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基础知识点推荐模板
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有很多公式,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物理知识点需要总结.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高考物理冲刺知识点总结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物理基础知识点推荐模板 1
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该点的电场强度;
1、定义式:E=F/q;E是电场强度;F是电场力;q是试探电荷;
2、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中某一点的场强方向就是放在该点的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3、该公式适用于一切电场;
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
高三物理基础知识点推荐模板 2
声与光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3.乐音三要素:①音调(声音的高低)②响度(声音的大小)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6.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7.真空中光速:c =3×108m/s =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平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10.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1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12.平面镜成像实验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13.人远离平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1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1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1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17.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18.凸透镜成像试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19.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高三物理基础知识点推荐模板 3
一、复习以“教材为本”,明确教材是高考的立足点,而不是高考的全部内容
必须以教材为本,认真使用好统编或推荐的教材,而不必一味地钻入高考复习的各种资料中。但必须认识到,教材本身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跟不上知识、技术的发展。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些以人们关心的自然现象和现代科技发展中的新问题为题材的题目(信息题)。因此,在高考复习中,既要依据教材搞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也要结合高考实际,在复习中相应补充一些新知识、新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复习以“大纲为纲”,明确大纲是高考的基本要求,但不是发展智能的封顶框框
教育部统一颁发的物理高考大纲,对物理高考复习提出了基本要求,无疑是要贯彻执行的,但考虑到高考命题的灵活多样性,如高考命题中有混选题、设计性实验题、信息题等,均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能力。高考的改革和发展启发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必须把落实大纲要求和充分发展学生的智能高度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复习应“重视概念”,深刻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而不是死记硬背定义和公式
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和依据。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真正掌握物理意义,这是物理和数学的本质区别。有些物理问题,从数学角度来看,计算简单,但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得出正确结果,学生往往感到难度很大,特别是高考中的混选题,有些选项模棱两可,使学生无从下手。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掌握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物理意义。如在复习运动学知识时,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平抛运动公式,而应在学生掌握和两个变速直线运动公式的基础上,讲清楚在不计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平抛运动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两个方向的分运动具有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和运动时间相等的特点。使学生由此及彼,灵活运用。总之,在复习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讲明物理的真谛,灌输学习物理的正确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复习应“精讲多练”,采用“少、精、活”的启发式,而不是“多、繁、死”的题海战
在高考的压力下,许多学校和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入了题海战的死胡同,高考复习要敢于顶住这股压力,要坚决摒弃课堂复习中的“多、繁、死”题海战。提倡“精讲多练”和“少、精、活”的启发式,即课堂上教师所讲的例题和要求学生做的练习题必须是精选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灵活性的少量题目,教师要注意讲得精、讲得少、讲得活(举一反三,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要把主要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和做练习。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少、精、活”呢?
一要紧扣高考大纲,重视学生实际,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的思想集中在高考大纲要求的知识中思索,引导学生把基本知识弄通弄懂,并能灵活运用。
二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提的问题既是复习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又能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析问题既要因势利导、顺理成章,又不包办代替,限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解决问题既要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又要启发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如,复习向心加速度时,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而又有加速度感到不易理解,教师应兼顾强调速度的矢量性质,启发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速度的变化”,使学生加深对加速度概念的认识,然后推导出。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例如,要求学生从向心加速度出发,寻找其他导出的方法。学生容易想到可以将匀速圆周运动看作两个简单的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由此导出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式。再如,在复习《电场》一章,讲到电场强度时,在简要讲解有关的知识点后,可以出示一个关于等量点电荷连线中垂线上的点的场强问题的题目,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
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能很好地实现教师少讲、精讲、活讲,学生多练、精做、活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复习应“加强实验”,突出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掌握,而不是“纸上谈兵”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的知识和技能是物理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实验复习决不能搞“纸上谈兵”,走“黑板上讲实验,练习上写实验,考试时背实验”的歧途。
高三物理基础知识点推荐模板 4
力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返回目录>>>
高三物理基础知识点推荐模板 5
摩擦力内容归纳
1、摩擦力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或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②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说明:(1)“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2)滑动摩擦力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静摩擦力的大小:①与相对运动趋势的强弱有关,趋势越强,静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过最大静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触面相互挤压力FN无直接关系。具体大小可由物体的运动状态结合动力学规律求解。
②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在中学阶段讨论问题时,如无特殊说明,可认为它们数值相等。③效果: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公式:F=μFN(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说明: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
5、摩擦力的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
高三物理基础知识点推荐模板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