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五知识点大全整理
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学习中,希望大家在加深理解的同时要善于捕捉关键词,所谓“关键词”,就是指课文中寓意深刻,能突出地揭示概念、原理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的一些词语。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理科考试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你!
高二政治必修五知识点大全整理 1
原理:在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均衡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区别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把握关键性词语:
a.主要矛盾常常用这样的词语:中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等。
.矛盾的主要方面常常用这样的词语:性质、本质、主流、方向、主体等。
△明确命题旨意:
a.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
.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
高二政治必修五知识点大全整理 2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自己的事情,使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一、村民委员会
1、村民委员会含义: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2、村民自治的内容:
①自己选举当家人,使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②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管理。
③村民自制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使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行为,用民主办法管理村里事务的有效途径。
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二、居民委员会
1、居民委员会含义: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2、作用: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3、居民自治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干部有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和质询。
4、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微观反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三、中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
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高二政治必修五知识点大全整理 3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_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_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_成果
(1)__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_成果;(2)__是对__的继承和发展;
(3)“_”重要_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__和__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高二政治必修五知识点大全整理 4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者的含义与内容:
①社会存在
A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包括: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
C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社会意识
A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包括: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无论正确与否,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
A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可能落后于或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两者的发展并不一定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则是历史唯心主义。
(4)历史唯心主义为什么会产生?/马克思主义又为什么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①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两者的含义:
①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包括劳动主体、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和劳动对象等因素。
②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③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一)
3.生产方式
(1)含义: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2)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3)重要性: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两者的含义:
①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③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之二)
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1)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社会发展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6.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A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7.人民群众
(1)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特点: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
(3)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4)现阶段,我国人民群众的范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5)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表现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6)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③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原因:
A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高二政治必修五知识点大全整理 5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和作用)。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2、怎么样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作用)
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5、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怎样做?
①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8、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播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作用与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中学生应该怎么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0、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总: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具体:对内——中华文化: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对外——世界文化:
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高二政治必修五知识点大全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