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地理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分析大全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必修三课本主要知识点解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分析大全模板 1

1.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2.大陆:亚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3.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

4.群岛:马来群岛-世界

5.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

6.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州900万平方千米

7.洲际分界线

(地跨两洲的其他国家:亚、大洋洲——印尼;北美、大洋洲——美国)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分析大全模板 2

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分析大全模板 3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小编推荐: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月相变化规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星期的由来朔望两弦四相。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大气上界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辐射定律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大气环流的意义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典型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达,赤道及南半球达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赤道及北半球达最小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南移

雪线雪线上升雪线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夏汛大部分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渐过渡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充足,可生产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分析大全模板 4

四大地区的差异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四大地区的差异

①四大地区的划分:

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

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④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8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分析大全模板 5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形成条件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

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

海洋环境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及其防治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TAG标签: 地理 知识点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分析大全模板_精选范文网

学习地理决不能等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这样你是决不会理解课本知识的,你会发现学地理很难。可是如果你把地理当天的内容当天就理解消化,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必修三课本主要知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