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辅导

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5篇

发布时间: 浏览量:14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能的火焰;知识是春耕的犁头,当手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它会使田野郁郁葱葱,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1

第三单元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1、成语释义:

崇山峻岭:高大陡峻的山岭。

茂林修竹: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天朗气清:天空晴朗,空气清新。

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感慨系之: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2、一词多义:

①之:

暮春之初:的

及其所之既倦:到、到达

不知老之将至: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以之兴怀:代词

向之所欣:的

不能喻之于怀:代词,悲伤的缘由

兴感之由:的

夫人之相与:取独

悟言一室之内:的

仰观宇宙之大: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后之览者:的

②一:

一觞一咏:一点,少量

俯仰一世:数词

悟言一室之内:一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相同,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

③致:

家贫,无从致书一观:获得,得到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情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④修:

茂林修竹:高高的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修守战之具:整治

3、名句翻译: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尝不临文磋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我每看到前人发生感慨兴叹的原因,发现都像符契那样相同相合,我曾对前人的文章嗟叹伤情,但往往不能明白为什么会如此。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译:何况人的寿命随着自然造化而有长有短,但最终都要完结!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⑤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⑥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⑦其孰能讥之乎?

译:难道谁能讥笑他们吗?

⑧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我对于倒下来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书不存在,后世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本来的情况,哪里说得清楚呢?

⑨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采取的缘故啊。

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2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3

1、鲁迅在东京留学时为什么一开始选择医学?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

答:学医是为了拯救被庸医所害的病人,促进国人对维新的景仰,战争时就去当军医。后来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拯救国人的心灵,所以弃医从文。

2、说说鲁迅将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原因。

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聊以慰藉在寂寞中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3、请简述《呐喊》的艺术特点。

答:《呐喊》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革命现实主义反映时代,二是以典型化的方法塑造人物,三是以体裁家的姿态不断创新。

4、鲁迅在《呐喊》中运用了一些“曲笔”,那么,什么是“曲笔”?请结合《药》加以分析说明其作用。

答:曲笔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写法。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药》这篇小说,既写了华、夏两家由于愚昧麻木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悲剧,也写了革命者由于脱离群众而不被理解的悲哀,整个作品弥漫着一股凄清色调,尤其是结尾关于坟场环境的描写文字,更是让人感到阴森恐惧。可是,“瑜儿坟上”的一圈花环。这清白、零星的小花给作品增添了一点热度和亮色,暗示着革命者流血牺牲,后继有人,给人以信心和希望,人们有理由相信,夏瑜的同情者和继承者们一定会发扬夏瑜精神,光明终究有到来的时候。

5、《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请写出其中五部作品的名字。

答:包括《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任写五部即可。

6、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请结合《呐喊》有关篇目的具体人物简析帮闲形象。

答: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像苍蝇一样嗡嗡乱响,让人心烦,但又挥之不去。《药》里的“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祝福》里的“卫老婆子”,《长明灯》里的“方头”、“三角脸”、“阔亭”、“庄七光”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溜,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鲁迅对于帮闲的厌恶由来已久。这些帮闲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相当大的粘滞性,而且目标非常不明显,不容易打击。他们对于革命者自然是具有伤害性的,但是同时,革命者对于这些帮闲还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7、鲁迅小说中,狂人、阿Q、孔乙己等形象各有什么典型的语言?试各写出一句来。

答:狂人:“这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救救孩子……”等

阿Q:“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等

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8、王胡、水生、王九妈、华大妈、仲密夫人、吴妈、七斤嫂、八公公、方玄绰、夏四奶奶、赵白眼、麻子阿四、豆腐西施、驼背五少爷、红鼻子老拱、华老栓、陈老五、赵七爷、六一公公、康大叔、古久先生、何小仙、丁举人、赵太爷、八一嫂、杨二嫂、邹七嫂、方太太、三太太、宝儿、宏儿、阿发、六斤、小尼姑、华小栓、狼子村的佃户、钱太爷、蓝皮阿五、监督、爱罗先珂、赵司晨、方玄绰、N先生、胖绅士、双喜、七斤、赵贵翁、仲密君、红眼睛阿义这些人物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哪篇作品?

答:《阿Q正传》《故乡》《明天》《药》《鸭的喜剧》《阿Q正传》《风波》《社戏》《端午节》《药》《阿Q正传》《风波》《故乡》《药》《明天》《药》《狂人日记》《风波》《社戏》《药》《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兔和猫》《明天》《故乡》《社戏》《风波》《阿Q正传》《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明天》《头发的故事》《鸭的喜剧》《阿Q正传》《端午节》《头发的故事》《社戏》《社戏》《风波》《狂人日记》《鸭的喜剧》《药》

9、简述《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主旨。

答: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10、请围绕《阿Q正传》举例谈谈你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

答:阿Q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但他却自我辩护和粉饰,盲目地自夸自尊,“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莫名其妙地自轻自贱,“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对耻辱和失败的健忘和自慰,“儿子打老子了!”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他扭住伊(指小尼姑)的面颊。”

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这种奴性心理,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批判。

11、“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请说说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答: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世界之中。

12、阿Q在审讯结束签字画供时有什么样的表现?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答:阿Q被冤枉成抢劫犯,即将被判处死刑,阿Q却丝毫没有认识清楚自己的处境。由于不识字,他被要求只画一个圆圈就行。阿Q一心想画得很圆,但最终画得很难看,这时他又一改先前要画得很圆的初衷,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这表明,到了生命快结束时,阿Q还在施展“精神胜利法”,极度愚昧,麻木。

13、请概述《阿Q正传》中赵秀才、假洋鬼子投机革命的一两个细节。

答:①将辫子盘在顶上。②去静修庵“革命”,砸碎龙牌。③把老尼姑当作满清政府,给了她不少的棍子和栗凿。

14、小说《阿Q正传》塑造的阿Q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典型。他是流浪雇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对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麻木健忘,自轻自贱,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欺的不平。他复杂又充满矛盾,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朦胧的革命要求,又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使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15、简析《阿Q正传》中作者对辛亥革命描写的作用。

答:小说对辛亥革命的描写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但深刻地提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群众。

16、阐述《药》的两条线索。

答:一条明线: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暗线: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夏妈妈上坟。两条悲剧的线索交织在一起。

《药》的明线是描写群众愚昧;其暗线歌颂了革命者的献身。用人血馒头将明暗两条线索连结起来,就更加突出了群众的愚昧,但却又使献身的革命者感到了一种难以忍耐的悲哀和孤寂。

17、阐述《药》中的“药”的含义

答:一是指华小栓吃的治病的“药”——人血馒头,二是指疗治民众封建、麻木、愚昧的精神良方。

18、根据作者的不同的情感态度,《药》写了几类人物?侧重描写的是哪类人物?为什么?

答:文中共写了三类入物:悲哀的革命者、愚昧而麻木的群众、丑恶的爪牙。

三类人物当中,作花了大量篇幅描写民众,而且都是正面描写,描写他们的愚昧麻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9、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夏瑜斗争的悲剧性表现在于:他的革命主张是正确的,但不为群众理解,得不到群众支持;他的牺牲得不到群众同情;他为革命所洒的鲜血,竟成了华小栓治病的药。他的死是悲凉的,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20、《药》里的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请简述你对夏瑜形象的理解。

答:夏瑜身陷囹圄,还劝说牢头造反,表现出夏瑜确是一位舍生取义的革命者;清王朝的天下是大家的,这句话反映了夏瑜思想中的民主性和民族性。

21、你怎样理解《药》上坟情景中的“一圈红白的花”?(《呐喊》中“曲笔”例析)

答:一方面,它向人们暗示,烈士为革命而牺牲,没有被所有的人遗忘,还有人纪念他们,这符合时代精神和生活真实。另一方面,它又是作者“不恤用了曲笔”“平添”上去的。

22、举例说明《药》是如何表现群众的麻木的?

答:夏瑜就义时,看客们“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在茶馆里,人们都对“人血馒头”津津乐道,对夏瑜在狱中行为不仅不理解,反而认为是“发了疯了”。上坟时,夏瑜的母亲“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她也不理解儿子革命的壮举。这些都表现了群众的愚昧,而革命者的悲哀也正是群众的愚昧造成的。

23、试分析《药》中的反衬艺术。

答:①华老栓买药的动作、神情,写出华老栓充满希望的心情。这样的心情就反衬出华老栓的愚昧。②买药后的幸福感更反衬出他愚昧。③面对凶残、贪婪的刽子手,老栓夫妇、茶客们都“笑嘻嘻”、“恭恭敬敬”;老少茶客们把夏瑜的壮举视作“发了疯了”。这些细节描写都反衬出群众的愚昧。从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鲁迅先生对这些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种深广的郁愤。

24、请简析鲁迅作品《药》的主题。

答:华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革命者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动人们丝毫不理解,夏瑜对群众落后状态的深切同情,反被人们骂为“发疯”。反映了尚未觉醒的群众与革命先驱者之间的隔阂。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剐,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25、说说小说《故乡》题目的好处。

答:①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③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发生了巨大变化,启发读者思考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26、《故乡》中闰土在“迅哥儿”让他挑选一些东西时,拣了香炉和烛台,联系前文叫少年好友“迅哥儿”为“老爷”的情节,请对“拣香炉”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闰土“拣香炉”与“叫老爷”的做法一样,思想上受封建观念的影响,不同的是“叫老爷”反映了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束缚;“拣香炉”则说明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两者都说明闰土迟钝麻木。

27、鲁迅在《故乡》的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请概述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作者期盼闰土、水生、杨二嫂以及他们的后辈能从历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过上新的生活。

28、阐述《故乡》中对比的艺术。

(1)人物的对比。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不同,杨二嫂的变化等。

(2)人物关系的对比。现代的“我”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我”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现在的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与“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希望中的宏儿与水生将来的正常关系与现在的“我”与闰土隔阂关系的对比。

(3)环境的对比。少年时期月下刺猹的美丽图景和此次回家迁徙所看到的农村萧索的环境。

这些对比揭示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严重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殷切希望。

29、《故乡》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

答: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30、请你说说,孔乙己为什么成为“不会营生”的废物?

答:他读的书,从他的语言中,可见都是孔孟之道,是一套封建文化思想,这样的书叫读书人鄙视劳动。而科举制度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鄙弃劳动。

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4

第一单元

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词:是诗歌的一种。词的全名为曲子词,又叫长短句,是与曲调相谐和的唱词。词起源于隋唐之际,隋代已有声腔,曲调,但不见曲子词。到了唐五代开始出现发间曲子,也就是有了乐谱后而按谱写词,名为曲子词,后简称为词。现存最早的民间曲子词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室中发现的敦煌曲子词。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是李白的《忆秦娥》和《菩萨蛮》。因而李白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词发展于五代,到了宋代发展到顶峰。根据风格特点,词有婉约和豪放之分;按照字数,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之分。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课本中选入了他的作品《雨巷》。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诗人、学者。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有诗集《黎明的通知》,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第二单元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第三单元

1、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注意所学鲁迅文章的出处)

2、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散文《旅途随笔》《随想录》等。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

3、梁实秋(1903-1987),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品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第四单元

1、新闻体裁有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评论等。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感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新闻专访是记者事先选定采访对象,对特定的人物、文体、事件和风物进行专题性现场访问之后所写的报道,是集新闻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的一种可读性很强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是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

2、夏衍(1900-1995年)作家、剧作家。原名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

新闻“六要素”:WHEN时间WHERE地点WHAT事件WHO人物WHY原因HOW结果

新闻结构:标题(引题、正题、副题)、导语(第一段或开头第一句话)、主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结尾(结语)(有的新闻还有背景,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

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5

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喻证法

D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

E反问G反复F设问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简记

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B数量代C副介连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B表后文跳跃转折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B表讽刺反语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

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5篇_精选范文网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能的火焰;知识是春耕的犁头,当手在人生的道路上时,它会使田野郁郁葱葱,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知识点必修二,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语文知识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