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辅导

高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整理总结

发布时间: 浏览量:2

《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报任安书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整理总结 1

《陈情表》的“情”可以有三个层面的理解:一、情况。申说了自己与祖母相回依为答命不能离开,皇帝征召,虽感念国恩,却难以赴命的两难处境。二、情感。字里行间,传达了与祖母的一片深情。三、情理。圣朝的主张与自己的请求的合理性。综合在一起,本文的“情”复杂而深刻。这里有:对祖母养育的报答之情,对祖母缠绵病榻将不久人世的悲戚之情,对圣上拔擢的感激之情,对忠孝难全的狼狈之情,对难以赴命的焦灼之情,对朝廷催迫的不满之情,在等候观望中的惴惴之情等等,正因为这种复杂与深刻的情感的表现,使文章具有了历久不衰的魅力。

高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整理总结 2

阅读考题内容

一、大阅读的类型

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戏剧

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新闻、科普文、调查

二、传记考查的切入角度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高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整理总结 3

1、故事情节

楔 子,故事的序幕: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窦娥出。

第一折,故事的开端:蔡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严拒。窦娥苦。

第二折,故事的发展:驴儿下药,误杀亲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窦娥冤。

第三折,故事的高潮::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窦娥恨。

2、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苦命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而富有反抗精神的封建社会的童养媳。

苦命: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了童养媳,十七岁完婚,不上两年丈夫离世,被流氓恶棍纠缠,惹上人命官司,最终含冤被斩。这样把一连串的不幸遭遇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产生了浓厚的悲剧的效果。

善良孝顺,安分守己: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苦,于是赶紧阻拦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有主见,刚强:窦娥冤窦娥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反抗精神: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3、三桩誓愿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表明自己的清白,冤情足以动天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斗争矛头更加明确,不可颠倒。三桩誓愿的提出都是先宾白,再用曲词强化。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而感人。并且都运用了典故,用明君、忠臣、贤媳作比,强调自己蒙受的冤情之真之深,也暗示了自己三桩誓愿都能实现。三桩誓愿的实现都借助了超现实情节,突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感天动地的巨大力量,同时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奇异的浪漫色彩,使得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4、悲剧原因

A、直接责任人:张驴儿父子——以强欺弱,以恶欺善。

、主要责任者:太守桃杌——吏治腐败,贪赃昏聩(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C、间接责任者:窦天章——热衷功名典押女儿。蔡婆婆——懦弱动摇引狼入室。赛卢医——既是造恶者也是助恶者。

5、矛盾冲突

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的。《窦娥冤》中有三个层面的矛盾冲突:1、社会冲突(高利贷盘剥、流氓恶霸的横行、吏治腐败);2、道德冲突(改嫁与守节);3、意志冲突(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不相信鬼神与不得不相信鬼神)

6、主题思想

通过写窦娥屈打成招从而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的情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揭示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及在它的庇护下流氓恶棍的横行,反映了人民深重的灾难和坚定的反抗精神。

7、曲词特点

第一、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

元杂剧中的曲词普遍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并且对人物的感情反复渲染,务尽务透,这一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同。如本剧第一折里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几段曲词,是表现窦娥对自己的命运的悲叹的。她先说自己“满腹闲愁”,老天知道了都会伤感;再尽情倾诉自己愁苦的情状:每日寝食不安,日夜受煎熬,看到烂漫的花枝、圆圆的月亮,也只能加倍觉得伤心断肠,心里是说不出的焦虑、烦闷,眉头总是紧锁着;接着她感叹自己的愁苦没有尽头,随即简略回顾了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最后她无可奈何地宽慰自己,把自己的不幸命运归因于前世注定,为了来世的幸福,此生她要好好积德。这几段曲词将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再如《滚绣球》,抒情性:悲愤地质问天地(直抒胸臆)、痛切地指斥天地(高亢激越)、大胆地否定天地(满腔怨愤);音韵美:呼告、对比、对偶、反问、反复(强化情感、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第二、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本剧是由窦娥一人主唱的,她的唱词朴素通俗,多用当时流行的俗语,大量引用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此外,作者对人物在特定时候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设计的唱词非常贴切,剧中的人物因此就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如第三折“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这是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唱词。她一面为自己的身世伤心,一面向婆婆“交代后事”。她反复唱“念窦娥”,表现了她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回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悲不自胜的心情。她向婆婆“交代后事”:“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几句唱词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意蕴无穷,极为动人。它让人感受到窦娥这位生命无端被戕害的青年妇女对生命的留恋,而她临死前对婆婆提出的要求之低,又表现了她在婆婆面前一贯的善良与温顺。

高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整理总结 4

1.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并非悲哀而不伤心。

2.哀兵必胜:遭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必定胜利。“哀兵”不能误解为哀丧的军队。

3.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4.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正:同情;误:喜爱)

5.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在这里解释为“难”.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

6.安危相易:平安与危难可以互相转化。易:变换。

7.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8.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不慌不忙地步行;权当是乘车。又借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

9.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

10.百身何赎:意思是白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后来表示对死者极其沉痛的悼念。赎:抵偿。

11.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需要付出艰辛。(正:培育;误:树木)

1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于现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成绩。百尺竿头:百尺高的竿子,佛教比喻道行修养的极高境界。

13.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指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

14.坂上走丸:坂,山坡。走:快跑,像在斜坡上滚弹丸一样,快地往下。形容事情发展很快。

15.鲍鱼之肆:卖咸鱼的铺子。比喻恶劣的环境。鲍鱼:咸鱼;肆:店铺。

16.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源。暴:损害。殄:绝。

17.暴虎冯(ping)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暴:徒手搏斗。冯河:涉水过河。

18.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做完。

19. 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事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蓝缕:破旧的衣服。

20.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容地势险要。

21.别无长物:表面上看起来是别无特长,其实是指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

22.别开生面: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格局。生面:新的格局。

23.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正:记忆;误:认识)

24.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25.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26.不敢旁骛:不敢再来求别的.形容注意力集中于一点.

27.不分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比喻不分高低优劣。

28.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 不讲道理。(正:使明白;误:作比喻)

29.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与“不约而同”区别开来,“不约而同”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30.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31.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温和或者商品销售行情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32.不经之谈:荒诞无稽的话。 (正:正常;误:经常)

33.不亦乐乎:不也很快乐吗?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34.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35.不可理喻;不是不值得让人搭理,而是不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36.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37.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38.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蛮横。

39.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40.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41.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容易误用为贬义。

42.不易之论: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不易理解的言论,实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43.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比喻人不成材,没有出息.作贬义。

44.不虞之事: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不虞:出乎意料。

45.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件事就可以满足的,后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是不止出现一次。

46.不肖子孙:指不能继承先辈事业或遗志的人。不肖:不像其先辈。

47.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的客人。速:邀请。

48.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用作谦词。

49.不孚众望:没有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贬义。

50.不法常可:不盲目效法因袭历来所认可的事。常可:永久认可的道理和成规。

51.不齿于人类:不能列入人类。意思是不能算人。齿:排列、并列。

52.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易混“不约而同”,只做状语不做谓语.

53.不逞之徒:指心怀不满而胡作非为的人。不逞:不得志,不如意。

54.不足为训:并非不值得作为教训,而是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

55.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56.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正:对;误:这样)

57.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58.不学无术:既没有学问,又没有能力。(正:学问;误:学习)

59.不速之客:没有邀请而门己来的客人。(正:邀请;误:迅速)

60.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61.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却意外地遇上了。(正:约定时日;误:日期)

62.不能自已:自己不能控制住感情。(正:停止;误:已经)

63.不可胜数:数都数不尽, 形容极多。(正:尽;误:胜利

64.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65.沧海横流:海水四处泛流。比喻时世动荡,社会动乱不安。沧海:大海。

66.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67.察颜观色:观察对方脸色,以摸清其真实的意图。(正:脸色;误:颜色)

68.差强人意:差:稍微地。原来意思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容易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69.长治久安:国家长期太平、安定。(正:太平;误:治理)

70.尝鼎一膏:膏:切成块的肉,尝鼎中的一块肉,从而可知鼎中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71.朝闻夕死:早晨听到了真理,晚上就死也甘心了。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的渴望。

72.陈言务去: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也指写作时要排除俗套,努力更新。

73.城下之盟:因敌军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了屈辱性的和约。

74.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正:塞住;误:充满)

75.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形容心满意足或十分得意的样子。

76.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77.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78.从善如登:登:升高。顺从好的就像登高一样。比喻学好不容易,要花力气。

79.从井救人:跟着跳下井去,打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的方式不当,不能救人反而危及自己。

80.错落有致:事物安排布置参差不齐而别有情趣。(正:情趣;误:景致)

81.大而化之:不是把大的化成小的,而是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82.弹(tan)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容易弄错感情色彩。

83.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正:偏袒;误:党派)

84.得陇望蜀:比喻人贪得无厌,得到了这个,还想那个。

85.登堂人室: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使用时不能只看其表层意思。

86.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87.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极其分明,就像看火一样。

88.独具慧眼:不可理解为只有一个眼,其实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

89.囤积居奇:把货物储存起来,等待时机高价出售以牟取暴利。(正:储藏;误:居住)

90.恶(e)衣恶食:粗劣的衣着和食物。

91.耳闻目睹:不能代替“耳濡目染”。

92.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的贬义。

93.耳濡目染:经常接触就自然而然受到影响。濡:沾湿;染:沾染。

94.耳根清静:耳边根清静,没有什么干扰。形容生活平静。

95.二三其德:意为三心二意,没有定准,不是形容品德低劣.

96.伐功矜能:炫耀自己的功劳,夸耀自己的才能。(正:炫耀;误:讨伐)

97.罚不当罪:惩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惩罚过轻。(正:相当;误:应当)

98.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99.繁文缛节: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正:仪式;误:文章)

100.犯而不较:别人触犯了自己不要计较

gt;>>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整理总结 5

鉴赏散文的语言

1、理解词语的含义

问法:简析、欣赏文中某个词语的含义。

答法:①、研究词语本身(词性、释义、修辞、内部结构)

②、结合上下文再次理解词语。

③、思考是否存在动态语境,即:是否有比喻、反语、借代、感情色彩变化等;或在语境中远距离引申产生的新义。

2、理解语句的含义

问法:理解文中的某个句子。

分类:①、含蓄句——指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有一定的警示作用、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

②、结构句——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③、主旨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

答法:理解字面含义+分析语境含义+挖掘隐藏含义(还原手法)

3、鉴赏语言的特色

问法:简述该文章的语言特色。

答法:遣词(叠词、熟语、成语、文言)+修辞方法+句式运用(长短句、整句、散句、反问句、祈使句、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等)+语言特色

TAG标签: 语文 知识点

高考语文必考的知识点整理总结_精选范文网

《报任安书》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