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各章节的知识点合集推荐
相关文章
地理学(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层空间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综合体空间分布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和区域特征的一门学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湘教版,希望大家喜欢!
高二地理各章节的知识点合集推荐 1
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高二地理各章节的知识点合集推荐 2
一、产业转移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分类:(1)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2)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1)概念: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2)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①总原则: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②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
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
(3)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3、市场因素
企业发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发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资、建厂等形式向具有市场优势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而变化。
4、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高二地理各章节的知识点合集推荐 3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
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_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高二地理各章节的知识点合集推荐 4
1.能源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
①人均资源量少;
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
③单位产值能耗高;
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
二是发展炼焦业。
4.能源的综合利用
⑴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⑵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
⑶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①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②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
③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⑵调整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
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②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③“三废”的治理:
①废渣:回收再利用;
②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
③废水:沉淀净化。
高二地理各章节的知识点合集推荐 5
气候成因
气候成因的影响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具体的某种气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审题时要注意判断主导因素是什么。
(1)太阳辐射:①使得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温度带,如热带、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极地);②是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加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2)下垫面: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质的局部差异,其实质是热量和水分的差异,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和水源。
(3)大气环流:①本身的低压带、高压带可以作为一种天气系统,长期影响一个地区的气候,如赤道低压带终年高温多雨;②通过盛行风带、季风环流影响水汽输送,进而影响气候,如季风环流下,冬季气流由陆到海,降水少,夏季气流由海到陆,降水充沛;③通过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影响一些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
(4)人类活动:通过生产活动及改变下垫面的物理、生物学特性,改变大气中水汽、C02的含量,影响气候。如工业生产导致C02增多、增加森林覆盖率或修建水库,改变局部气候。
高二地理各章节的知识点合集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