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现象参考整理
相关文章
世界上有很多有趣的地理想象,你知道有哪些吗?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看看吧!
高考地理现象参考整理 1
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太多话可讲却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很多同学在高考考场上可能由于太过紧张或过于亢奋而一时手足无措,答每道题都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写上几笔就觉得没有思路,又急着去做下一道,弄到最后“一题无成”,平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所以合理地安排好答题顺序,自信,沈稳地完成试卷是高考成功的的先导,对此,我们每一位考生都要给予重视。
首先,一定要大体上看一下试卷结构,看看各种题型,分值的分布,对整个卷子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全面的把握,这样你才能在安排答题顺序时心里有数,不致慌乱。这虽然已是“老生常谈”,但请各位千万不要“常谈常忘”。
然后开始答题,这没有太多的窍门,按照整个试卷的设计结构逐道求解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时学喜欢反着答题,即从后往前答,这其实不是一个好的答题习惯,因为整个试卷结构是出题人按照程度由易到难、分值由小到大的顺序安排好了的,打乱了顺序,会给自己增添不少的麻烦。
另外,就答题顺序,我还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确实要按照由简单到难的顺序,能得的分一分也不丢,将没有把握的题放到后面再去努力争取。但这里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先放一放的题不能太多,最多不超过三道。因为当你着手做一道题时,毕竟有了一些想法,若浅尝辄放,回头再看时,可能那些解题思路有的已被遗忘,有的步骤得数没有保存下来,这样无形中增加了许多重复劳动,解题成本变大;而且留下的题太多、会使自己心里没底,解后面的题时会产生急躁情绪和挫败心理,总觉得又是一道过不去的“关卡”,动辄欲轻易放弃,搞得“一题不会,满卷皆输”;再有你现在解不出的题回头再做时,也往往不易得解,即便得出,困难程度也会变高得影响你全卷的检查。所以,虽然很多老师,也有很多状元都建议大家做难题时先放一放,回头再攻克不迟,但我想告诉各位将要走进高考考场的同学情绪再稳定一些,不要轻易弃题,或许你稍稍慎重沉稳一点就能“柳暗花明”了。
高考地理现象参考整理 2
一、濒临海洋的荒漠地区
海洋是水汽的源地,云雨的故乡。大陆沿海地区一般受海洋影响较大,降水比较丰富,多属于气候湿润地区。但是,在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等地区却形成了荒漠环境。因为这里常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增温干燥;同时,盛行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水汽很少,云雨难以形成。此外,沿岸海洋中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进一步加剧了气候的干旱程度,使荒漠区一直延伸到海岸边。其中最典型的是南美洲的智利北部和秘鲁沿海地区,这里不仅是世界上降水最少、气候最干旱的地区,而且荒漠区随强大的秘鲁寒流向北延伸到赤道附近,成为一大自然奇观。
二、“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地球上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所以气候干旱。世界上的沙漠多分布在这里,故称为“回归沙漠带”。但是,这一带并非到处都少雨。例如我国华南地区,虽然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但因位于大陆东岸,地理位置优越,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每年夏季风和台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造成丰沛的降水。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充足,植被繁茂。特别是广东省的鼎湖山,森林茂密,万木葱茏,恰似镶嵌在华南大地上的一颗绿色明珠,赢得了“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之美誉。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现已参加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
三、纬度较“高”的炎热中心
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一般是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但是,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并不在赤道而是出现在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炎热中心。这里7月份平均气温多在30℃以上,其中利比亚的阿济济亚曾出现过58℃的绝对最高气温,是有名的世界“热极”。这是因为南北半球海陆分布不同,特别是赤道附近云量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加强,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撒哈拉沙漠地区终日晴空万里,烈日当空,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加上沙漠地区植被稀少,地表裸露,空气干燥,增温强烈,所以就形成了全球的炎热中心。
四、无寒暖流交汇的大渔场
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区,浮游生物的滋长和繁殖特别迅速,鱼类饵料丰富;同时,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都滞留在那里,所以渔业资源丰富。世界上的几个主要大渔场几乎都位于这些海区。例如大西洋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及中国的舟山渔场等等。但是,作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秘鲁渔场却与众不同,它的形成跟这里的上升流有关。上升流把海水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海水上层,供给海洋浮游生物所需要的养料,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饵料,因此秘鲁附近的海域也成为世界有名的渔场之一。
五、赤道雪山与极圈花园
赤道两侧的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在赤道南侧的赤道带内,有几座海拔超过5000m的高山,例如非洲坦桑尼亚境内的乞力马扎罗山、印度尼西亚伊里安岛上的查亚峰等。它们虽然地处赤道附近,但终年冰峰峭立,白雪皑皑,成为赤道地区的奇观。
乞力马扎罗山
北欧的冰岛虽然位于北极圈附近,但并不是一个终年冰天雪地、气候奇寒的国度,实际上全国仅有10%左右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冰岛气候相对比较温和湿润,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则比较暖和,所以人称“冰岛不冰”。此外,冰岛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温泉和热泉很多。当地居民充分利用温泉热水发展温室生产。在温室里生长着西红柿、黄瓜、辣椒等新鲜蔬菜,以及热带、亚热带出产的香蕉、葡萄等水果,还培育了多种艳丽芬芳的鲜花。由此可见,在冰雪茫茫的北极地区,得天独厚的冰岛就成了一块罕见的“热洲”。
高考地理现象参考整理 3
兴趣化学习成效最大
汪世英(师大附中高三学生,曾获物理竞赛国家级二等奖,保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培养学习兴趣是高效学习的一个准则。
主次分明—教材里关键的内容、核心的概念往往是小部分,通过严格的训练从而真正学到手,就能掌握其精髓,因此应该花大量时间仔细吃透教材。勤做练习—在大量的练习中要勤于思考,注意归纳总结。学会质疑—对书中不懂的地方,首先应该独立思考,从已获知识出发,借助联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生疑和解疑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培养能力。
王思齐(雅礼中学高三学生,曾在全国高中物理联赛中获奖,保送清华大学。)
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再好的人用的方法对你也只能是一个参考。
在平时的学习和应对高考过程中,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想一下子把能找到的题目全部做完后水平就会突飞猛进,因为每天做太多的题会使人厌烦并僵化思维。而且由于老师出题也来自有限的资料,如果提前都做过,回回考试打满分,给自己造成一种“天才”的假象,等真正碰到新题就会不知所措。去年物理复赛第6题乍一看是道旧题,十分简单,大家按着套路走下去,结果中了陷阱,甚至有一位看书最多的同学因此痛失一等奖,无奈只得参加高考。事后大家作了个总结:题目做得太多了。
每天都要有好心情,不要总是忧心忡忡,想一些“如果...,就...”。每当有人问起我“万一...”,我总是说“到时候再说吧”,这就是我的乐观态度。此外,在学习时不要打疲劳战,这样才能吃得下睡得着,考试不怯场,面试不紧张,“是金子自然会放光”。
姚金宇(雅礼中学高三学生,曾在信息学全国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保送北京大学。)
要清晰地探讨“如何学习”这个话题,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我觉得还是要从学习态度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了兴趣在“学”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一旦对所学知识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地、积极地甚至是充满热情地去学,这样才能学好。
其次,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和如何合作学习这两种重要的“战术手段”。在学习特别是竞赛学习中,要学会从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兼容并包”能够最大限度拓宽知识面。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好的学习氛围也很重要,这样就可以充分地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大家在一起,遇到新问题一起讨论、及时总结,交流学习成果,不但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还能够激发创新灵感,获得更大的进步。
重视功课的温习。背过英语单词的人都知道,不管你用多么巧妙的记忆法,如果长时间不接触,还是会忘记。这并非倡导死记硬背,而是强调时常温习的重要性。
精选书籍搞好自学
封格(师大附中高三学生,曾在化学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保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我认为,在学习时应该抓住课堂所学,立足于课本。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以老师指定的辅导书为蓝本超前自学,标出疑问处,在课堂上寻求解答。高考的命题范围始终围绕课本,考点也大都出自课本,跟着老师走是最好的选择。精选书籍,强化迁移训练。相同内容的复习资料做好做透一本就可以了,以达到熟练掌握课本内容、了解各书各章重点的目的,若条件允许,其他同类书籍可广为涉猎,但至少先要做完一本。最不理智的行为是买许多内容相同的书,这一章节做一本,那一章节做一本,“蜻蜓点水”只会降低效率,事倍功半。
高考地理现象参考整理 4
北京市文科状元史小楠毕业于北京四中,去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她对如何学习英语、语文、政治等课程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在考前回家复习这段时间,我每天要做20分钟听力练习,这对平时保持一种听的状态很重要。”她说,如果把听力练习放几天,就会发现听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另外,史小楠的老师在高三时提倡书虫式阅读,即每周阅读一本英语书,写一个故事梗概,强迫自己阅读。语法在平时随着老师讲解走,考前应该能够节省很多时间,不用再背。
语文就是抓基础,打好基础总体分数就不会太低。作文平时要积累素材,“按老师的说法就是高考之前头脑里要装有50个例子。”史小楠介绍:“这样不管 考试时出哪方面的题,都可以 找到相应的例子用在文章中,而这些例子可以从《读者》、《文摘》等各类书报杂志上看到。”
史小楠复习政治分为四步走:先背知识点,然后再提取一相框架,在头脑中把这些知识结构系统化,再往里填充内容。然后做了十年的高考题,主要是大题,研究正确的答题结构。在高考前一段时间开始上热点。
历史主要是背书。“五本书,知识量非常大,知识点也非常细小,一个字一个字地背下来显然也不可能。我就是翻书,翻了很多遍,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做题时能做出来,但不像有些考生能清晰地背出来。我就是保持有一个印象,然后做总结,思路就比较清晰了。高考前主要就是做题了,依然做了十年的高考题,温习了知识点。”史小楠 说:“地理比较重要的是识图能力。把图识清楚了,比如区域地理,我还把那些世界的、中国的轮廓图复印下来,再分河流、山脉、岛屿分类填在图上。甭管以后考卷上出现什么图形,我头脑中都会有个快速反应。”
点评:史小楠各科学习方法,我感觉都有独到之处。比如高考作文,很多同学有想法,有创意,有观点,但是缺乏有说服力论据与事实。因此,作文写得比较空。如果考生脑子里装有几十个例子,可以很好避免这种现象。因此只要刻苦学习、方法得当,心态好,高考一定能成功。
高考地理现象参考整理 5
赤潮
赤潮现象并不是血液覆盖了海洋,而是由于数量众多藻类和浮游生物爆发性的增殖充满了水域,聚集的微小生物将水域染成了鲜艳的红色,有些赤潮是无害的,但有些含有有毒物质,就会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命。海洋里出现赤潮和陆地上出现雾霾差不多,在海洋里也不好混啊~
帝王蝶迁徙
这些橙黑相间的蝴蝶在美国的大片地区穿行,集体迁移是由于天气原因,越是寒冷,帝王蝶就迁向更南的地方以保证温暖。跨越这样遥远距离的旅程是如此漫长,以至于没有一只蝴蝶飞完全程,于是他们就生一个树林那么多的孩子,让孩子接着飞,这场旅行还算是成功的!
乳状云
虽然有时会被称为“欧派云”,但这些主要由冰组成的云,更多呈现出一种蜂窝状的悬挂形态,他们延伸数百英里,看似静止,来势汹汹。这种云的出现是一种对风暴极端天气甚至火旋风的警告。
火焰彩虹
有种大气现象只有在太阳高悬,阳光穿过干净高云层,特别是用六角晶体做的云层才会出现,那就是火焰彩虹。阳光穿过云层照射到垂直的一面,发生散射,并在大范围内显示出一个让人联想到彩虹的炫丽光谱。
陶斯之声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小城陶斯(Taos)的一些居民和访客多年来一直被沙漠中一种神秘而微弱的低频嗡嗡声所困扰。奇怪的是,陶斯城只有2%的居民说听到过这种声音。有人认为它是非常规声学效应的结果;还有人怀疑是群体恐惧症或某些不为人知的邪恶因素在作怪。不管把它解释成为哪种声音,无论从心理、自然或超自然的角度考虑,没有一个人能够确定声源在何处。这就给小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狐火
只有在夏末时的热带地区,在潮湿腐烂的树皮上才能发现这些发光的蘑菇,只有在最潮湿的季节才能广泛的看到他们。他们发出的光远远不像我们现在所适应的人造光,这种黑暗中发光的蘑菇是最新演变出来的,是在巴西圣保罗附近的州立旅游公园确立之后的那几年才被发现。
蓝洞
虽然这些淹没在水底的洞穴一般是圆形的,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大小的。它的一个主要成因是一个地下洞穴在延伸时塌陷出了一个开口,洞越深,洞也就越蓝。蓝洞可以在伯利兹,埃及的红海和加勒比找到,然而其中最深是巴哈马德迪恩斯蓝洞。神秘的蓝洞就像是地球深邃的蓝色眼眸。
2016年7月24日,三沙发现世界最深海洋蓝洞。经过专家的现场探查确认,三沙市政府2016年7月24日下午正式命名西沙群岛永乐环礁的海洋蓝洞为“三沙永乐龙洞”,其被证实为世界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位于三沙市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晋卿岛与石屿的礁盘中,深达300.89米,地址坐标为北纬16°31′30″、东经111°46′05″。
极光
极光的主要成因是由太阳发射出的以每秒1000公里的速度,在外太空运行的高能带电粒子放射出的名叫等离子的电流,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时,粒子被电离层的磁场捕获并随之运动。这种等离子电流叫做太阳风,所以只有当地球上的粒子与太阳风碰撞时,北极光、南极光才能被get到。
雪卷
这种大块的雪团从山上滚下的现象发现于北美和英国,雪团滚起来很像风滚草,和一般的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由于中心部分很脆弱,不如其余部分结实,以至于风将中间吹出孔洞—像甜甜圈一样。
死亡冰柱
自3年前被发现后,这一现象以“死亡冰柱”的名字广为人知,其实质是在深海底部冻结的低温盐水,形成白色的冰柱。碰到冰柱的海洋生物都会被冰冻其中,尸横遍野,这一现象是由比一般海水密度更大的低温盐水造成的,这种冰柱首次在埃里伯斯火山底下被发现。
旋风冲锋火旋风
火旋风是卷挟着火焰的龙卷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些龙卷风会从破坏建筑中拾取热量,然后使龙卷风中心获得热量,形成一个燃烧的涡流。火卷风很危险,尤其是拾取热量时,它们会点燃自己,然后向四面八方开火,继而导致火灾。
冰钉奇观
这些狭窄的冰钉位于安第斯山脉,奇怪的是,这些冰钉大多指向太阳,长度介于2米到5米之间。它们是由于积雪表面的一些坑洞发射了阳光,加速了坑洞里面积雪的升华,从而形成了更大的洞,从而形成了冰钉。
沙尘暴
沙尘暴在沙漠中很常见,成因并不是谜。通常风只吹起一些尘土,然后飞走了。但如果风一次吹起了过多沙尘,就变成了能够摧毁田地,甚至造成伤亡的可怕力量,事实上有些沙尘暴大到能从太空看到。
高考地理现象参考整理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