即长冬短夏。我国季风气候的优点可概括为:预热同期。
3、对地理的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抓住重点,抓住关键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公式、定理那样精明,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和要点,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就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它不是工业产品。例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才是自然资源。例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所以他不是自然资源。
4、有效地体现"地理的特点:地图和理论的结合,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部分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存在严重的错误认识,认为背背成绩就会很好,那是大错。因为地理是地图和理论的结合,也就是说要在理解好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养成看地图、记地图、画地图的良好习惯,使所学内容有效地落实在地图上。
a.看地图学习时首先要多看地图,将河流、城市、矿产都落实到地图上去,并从地图中找到它们的位置。事实证明,看各省地图效果好于看分区及全国地图,如学习中国地理华北地区五省二市时,可逐个省学习,以山西省为例,其形状象平行四边形,主要河流有黄河、粉河、省会太原,煤矿有北部的大同,中东部的阳泉,临近省份分别为:北临内蒙古、西临陕西、东临河北、南临河南。可用相同的方法学习其它省份,只要各省地理知识掌握了,中国地理也就学会了,学习世界地理也是如此。
、记地图记地图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环节,一旦记下了图就能达到胸有成竹的效果,例如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要记下这几个国家的图形也不难,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中国的图形象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澳大利亚象骡驼背,加拿大象被绑着脚而背朝地的山羊,巴西与南美洲图形相似。
c、画地图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需要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5、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6、与生活联系起来
地理总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与生活联系起来,就不会感到乏味了,"学习人口、粮食与环境"时,特别是农村学校,可结合当年大量开荒毁林而遗留下来的荒坡荒地的现象,让学生作为社会调查,了解当年开荒毁林的背景、原因及情景,以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并乐于学地理的情操。
地理选择题答题方法与解答选择题的一般方法参考合集 4
1.地理选择题要善于利用多种方法
高中地理选择题一般要采用多种方法去做,不能看到一道题目就一味地去计算或者直接去找正确答案,而是要灵活去应对,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搞定地理选择题,同时保证做题的准确率。
做选择题如果能直接得到答案,那就用直选法,简单有效,如果比较麻烦的题目,可以用排除法去做,把明显错误的答案直接排除掉,剩下的选项再对比,就能够得到正确答案了。
地理选择题涉及基础知识的会比较多,在答题时也要讲究技巧,会的争取不丢分。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先跳过,等到做完其他题目再回过头来重新做。
2.地理大题做题方法有哪些
高中地理大题要想得高分,要把课本知识点都背会了,还有一个捷径就是直接背大题答题模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高中地理每年考试考点是类似的,考试题型也相近,为了应对高考,一些人便针对常考题型总结了答题模板,都是百试不爽的。
地理大题虽然有模板可背,但大家却不能死记硬背,因为模板需要灵活运用,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会用,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3.高中地理怎么做分数高
地理要想学好,就要会看地图,而要想考高分,就必须喜欢地理这科。只有真正喜欢上某一学科的时候,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良性循环,越学越好。
地理要想考高分,要把课本背熟,然后多做计算类题目,多总结经验,通过不断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当遇到做错的题目时,一定要对照课本去反思,看看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好,哪些知识还存在漏洞或盲区,努力改进。
地理选择题答题方法与解答选择题的一般方法参考合集 5
区时计算的基本方法
一、直线法
所谓直线法,也可叫数数法,就是先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划分出24等份,标注出24个时区。在图中标注出已知地点所在的时区和未知地点所在的时区。根据每向东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每向西跨越一个时区,时间减少一小时,一个一个地往前数。如已知北京(东八区)为上午10时,求东二区的区时。就可以从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开始向西数时间10、9、8、7、6、5、4,一直数到东二区,正好是4时,那么东二区的区时就是上午4时。
这种通过数数的方法最好避开日界线。即将中时区放在中间,而把东西十二区分开。如果计算中确实要经过日界线,在直线上可以把东西十二区直接标成十二区,以免把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数成两个时区而出现错误。
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结果非常可靠。所以这种笨方法可以为学生挣得3~4分,甚至更多。但是这种方法有时也许会很烦而且不管用,特别是涉及到地方时计算时。
二、公式法
公式法是区时计算的“万能钥匙”,时时管用。利用公式法进行区时计算的步骤大致是:
第一步是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的时区。其换算公式是:(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结果取整数,舍去余数)。所求地为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所求地为西经度则求出的为西时区。如求130°E所在的时区,用公式法求解如下:(130°+7.5°)÷15=9.2,取整数9,舍去余数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东九区。
第二步是求区时差:区时差的求法有两种情况。
A.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区时差=(大时区数-小时区数)×1小时;
.两地中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
区时差=(东时区数+西时区数)×1小时(不过日界线)
或区时差=[(12-东时区数)+(12-西时区数)]×1小时(过日界线);
第三步是求区时:区时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过日界线或不经过日界线。
不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过日界线:A.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东);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区时差+1天(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以西)。
第四步是如果有飞行时间(即路程时间),则要加上路程时间。
由此可见,利用公式计算,不必绘制时区图,但学生要理解并掌握公式的使用情况。即根据题干的信息,确定应该用哪一个公式。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一个更为简便的公式。这个公式不用管两地在哪一个时区。只需要先假设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分别用代号-1、-2、……-12表示,中时区用“0”表示。
就可以根据题意求区时,其公式是: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未知时区代号-已知时区代号)×1小时+路程时间;利用此公式计算时,需要对所求结果进行判断,因为结果可能出现负数。如果出现负数,就要再用24小时换算。
三、应用训练
区时的计算属于知识运用性难点,对这类知识难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针对性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有一定问题层次、问题坡度又较缓的练习题进行练习,层层深入,步步为营,逐步消化难点。
例1.已知北京时间是6月5日上午10时,求:①东京(东九区)的区时;②莫斯科(东三区)的区时;③纽约(西五区)的区时。
分析:从问题的层次来看,这道试题在设计时是层层深入的。问题①中北京和东京分别在东八区和东九区,是两个相邻时区。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个小时,且东京在北京的东边。因此东京的区时是6月5日上午11时。
问题②中莫斯科在东三区,与北京相差五个时区,且位于北京的西边。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因此莫斯科的区时是6月5日上午5时。此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问题③中纽约位于西五区,一个在东时区。两地相差13个时区,且所求的纽约位于北京西边,因此纽约的区时为6月4日21时。
例2.有一架飞机6月5日上午10时从上海(东八区)起飞,向东越过太平洋到华盛顿(西五区),途中共飞行了19小时20分钟。问:①飞机穿过了多少个时区?②飞机起飞时华盛顿的区时是何时?③飞机到达华盛顿时,当地时间是什么时间?
分析:例2在例1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且这是一道递进题,每一题环环紧扣,前面的试题答案对后面试题的解答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解答必须一步一步地进行。问题①在求解前要先进行仔细的分析,题目说飞机是向东飞行,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先由东时区的小时区到大时区,中间经过东西十二区,然后再由西时区的大时区到小时区,则飞机穿过的时区数为:(12-8)+(12-5)=11(个)。
前一问解决后,问题②就比较好解决了,此题计算时,华盛顿位于北京的东面,钟点要早,因此要用已知时间加上区时差:10+11=21,又由于飞行过程中经过日界线,日期要后退一天,因此华盛顿的区时为6月4日21时。飞机在上海起飞时,华盛顿的区时已经求出,要求飞机到达时华盛顿的区时,只需要加上飞行时间就可以了。因此飞机到达时华盛顿的区时为:6月4日21时+19时20分=6月5日16时20分。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假设A地经度为A°,地方时为a时,B地经度B°,地方时为x。首先这四个量写成下面类似矩阵的格式:
计算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一、找隐含条件
上述四个量知道了任意三个,都能求出第四个。但是这三个量一般不会直接给出,往往在隐含条件当中。
1、隐含条件是特殊区时: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世界标准时间——0°经线的地方时。例如2003高考题第1题:P地(75°W)日落时,北京时间9点,求P地日落时间。隐含条件就是120°E的地方时为9点。
2、隐含条件是特殊时刻。正午──地方时12点;太阳直射赤道时,任何地方日出时都是地方时6点,日落时地方时18点。
二、算经度差,排列“矩阵”
1、两地都在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经度差等于两个度数直接相减。
但是注意东经是往东度数增加,西经是往西度数增加。所以应该把“矩阵”写成以下格式,以保证西边的地点在左边,东边的地点在右边,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假设E°和W°分别表示东经度和西经度)
2、两个地方一个在东经度,另一个在西经度,两地经度差等于两个度数直接相加。“矩阵”应该排列成以下格式,保证西经度在左边,东经度在右边。
三、算出时差,得出结果
由第二步求出经度差后,除以15°,得出的结果就是时差ΔX。若x在a左边(即西边),x=a—ΔX,若不够减,则加上24,同时日期减去一天。若x在a右边(即东边),x=a+ΔX,若结果大于24,则减去24,同时日期加一天。
例、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75°W图略)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问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
.14时
C.20时
D.16时
第一步找隐含条件,照片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也就告诉了120°E的地方时是9时0分0秒,这样就知道了3个量。第二步,由于两地为120°E和75°W,所以经度差等于两个数值相加,即195°。然后排列“矩阵”:
第三步,两地经度差195°除以15°,结果为13,即为两地的时差。所以X=9-13=(9-13)+24=20。所以答案选C。
地理选择题答题方法与解答选择题的一般方法参考合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