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推荐
相关文章
幸福不在知识之中,而在对知识的获取之中!在永远的获取中,我们永远被赐福;无所不知则是魔鬼的诅咒。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高考阅读理解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推荐 1
《离骚》为屈原所做,是一首比较长的诗歌,内容充满浪漫主义思想。它不止是一首辞藻华丽的诗歌也寄托了作者伟大的理想和抱负以及所带来的失落。屈原生平坎坷,被当时的楚怀王放逐到了南方的荒僻地区,受尽折磨,但诗人佩戴香草的高尚品德却没有被玷污,这与他本人的努力克制是分不开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被人们记住。穿越时空的距离一直到了现代,可想而知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啊!人才的变质,楚怀王的昏庸是屈原悲剧的原因,是社会的不公,今天读《离骚》还是会为屈原的那种爱国精神所感动,就是因为时代的主题无论发生什么都是不会变的,他教育我们尽管被人遗弃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这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是人格的升华,相信自己的志向终会被人们所理解。
文学的魅力是无限的,它是历代人们的结晶,不止是《离骚》能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其他的优秀的作品也是如此,古代的优秀作品极多,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学习,而不只是只了解现代,忽略历史,否则就会失去人类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这是一种深深的遗憾,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遗憾。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推荐 2
大阅读考题内容
一、大阅读的类型
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戏剧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推荐 3
一、辨析词义
辨析词义的方法:
1、要搞清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团结”和“勾结”,都有一个“为了一个目的联合和结合“的意思。“团结”用于好的方面,而“勾结”用于坏的方面,指“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结合”。
2、注意运用的对象。如:“爱戴”和“爱抚”,前者用于党、领袖、英雄,后者用于老一辈对后代。
3、注意范围的大小。如:“辽阔”和“广阔”,都是指面积广大,但辽阔比广阔所指的范围更大。
4、注意程度的轻重。如:“喜爱”和“酷爱”,都有爱好某事某物之意,但“酷爱”比“喜爱”的程度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如“提高水平”,“改进方法”,“改善生活”等。
二、用词造句
用词造句要做到:
1、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它的使用习惯,特别要留心这个词语用在什么场合,常跟哪些词语搭配。
2、把意思表达完整。
三、词语的归类或排列
常见的可以从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概念大小,相关相对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推荐 4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解题方法:
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
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
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
(1)文首: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
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欢迎关注语文月刊公众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
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2.作者是如何写“……”?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含蓄委婉)
(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口技》
点面结合 : 如《江雪》 声色结合
、对比:明与暗、昔与今、
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推荐 5
常见意象的主要类型
1、象征式意象
借助具体事物,表现特定意义
菊花 因秋天开放,饮露凌霜,被赋予清高、坚贞、顽强、高洁等象征意义。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 原《离骚》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元 稹《菊花》宁可梢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梅花 因冬季开花,傲雪斗霜,被赋予不惧挫折、刚强傲岸、玉洁冰清、不媚世俗等象征意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陈 亮《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 游《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青松 因高大挺拔,四季长青,被赋予顽强、傲岸、正直、不屈等象征意义。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 桢《赠从弟》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 白《赠韦侍御黄裳》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 毅《咏青松》
夕阳 因业已垂暮,即将落山,被赋予人生短暂、光阴易逝或失意消沉等象征意义。
西风 因猛烈寒冷,摧残万物,被赋予万物凋零、衰败落寞或游子思归等象征意义。
黄叶 因盛期已过,凋落在即,被赋予衰败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等象征意义。
鸳鸯 因雌雄相守,双栖又宿,被赋予相亲相爱、爱情甜蜜的象征意义。
鸣蝉 因餐风饮露,居高声远,被赋予品行高洁、清高绝俗的象征意义。
冰雪 因冰清玉洁,晶莹剔透,被赋予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的象征意义。
牡丹 因生在名园,雍容华贵,被赋予富贵荣达、浮华庸俗的象征意义。
朝露 因缘寒而生,遇暖即消,被赋予人生苦短、生命易逝的象征意义。
2、物语式意象
根据景物特征,寄寓抽象意义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
根据景物特征,寄寓抽象意义
水:因为奔流不息,一去不回,常被用来比喻时间流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因为剪切不断,滔滔不绝,常被用来比喻不尽愁思。“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因为清澈明亮,深沉灵动,常被用来比喻美人眼睛。“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草:可能比喻生命力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可能比喻离愁别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可能比喻思念绵长,“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可能比喻荒凉衰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可能比喻盛衰无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燕:因系迁徙候鸟,故有“羁旅漂泊”寓意。“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 因为秋去春来,故有“春光美好”寓意。“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因为双宿双飞,故有“爱情甜蜜”寓意。“花开望远行……东风草堂飞燕子” 因为眷恋旧巢,故有“物是人非”寓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鹃:因相传系杜宇泣血而化,故有“凄凉哀伤”寓意;又因叫声似“不如归去”,故有“游子思乡”“脱俗归隐”等寓意。
鹧鸪:因为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故有“旅途艰险”“愁苦伤感”等寓意。
鸿雁:因系候鸟,故有“思乡怀远”或“羁旅情愁”等寓意;且因鸿雁传书之典,故常以代家书;又因飞得高远,故常比喻志向远大。
沙鸥:因栖息江湖间,故有“漂泊无定”“渺小无助”“孤独寂寞”等寓意。
浮云:因为随风动飞、飘忽不定,常被用来比喻四海漂泊、居无定所的游子。
柳絮:因为数量众多、纷飞无尽,常被用来比喻愁思绵绵。
残灯:因为独守愁人,彻夜无眠,故有孤独寂寞、凄冷愁苦的寓意。
芭蕉:因为南方有《雨打芭蕉》之丝竹乐,故有孤独悲凉、忧愁凄恻的寓意。
3、谐音式意象
谐音双关 是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民歌的传统表现方式,巧以语音作桥梁,借用甲字的形式表达乙字的语义,以此委婉含蓄而又风趣幽默地表达某种微妙的感情,是其基本特征。
“柳”谐“留”音,因具有“留恋惜别”的寓意“晴”谐“情”音,因具有“痴情痴心”的寓意“莲”谐“怜”音,因具有“恋情爱意”的寓意“亭”谐“停”音,因具有“惜别难舍”的寓意“琴”谐“情”音,因具有“情意谐和”的寓意“笛”谐“啼”音,因具有“悲戚伤感”的寓意“丝”谐“思”音,因具有“思绪绵长”的寓意“梅”谐“媒”音,因具有“少女怀春”的寓意“杯”谐“悲”音,因具有“伤感惆怅”的寓意“藕”谐“偶”音,因具有“爱情婚姻”的寓意“杏”谐“幸”音,因具有“运途侥幸”的寓意“芯”谐“心”音,因具有“心思情感”的寓意
4、借代式意象
桑梓:故乡。“唯桑与梓,必恭敬止”。丝竹:音乐。民间弦乐器、管乐器合称。汗青:史籍。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竹简。娥眉:美女。蚕蛾触须细长而弯,喻眉。南冠:有节操的囚徒。春秋时楚人之冠。请缨:请求为国效力。汉将军终军请以长缨活捉南越王。击楫:立志收复失地报效国家。须眉:男子。胡须和眉毛。巾帼:妇女。原指妇女的头巾。三尺:法律或宝剑。轩辕:中华民族或祖国。寸管:毛笔。折桂:科举及第。怀桔:爱亲孝亲。陆绩见袁术时藏桔。怀沙:怀抱石头自沉。系屈原绝命词。采薇:隐居不仕。宫阙:帝王权位。咏絮:女子有文才。用谢道韫事。南朝旧梦:繁华往事。关山月——曲调名,多写征戍离别之情。梅花落——曲调名。写由梅花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冷落之情。霓裳羽衣曲——传为唐玄宗所编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传为南朝后主所制乐曲,为绮靡之音。杨柳曲——即乐府曲调“杨柳枝”、“折杨柳”,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知识点整理推荐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