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地理学习方法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参考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参考推荐 1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经度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

4.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6.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7.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参考推荐2

南部沿海四省一区和香港、澳门

1.范围和位置

南部沿海地区包括闽、台、粤、琼、桂和香港、澳门两地,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和两广,是我国纬度最低,受海洋影响最大的地区.

2.地形

丘陵、山地广布,平原面积狭小.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广西境内广布喀斯特地形,桂林一带山奇、水秀、石美、洞异,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

3.气候和河流

本区属高温多雨、长夏无冬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热量和水分最丰富的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号称华南大动脉.

4、富有特色的农业生产和重要农作物

基塘生产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大农业生产方式.该区是全国重要的水稻、甘蔗产区.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是我国发展热带作物的重要基地.热带作物在橡胶、剑麻、油棕、椰子、咖啡、可可、胡椒.热带水果有:香蕉、柑橘、菠萝、芒果、荔枝、龙眼等.

5.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经济特区有: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以及实行特殊开放政策的海南经济特区.我国还把珠江三角洲、福建沿海、广西沿海等地列为经济开发区.

海南岛在南海的西北部,是我国第二大岛.是找国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海南岛西部有丰富铁矿,北部湾和莺歌海附近有丰富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莺歌海盐场为我国三大盐场之一,海南岛旅游资源的条件也很好.南端三亚市的观海亭、天涯海角、鹿回头等名胜古迹尤其吸引游人.

6.台湾

地理位置及范围台湾省位于我国大陆东南的海洋中,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东临太平洋、北为东海,西南为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台湾省的组成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面积共3.6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一大岛.居民中以汉族为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高山族.

台湾的地形台湾岛约三分之二面积为山地,山地主要分布在台湾岛中部和东部.几条平行山脉作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全岛,自东向西依次为台东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和阿里山脉.最高的山峰玉山,海拔3997米,是台湾省,也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台湾岛西部平原宽广,为浊水溪等河流冲积而成.台湾的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

自然资源和主要农产品台湾省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水热资源丰富.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中部和东部山区,从山麓至山顶,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多树种的森林,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区之一,也是亚洲有名的天然植物园.经济林中植树最著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西部平原土壤肥沃,为主要种植区.农产品以水稻、甘蔗.茶叶和水果中的香蕉、菠萝驰名.

台湾的海域渔产丰富,台湾海峡为优良渔场.

台湾地下矿藏多种多样:山区多金、铜等金属矿产;西部为煤、石油分布区;北部火山区有丰富的天然硫磺;西海岸沙滩地带;降水较少,日照充足,盛产海盐;浅海地区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

工业和旅游业台湾工业原以农林产品加工业为主,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如蔗糖、稻十、樟脑、菠萝罐头为大宗出口商品.进人60年代以后,吸收外资,利用劳动力丰富、廉价和海运便利等优势,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一加工一出口"型的经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出口商品中纺织、电子电器、食品、石油化工产品占重要地位.台湾风光秀美,有日月潭、阿里山等旅游胜地,吸引了境外大量游客.旅游业的收人成为台湾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主要城市

台北:位于北部台北盆地中央,是全省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

高雄:位于台湾岛西南海边,是台湾第二大城市、重要工业中心和最大海港.

基隆:位于台湾北端海边,是北部重要海港和渔业基础.

7.香港、澳门

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是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澳门位于珠江口西侧,包括澳门半岛和附近两个小岛.工业、建筑和旅游业为澳门经济三大支柱,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也正式回归祖国.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参考推荐3

1、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即使在陆半球上,陆地也仅占48%。

2、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面积最小的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3、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多的大洲是亚洲,所处纬度最高的是南极洲。

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北美、南美—巴拿马运河;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

4、地跨两大洲的国家:俄罗斯、土耳其、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欧两洲)、巴拿马—(南北美洲)、埃及—(亚非)、美国—(北美和大洋洲)、印度尼西亚—亚洲和大洋洲。

5、四大洋面积:太平洋(渐小)、大西洋(渐大)、印度洋、北冰洋;跨经度最多的是北冰洋;所处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

6、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也可引起海陆的变化。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火山地震带集中在板块交界处。 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地中海、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属于板块碰撞处;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属于板块张裂处。

7、七大洲地形特点:(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包括海拔高低、地势起伏、地形类型及分布。)

亚洲--地形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欧洲--地势低平,以平原为主,中部多平原,北部及南部为山地;北美洲、大洋洲--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西部、中部、东部);南美洲---西部高山,东部平原和高原相间分布。

8、海底地形:大陆架(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大陆坡、大陆隆、海沟、洋盆、海岭。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参考推荐4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

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

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

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

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

2、经济因素

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

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

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

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

3、社会因素

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

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

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

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

4、环境因素

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

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

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参考推荐5

主要自然灾害概述

一、地质灾害

(一).地震概述

1、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当地壳中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成为地震。

2、构造地震要素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成为极震区。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60km浅源地震、60-300km中源、>300km深源。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100km地方震、100-1000km近震、>1000km远震。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3、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微震(1-3级)、小震(3-4.5级)、中震(4.5-6级)、强震(6-7级)、大震(≥7级)、特大地震(≥8级)

注意:A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我国划分为12级。

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因为各地的破坏程度不同。B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C等震线往往是同心的椭圆形,而非圆形,其长轴往往是地表断裂处。

4、世界主要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

5、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

①震级:震级大,破坏性大;②震中距:震中距短;

③震源深度:浅源地震;④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大;

⑤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⑥发生的时间,逃生机率;

⑦震区交通影响灾后救援;⑧是否有余震,震区地质构造是否稳定,诱发其他地质灾害;

⑨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政府灾后救援和应急预案机制等

6、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人员伤亡;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如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7、减轻灾害的措施:①非工程性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岩土体改造加固工程,防止诱发次生灾害。


TAG标签: 地理 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参考推荐_精选范文网

高考易错的45个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大洲知识点,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新总结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