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生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9

高中生物的必修三里有很多考试常见的知识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1

名词: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语句:

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实验过程: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C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长。——达尔文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2)温特实验: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3)郭葛结论:分离出此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还可作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a、两重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10-8、10-4(mol/L)。

4、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a、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锄草剂。

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

6、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促进果实成熟)。

7、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相互作用来调控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2

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

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3

1.解旋酶:作用于氢键,是一类解开氢键的酶,由水解ATP来供给能量它们常常依赖于单链的存在,并能识别复制叉的单链结构。在细菌中类似的解旋酶很多,都具有ATP酶的活性。大部分的移动方向是5′→3′,但也有3′→5′移到的情况,如n′蛋白在φχ174以正链为模板合成复制形的过程中,就是按3′→5′移动。在DNA复制中起作用。

2.DNA聚合酶:在DNA复制中起作用,是以一条单链DNA为模板,将单个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形成一条与模板链互补的DNA链,形成链与母链构成一个DNA分子。

3.DNA连接酶:其功能是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如果将经过同一种内切酶剪切而成的两段DNA比喻为断成两截的梯子,那么,DNA连接酶可以把梯子的“扶手”的断口处(注意:不是连接碱基对,碱基对可以依靠氢键连接),即两条DNA黏性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据此,可在基因工程中用以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与DNA聚合酶的不同在于:不在单个脱氧核苷酸与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而是将DNA双链上的两个缺口同时连接起来,因此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4.RNA聚合酶:又称RNA复制酶、RNA合成酶,作用是以完整的双链DNA为模板,边解放边转录形成mRNA,转录后DNA仍然保持双链结构。对真核生物而言,RNA聚合酶包括三种:RNA聚合酶I转录rRNA,RNA聚合酶Ⅱ转录mRNA,RNA聚合酶Ⅲ转录tRNA和其她小分子RNA。在RNA复制和转录中起作用。

5.反转录酶:为RNA指导的DNA聚合酶,催化以RNA为模板、以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DNA的过程。具有三种酶活性,即RNA指导的DNA聚合酶,RNA酶,DNA指导的DNA聚合酶。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作为重要的工具酶被广泛用于建立基因文库、获得目的基因等工作。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6.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限制酶主要存在于微生物(细菌、霉菌等)中。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是特异性地切断DNA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核酸酶(“分子手术刀”)。发现于原核生物体内,现已分离出100多种,几乎所有的原核生物都含有这种酶。是重组DNA技术和基因诊断中重要的一类工具酶。例如,从大肠杆菌中发现的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目前已经发现了200多种限制酶,它们的切点各不相同。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抗虫基因,就能被某种限制酶切割下来。在基因工程中起作用。

7.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植物细胞工程中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需事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分解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从而获得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然后诱导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

8.胰蛋白酶:在动物细胞工程的动物细胞培养中,需要用胰蛋白酶将取自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和组织分散成单个的细胞,然后配制成细胞悬浮液进行培养。或用于细胞传代培养时将细胞从瓶壁上消化下来。

9.淀粉酶:主要有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胰腺分泌的胰淀粉酶和肠腺分泌的肠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10.麦芽糖酶:主要有胰腺分泌的胰麦芽糖酶和肠腺分泌的肠麦芽糖酶,可催化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

11.脂肪酶:主要有胰腺分泌的胰脂肪酶和肠腺分泌的肠脂肪酶,可催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肝脏分泌的胆汁乳化脂肪形成脂肪微粒后,有利于脂肪分解。

12.蛋白酶:主要有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和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可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链。作用结果是破坏肽键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13.肽酶:由肠腺分泌,可催化多肽链水解成氨基酸。

14.转氨酶:催化蛋白质代谢过程中氨基转换过程。如人体的谷丙转氨酶(GPT),能够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从而形成丙氨酸和a—酮戊二酸。由于谷丙转氨酶在肝脏中的含量最多,当肝脏病变时谷丙转氨酶就大量释放到血液,因此临床上常把化验人体血液中这种酶的含量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等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15.光合作用酶:是指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一系列酶,主要存在于叶绿体中。

16.呼吸氧化酶:与细胞呼吸有关的一系列酶,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17.ATP合成酶:指催化ADP和磷酸,利用能量形成ATP的酶。

18.ATP水解酶:指催化ATP水解形成ADP和磷酸,释放能量的酶。

19.组成酶:指微生物细胞中一直存在的酶。它们的合成只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如大肠杆菌细胞中分解葡萄糖的酶。

20.诱导酶:指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才合成的酶,如大肠杆菌细胞中分解乳糖的酶。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4

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生长素的发现

向性实验,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

注意:光不是产生生长素的因素,有光和无光都能产生生长素(化学本质:吲哚乙酸)。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生长素的产生(嫩叶、发育着的种子)、分布(广泛)和运输(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1.生长素的二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反应不同,根最适浓度是10-10mol/L,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茎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

2.顶端优势: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打顶活摘心使侧芽生长素降低,打破顶端优势。

3.生长素的功能应用

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

②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

③防止落花落果。

其他植物激素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体液调节

指某些化学物质(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生理活动进行调节。

动物激素种类和生理作用

激素调节

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在垂体,垂体分泌促激素作用在腺体。

对同一生理的调节

①协同作用: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对生长的作用(增强效果)

②拮抗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调节(发挥相反作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结构基础

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肌肉或腺体)。

兴奋的传导

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未受刺激时,膜内,膜外电位)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突触来传递。(单向传导)

注意:生物是多种因素共同调节的结果,动物所有行为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

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中央前回、语言区(S区、H区)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动物行为的产生

动物行为的产生,不仅需要运动器官的参与,而且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趋性:动物对环境因素刺激最简单的定性反应

本能:是由一系列非条件反射按一定顺序连锁发生。

无性生殖

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常见方式:

①分裂生殖(变形虫、草履虫)

②出芽生殖(水螅、酵母菌)芽体—小的生物个体

③孢子生殖(青霉菌、根霉)产生无性的生殖细胞

④营养生殖(草莓匍匐茎、葡萄、马铃薯等)用营养器官繁殖

⑤组织培养技术利用细胞的全能性,再分化

⑥克隆

有性生殖

由亲本产生生殖细胞(配子),经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合子(受精卵),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

意义:由于后代具备双亲遗传物质,使后代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力,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有重要意义。

双受精:被子植物特有的受精方式。指成熟的花粉粒中的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及两个极核同时受精。分别形成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将来分别发育成胚何胚乳。

减数分裂

①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过程中进行的。

②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③结果:新细胞染色体数减半。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比较

1.同源染色体:两条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复制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包含四条姐妹染色单体,这对同源染色体叫四分体。

4.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完成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减数分裂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很重要

生物个体发育

1.被子植物个体发育分为: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阶段。

2.胚的发育:受精卵(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分裂成顶细胞和基细胞(靠近珠孔),顶细胞发育成胚(包括子叶、胚芽、胚轴、胚根),基细胞发育成胚柄。

3.胚乳的发育:由两个极核和一个精子细胞结合发育而成的三倍体。

4.发育情况:珠被发育成种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

5.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阶段。

6.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卵裂→囊胚(有一囊胚腔)→原肠胚(一胚孔、二腔、三胚层)

7.胚胎发育动向:动物极细胞外包形成外胚层,将来发育成表皮及其附属结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表、附、神、感)植物极细胞内陷形成内胚层,将来发育成消化道呼吸道上皮、肝脏、胰脏。

中胚层位于内外胚层之间。发育成骨骼、肌肉、血液、循环、生殖等系统。

8.胚后发育:幼体孵化出来或从母体生出来后,发育成性成熟的个体。(直接发育、变态发育)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实验设计思想:要证明DNA和蛋白质到底谁是遗传物质,就要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DNA的作用。

2.两个经典实验: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有毒的S菌的遗传物质指导无毒的R菌转化成S菌。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噬菌体是一种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含S)和DNA(含P)构成,与细菌是寄生关系。

实验步骤:

⒈吸附:噬菌体用尾丝吸在细菌外面

⒉注入:噬菌体DNA进入细菌体内

⒊复制:噬菌体的DNA利用细菌体内的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来合成自己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子(材料全部来细菌)

⒋组装:复制好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对应装配成完整的噬菌体

⒌释放:细菌破裂死亡,噬菌体放出实验结果:DNA是遗传物质

3.近代科学发现:少数生物如:烟草花叶病毒用RNA为遗传物质,因此我们说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的结构

1.化学结构: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磷、糖在外为骨架,碱基在内。

2.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双链螺旋结构,极性相反平行)

3.结构特点:

①稳定性:外侧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碱基A-T、C-G配对。

②多样性:碱基对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数目成百上千。

③特异性:每种生物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

DNA的复制

1.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2.条件:模板—DNA双链原料—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多种酶

3.过程:边解旋边复制,解旋与复制同步,多起点复制。

4.特点:半保留复制,新形成的DNA分子有一条链是母链。

5.意义: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保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DNA的载体。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转录、翻译)

转录: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翻译: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中心法则

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性状;

②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基因的分离定律:(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把杂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高茎)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

基因分离规律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自由组合规律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①正确的的选材(豌豆)

②先选一对相对性状研究再对两对性状研究

③统计学应用

④科学的实验程序

染色体核型

某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染色体分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染色体组和单倍体

性别决定

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分为-Y型和ZW型。

①-Y型:--表示雌性-Y表示雄性;主要时哺乳动物、昆虫、两栖类、鱼、菠菜、大麻。

②ZW型:ZW表示雌性ZZ表示雄性;主要指鸟类、蝶、蛾。

常见遗传病分类及判断方法

1.判断顺序及方法:

第一步:先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染色体遗传病。

方法:看患者性别数量,如果男女患者数量基本相同即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如果男女患者的数量明显不等即为-染色体遗传病。(特别:如果男患者数量远多于女患者即判断为-染色体隐性遗传。反之,显性)

第二步: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

方法:看患者总数,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即为显性遗传。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有患者即为隐性遗传。(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2.常见单基因遗传病分类:

①伴-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

发病特点:

⒈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⒉男患者将至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②伴-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遇以上两类题,先写性染色体-Y或--,在标出基因。

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

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遇常染色体类型,只推测基因,而与-、Y无关。

多基因遗传病

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病

21三体(患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症(患者缺少一条-染色体)

优生措施

⒈禁止近亲结婚。(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⒉进行遗传咨询,体检、对将来患病分析

⒊提倡“适龄生育”

⒋产前诊断

自然选择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进化动力)、遗传变异(内在因素)、适者生存(选择结果)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基因库(一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和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某种群众出现的比例)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变异是不定向的,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隔离实质上是同种生物间基因不能交流(由于地理或生殖季节等)的现象。

突变和基因重组(生物进化的材料)、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及隔离(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提出的五界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界(真核单细胞)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真核多细胞生物)

人类起源和发展

1.比较不同生物DNA分子差异,常用DNA分子杂交法。将两种生物的DNA分子单链放在一起,如果这两个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互补的越多说明两种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越近。人类与类人猿的亲缘关系最近。

2.人类的发展: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生物与环境

1.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性生态5大危机: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

3.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光:决定性因素

①光决定植物的分布,故决定动物的分布。如:山阳面植物长势好,种类多。小麦遇阴雨天气减产

②光决定开花或生殖。如:短日照下菊花、梅才开。鹿、山羊、鳟鱼才繁殖。长日照下农作物开花。

③光决定动物的活动,影响生物形态。多数动物白天活动,猫头鹰、鼠、蛾在夜间活动;鱼背黑腹白。

2.温度:重要影响因素

①温度影响生物分布。如:苹果、梨在北方生长,香蕉、菠萝在南方栽种。同一个坡面从山顶到山脚一次分布有针叶林、针阔叶林混交林、阔叶林。

②温度影响动物的行为:动物的冬眠、鸟类的迁徙,鸟在晨昏活动。鱼类季节洄游。

③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小麦在3~43℃萌发;猪在18~20℃增重最快。

④温度影响生物的形态:沙漠狐和北极狐外形的差异,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异。

3.水:限制生物的分布

①限制生物的分布。如:热带雨林生物种类繁多,荒漠中物种稀少。

②影响生物形态:仙人掌叶特化成针减少水的蒸发。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关系)

①种内互助:同种生物分工工作或共同御敌。如: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

②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为争夺食物、空间、配偶尔斗争。如:大蝌蚪产生毒素使小蝌蚪死亡。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的关系)

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从对方获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人和肠道细菌。

②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生物体表或体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病毒;绦虫和猪。

③竞争:两种不同生物为争夺资源和空间而斗争。如: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

④捕食:(斗争中最激烈的)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羊吃草,狼吃鹿。注意:生物在环境中生存捕食受单一生态因素影响而是受到多个生态因素影响的。

种群的数量及变化特点

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内某种群个体数量。

特点:面积相同,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同种生物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可能不同。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出生或死亡的数量。

①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加大;

②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3.年龄组成:种群各年龄期个体的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5.“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6.“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生态系统

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实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分类: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受人为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特点:每种生态系统都含有多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无机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成分(四个)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指光能、热能、空气、水、无机盐

2.生产者:一切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是最主要的成分,含量最多。

3.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包括各种动物。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依次类推。

4.分解者:属异养生物。指营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将有机体分解成无机物返还给无机环境。不可缺少。

食物链和食物网

1.概念:生态系统中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多个食物链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结构。

2.食物链的启示环节必须是生产者,不包括分解者,食物链中的箭头由低营养级指向高营养级。

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4.沿食物链方向,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

5.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6.沿食物链,碳元素在生物间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分解者将其分解返还给无机环境,可再次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在全球范围循环的。

生物系统的稳定性

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2.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与生物圈

1.生物多样性:地球上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生态系统。

2.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常考药用价值资源:五灵脂、海螵蛸、蝉蜕、蟾酥

4.我国生物多样性:

①物种丰富。裸子植物最多;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具世界第三;鸟类最多。

②古老物种多。大熊猫(活化石)白鳍豚(水生濒临灭绝)银杉(植物活化石)水杉、珙桐(鸽子树)、扬子鳄(珍惜爬行类)都是我国所特有物种。

③经济物种丰富。

④生态系统多样。

5.多样性破坏的原因:

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②掠夺式开发利用

③环境污染

④外来物种的入侵

6.多样性的保护: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保护区,保护大熊猫、金丝猴;

青海省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

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②迁地保护:就地保护的补充,为将药灭绝的生物提供生存的最后机会。

③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颁布法律法规,规定“对于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除特殊需要经过批准,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我们强调保护但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

2.水污染:环境中一些污染物(重金属、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叫生物富集作用。

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质恶化叫富营养化。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又叫“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

5.噪声污染

>>>返回目录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5

一、糖类化学通式:(CH2O)n(水解后的组成单位:葡萄糖(C6H12O6)

1、作用: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2、分类

A、单糖: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果糖、核糖(5碳糖)

B、双糖:(两份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C、多糖:淀粉(植物内糖的储存形式,人类糖的主要来源)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肝糖原(与血糖保持动态平衡)

3、多糖+脂质=糖脂

多糖+蛋白质=糖蛋白

二、脂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1、脂肪:(贮能物质;减少热能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组成单位: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

甘油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注:组成元素C、H、O

2、磷脂:细胞膜、核膜等有膜结构的主要成分

空气-水界面为单层,两端为液体的呈双层

注:组成元素C、H、O、N、P

3、胆固醇:调解生长、发育及代谢(血液中长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注:组成元素C、H、O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5篇_精选范文网

高中生物的必修三里有很多考试常见的知识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见知识点1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定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