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政治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范文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政治,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范文总结 1

1、货币与财富

从一定意义上看,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2、结算与信用工具

人们在日常经济往来中,通常使用两种结算方式,一是现金结算,二是转帐结算。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等,这些结算工具具有现金结算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更简便、实用、高效和安全。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3、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汇率是经常变动的,而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对我国和世界的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范文总结 2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_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_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

意义:

(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范文总结 3

1、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吗?

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必须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普遍联系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东西。

其次,要把握事物的联系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对事物的联系要作具体分析,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如果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空谈联系,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最后,要理解事物的联系,就要把握判断事物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的标准,即事物之间是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说明它们之间有联系,否则就没有。若认为任何两个事物都有必然联系,我们的这个世界不就成为一个神秘莫测的混沌世界了吗?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第一,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尽管有“人化”的特点,但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而且形成后就独立与人的意识之外了,所以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就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当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1+1>2”;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1+1<2”);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从属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方案,实现整体的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①系统的含义及特征。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掌握系统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系统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1)发展的概念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③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5、量变与质变状态

①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引起质变,而且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质变又为新了量变开辟道路,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由此循环,不断前进。

③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6、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7、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在一个矛盾中,其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范文总结 4

1.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的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价值包括:

①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与贡献,即社会价值;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

③社会价值居于首位,自我价值居于从属地位,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3.价值观

(1)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意:价值观有正误之分。)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④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⑤我们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它正确地处理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A这一价值观主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它强调集体利益即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C它不排斥个人利益,而是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之成为推动整个国家、民族进步的动力。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含义: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叫作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叫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①社会历史性特征

A社会历史性特征是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有何意义?

a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②阶级性特征(在阶级社会中):是指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③主体性特征

A主体性特征是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表现:(这也是价值冲突产生的原因)

a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c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标准是什么?

①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看它是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的价值标准。(这是根本的衡量尺度)

(4)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利益的关系?

(1)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2)我们开展各项工作时,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有决定性的因素。

(3)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4)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5)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单元综合探究的知识也包括在其中)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①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②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③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家人、爱朋友、爱事业、爱祖国,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④人生的价值有多种实现途径,无论哪种途径,都离不开劳动,离不开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

②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③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④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⑤总之,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A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C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7.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1)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第二,人的价值另一个方面在于自己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社会对自我的尊重满足。

(2)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3)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范文总结 5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_: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_: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五、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_:(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_意识,克服错误的_意识。

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做到: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_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_,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七、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八、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_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_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_: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_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_的指导作用。

九、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_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_: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TAG标签: 政治 复习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范文总结_精选范文网

政治,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是牵动社会全体成员的利益并支配其行为的社会力量。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