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地理

高二地理的解题思路范文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地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解答地理题目时也要根据一些知识来进行解答,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地理简单题解题的步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的解题思路范文总结 1

由于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学习时可根据这些规律,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形成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对每次练习、模拟考试获得的解题思路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要认真总结,最好记录在学习笔记上,经常翻阅。下表是一位地理成绩优秀的学生整理的有关河流问题的解题思路。

注:上述分析思路是多角度的,答题时不需要面面俱到,抓住主要的方面即可。

高二地理的解题思路范文总结 2

综合题一般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有整体性思维,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来思考回答。

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

二、基础:明确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的答题思路。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原因(自然、人为); 条件(有利、不利); 影响(正面、负面)

评价(积极、消极);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生态);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要素(总量、结构)

具体答题模式总结如下----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5.特殊地貌(如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风积或风蚀地貌等)

【注】前3点是常答点

☆如何描述气候特征

1气温(热量):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年、日较差,积温

2.降水:空间分布,季节变化

3水热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夏季寒冷干燥"等)

4光照:强弱,多少

5.风:风力大小,空间分布

【注】前3点是常答点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注】前4点是常答点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注】1、2、4、5点是常答点

☆影响太阳辐射(光照)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高二地理的解题思路范文总结 3

答题能力的提高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担负着巩固、深化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任务。那么在地理高考中如何提高答题能力呢?

高二地理的解题思路范文总结 4

高三学生复习时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学生在做题时匆匆浏览题目后便立即下笔解答,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审题不清而导致失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做题时应留出更多的时间审清题目,明确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审题就是要看懂题意,找出题中尤其是图中的隐含条件,理解关键词语、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图名和地理背景等,分析题目内容与课本的关系、分值与答案要点的关系。

要达到此要求,下列几个审题习惯需要注意培养:

1.审清题干的习惯

①逐字逐句读题,不能扫读。

②找中心词、关键词、限定语,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如选择题备选项中,有“都”“全”等词多为错项。

③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华北与华北平原、气候区与气候、分布规律与分布地区、水能与水电等,这些相似词语的地理含义是不同的。

④对长句作一定的语法分析,准确断句。

⑤可在试卷上用铅笔作标记:画点、画线、画圈等。

2.抓住信息的习惯

①分项检索信息,如:示意图要先读图例,坐标图要先弄清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表格要先读表头,再读其他内容。

②对某一地理事物不同年代的变化图、多项因素统计表,要细心地比较信息的变化。

③对图、文、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要进行有机整合。

④对图、文、表中的信息进行转换。⑤正确运用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来回答问题。

3.展开联想的习惯从图、表、文中不能直接获得答案的,要进行联想。联想要尽量回归课本,回归地理原理和规律;要挖掘题中的隐含信息,但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

4.前后互推的习惯对选择题题组、简答题的各个小题,解题时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从中启发思维,寻求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题组的总题干的材料,才是各小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前后互推一般是在感觉题干信息不足以解答问题时,扩充有效信息来帮助正确解答问题。这种迂回战术在碰到难啃的“硬骨头”时十分有效。

高二地理的解题思路范文总结 5

综合题一般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从不同侧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层面来设问。因此必须用区域研究的方法,有整体性思维,围绕着“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来思考回答。

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

二、基础:明确高考地理常见简答题的答题思路。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原因(自然、人为); 条件(有利、不利); 影响(正面、负面)

评价(积极、消极);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生态);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要素(总量、结构)

具体答题模式总结如下----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5.特殊地貌(如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风积或风蚀地貌等)

【注】前3点是常答点

☆如何描述气候特征

1气温(热量):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年、日较差,积温

2.降水:空间分布,季节变化

3水热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夏季寒冷干燥"等)

4光照:强弱,多少

5.风:风力大小,空间分布

【注】前3点是常答点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注】前4点是常答点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注】1、2、4、5点是常答点

☆影响太阳辐射(光照)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高二地理的解题思路范文总结_精选范文网

地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解答地理题目时也要根据一些知识来进行解答,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地理简单题解题的步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地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