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整理模板

发布时间: 浏览量:3

了解历史的作用:一些励志的历史故事,能够使青少年更加懂事,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等等,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整理模板 1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唐朝灭亡后的53年中(公元907至960年),中国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杯酒释兵权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置酒宴请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于言谈中威胁利诱,解除了他们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各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南唐后主

李煜是南唐政权的最后一任皇帝。971年宋军灭南汉后,李煜对宋称臣,将自己称呼改为“江南国主”。公元974年,宋灭南唐,李煜共在位15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

他于政治方面毫无建树,艺术成就却颇高,曾发明“金错刀”书体,他的词尤以亡国后所作的《虞美人》等最为著名。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整理模板 2

勾践卧薪尝胆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

“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越军果然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

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

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整理模板 3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人。这三人原来都是明朝的将领,后来投降清朝。吴三桂驻守云南和贵州,尚可喜驻守广东,耿精忠驻守福建。

这三人虽然名义上是朝廷大臣,可实际上却各自独霸一方,俨然统治着三个独立王国。“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远超过当地其他官员,可以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甚至私自制造货币。这三人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皇权。特别是吴三桂,他兵多将广,实力雄厚,手下号称十万精兵。

耿精忠的父亲耿仲明和尚可喜都曾经跟随皇太极打天下。皇太极正式称帝后,论功行赏,耿仲明被封为怀顺王,尚可喜被封为智顺王,在汉人大臣中,他们的官算是最大的。清军通过山海关进入内地,吴三桂因帮助清军打败农民起义军,被封为平西王。在顺治时,改封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清朝封这几个人为王,是为了笼络汉人,让他们为朝廷效力。双方相互利用,各取所需。后来,为了剿灭南方几个省份的小朝廷和农民起义军,朝廷调遣耿精忠、尚可喜和吴三桂到云、贵、川、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在消灭南方建立的小朝廷和农民起义军后,这三人就驻守在这些地方,势力逐渐扩大。

“三藩”在驻地肆意剥削老百姓,几乎一切都要征税。在尚可喜驻守的广东,连像鸡、猪等家畜,甚至蔬菜、水果这些本来不该征税的东西,也要征税,而且还要加倍征收;像铜、铁、锡、木材等除按规定征税外,还要加收私税。每一年盘剥十余万两白银,搞得人民痛苦不堪,怨声载道。耿精忠驻守的福建盛产海盐,老百姓以此为生,耿精忠就对海盐征收重税,利润非常大。他利用福建临海的优势,跟荷兰及东南亚各地大搞走私贸易,无所顾忌,积累起大量财富。他身为清朝的官员,居然跑去走私当强盗,这是清政府所不能容忍的。

除此之外,“三藩”每一年还向清朝索要大量的经费。福建和广东两省一年饷银就需要两千余万两,而当时全国其他军队一年的军饷也不过一千七百余万两。史书记载“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三藩”已经成为清朝政府严重的经济负担,再加上三王拥兵自重,日益骄横,已成隐患。而此时南方小朝廷都逐渐被消灭,农民起义也镇压下去了,“三藩”已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因此,康熙决心撤销“三藩”,并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这时,正好尚可喜年纪大了,想回老家辽东地区养老。他上书朝廷,想让自己的儿子尚之信承袭平南王封号,继续驻守广东,康熙批准了这一请求。但尚之信此人桀骜不驯,横征暴敛,酗酒嗜杀,官民怨恨,所以康熙最终下令撤销尚之信的封号。这件事情触动了吴三桂和耿精忠,他们意识到康熙有撤藩的意思。于是,他们上书朝廷请求撤销藩王,让他们回到北方。这其实是吴三桂和耿精忠的计谋,他们想以此试探康熙的态度。而康熙也不是等闲之辈,立马召集群臣商量这件事情,结果群臣意见不统一,对撤藩一事也多有顾虑。最后康熙当机立断,决定立即撤销“三藩”。因为康熙已经料想到这三王早晚会造反,撤藩一事宜早不宜迟。吴三桂等人原以为康熙会挽留他们,没有想到康熙这么干脆。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为了笼络民心,他还跑到明永历帝朱由榔墓前,假惺惺地痛哭流涕一番,并表示要为明王朝复仇。然而讽刺的是,背叛明朝的是他,杀死永历皇帝的也是他,最后要给明朝报仇的还是他。

战争开始时,由于吴三桂准备充分,再伙同尚之信和耿精忠一起叛变,实力远强过清朝的地方军,因此节节胜利。吴三桂军由云贵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四川官员纷纷投降,一些地方的藩王和将领响应。清军情况十分危急,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皇帝沉着应对,显示了很高的军事素养。

他调整战略,集中兵力对付吴三桂,对尚之信和耿精忠则采取笼络政策。这招果然奏效,尚之信和耿精忠在利益诱惑下马上又投降了清朝。

这一场仗打了整整八年,吴三桂在战争期间因病去世。康熙二十年(1681年),吴三桂孙子吴世璠自杀,清朝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统一了南方。

这就是历史上的“三藩”之乱,通过八年战争,康熙消除了“三藩”这一大隐患,避免了国家的分裂,稳固了清朝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分裂终不得民心,失败是必然。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整理模板 4

汉高祖刘邦生于前256年,只比秦始皇小三岁。秦始皇死得太早了。

陈霸先建立的陈朝是唯一一个国号和皇帝的姓相同的朝代,当然这是一个巧合,因为陈霸先认西周时虞满为祖先,虞满的封地在陈,是陈国国君,谥号陈胡公,于是梁敬帝封陈霸先为陈公、陈王,直到禅让后成为陈朝。

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康熙(在位61年),这不是冷知识,冷知识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仅半天。金哀宗完颜守绪在宋蒙联军兵临城下时不欲作亡国之君,于是禅让给完颜承麟,仪式草草举行完,完颜承麟就赶紧去组织守城,未能挽回颓势,城破被杀。

寿命最长的皇帝是乾隆(89岁),这不是冷知识,冷知识是寿命最短的皇帝是东汉的第五位皇帝汉殇帝刘隆,出生百日时登基,一岁时夭折。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整理模板 5

薛仁贵的故事我们都是众所周知津津乐道的,无论是以前的评书还是现在的电视剧,都把这位唐初名将说的神乎其神,唐太宗李世民的白袍小将“应梦贤臣”,手持方天画戟力大无穷,李世民征辽东时的虎将,又数次救得李世民性命,留下来“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等典故,可以说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位名将。

关于薛仁贵是这么死的,坊间也有解释,传闻薛仁贵是白虎星转世,而他的儿子薛丁山是大鹏金鹰下凡,父子二人命星相克,薛丁山看见有一只白虎卧在薛仁贵的身上,于是他开弓就射向白虎,白虎跑了他就在后面一只追,结果在一座破庙里看到他爹躺在那里,身上中了一箭,而那箭就是他射的。

还有一个传说是,传闻薛仁贵带兵打仗,和敌方将领正在缠斗时,薛丁山唯恐其父战败,十分担心于是拉弓就向敌军将领,结果没想到竟然一箭射中薛仁贵的咽喉,不治身亡。

薛仁贵不仅仅是在坊间评述里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其实在历史上薛仁贵也是战功赫赫,很多人都认为唐朝之所以可以繁荣昌盛,和薛仁贵的战功彪炳是分不开的,无论是隋炀帝还是唐太宗,高句丽都是卧榻之侧的心腹大患,恨不得马上就除之而后快,而最后终结高句丽的,就是薛仁贵。

但是,不知道这位唐初名将到底得罪了什么人,坊间评书竟然把薛仁贵的死说成是他儿子薛丁山射杀而死,一代赫赫名将,没有老死床榻更没有马革裹尸反而不明不白的死在自己儿子的手里,何其窝囊。

传说之外,历史以内,我们来说说历史上的薛仁贵,是怎么死的。

薛仁贵早年家道中落,家境贫苦,但是斗志昂扬,力战高句丽后的他一战成名,而后又在玄武门守护了二十多年,这位名将虽然战功赫赫,但是也吃过败仗。

咸亨元年,唐朝派薛仁贵、郭待封率五万大军打击吐蕃和光复吐谷浑,护送吐谷浑王还青海,由于郭待封傲慢,好大喜功擅自出兵导致在青海大非川,唐军大败。

因此,56岁的薛仁贵被革职为平民。但是没过多久高句丽叛乱,薛仁贵被再度启用,但是在上元年间又因事获罪流放象州,碰到朝廷大赦天下方才回家。公元681年,李治念其旧功召见薛仁贵,实则是想让他征辽西,因此又被启用,官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第二年,69岁高龄的薛仁贵又率军前往云州,取得云州大捷。

永淳二年即公元683年,忠心耿耿一生劳疾的传奇名将薛仁贵在雁门关病逝,享年70岁,传奇的一生就此结束了。

薛仁贵自贞观末年投军,降服高句丽,击败契丹,生擒契丹王阿卜固,而后又大败九姓铁勒,灭亡高句骊,花甲之年还在云州之战击败突厥,戎马一生战绩彪炳,为大唐王朝的繁荣强盛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TAG标签: 历史 知识点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汇总整理模板_精选范文网

了解历史的作用:一些励志的历史故事,能够使青少年更加懂事,能够向好的方向发展,等等,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历史小故事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更多“历史故事”的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