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理论知识点大全总结
相关文章
在学习中我们但凡比别人多一点努力、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决心、多一点反省、多一点学习、多一点实践、多一点疯狂,你都会离你的目标越走越近,因为这一点点就能创造奇迹!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学年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理论知识点大全总结 1
9.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为什么?
1、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并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3、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就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3、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就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
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9.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
1、彰显文化自信的原因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一种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强大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地位作用)
2、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形成)
3、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 4、如何彰显文化自信?
(1)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怎么办)
5,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原因: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2)怎么办?
A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进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怎么办)
C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什么?
(1)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2)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
(3)当前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因此,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怎么办?)
1、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怎么办)
2、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加强理论武装,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怎么办?)
3、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怎么办)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理论知识点大全总结 2
1、意识源于人的主观想象。 ( × )
点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或者说实践)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2、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 × )
点拨: 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3、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 × )
点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精神力量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是主观的。 ( × )
点拨: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
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 × )
点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既有正确的反映也有错误的反映。
6、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 × )
点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离不开物质。
7、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 )
点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8、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 × )
点拨: 意识的反作用无法比较大小。
9、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 × )
点拨: 客观实际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理论知识点大全总结 3
GDP: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NP: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由我国农业现状决定:
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
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3.由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发展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快
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1.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
2.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途径:
1.含义:粗放向集约转变
2.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b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3)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投入
(4)靠产业化经营::a措施: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b目标: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大生产c重要性: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5)靠产业结构调整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理论知识点大全总结 4
1、普遍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因果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3、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发挥。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①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的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又是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理论知识点大全总结 5
走进文化生活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②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原因: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使大众传媒迅速发展。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2、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积极的影响):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消极的影响):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③必须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进行管理,正确引导,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制裁取缔文化市场的混乱现象和违法行为,使大众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为什么?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怎么样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应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
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主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4、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及存在原因:
①落后文化: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这些文化污染文化环境、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③原因:A. 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
5、如今,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
我们应该怎么样做?①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应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②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理论知识点大全总结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