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解题研究学习与思路范文
相关文章
高考物理中,拉开中等生和优秀生差距的主要是两个部分:实验题和压轴题。实验题之所以不好得分主要原因是其变化太多,太灵活。同学们经常有一种感觉就是:明明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了,可是高考实验题总是考到了自己准备之外的东西。如何才能学好物理呢?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快来学习学习吧!
高中物理解题研究学习与思路范文 1
1.“圆周运动”突破口—关键是“找到向心力的来源”。
2.“平抛运动”突破口—关键是两个矢量三角形(位移三角形、速度三角形)。
3“类平抛运动”突破口—合力与速度方向垂直,并且合力是恒力!
4“绳拉物问题”突破口—关键是速度的分解,分解哪个速度。(“实际速度”就是“合速度”,合速度应该位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上,即应该分解合速度)
5.“万有引力定律”突破口—关键是“两大思路”。
(1)F万=mg 适用于任何情况,注意如果是“卫星”或“类卫星”的物体则g应该是卫星所在处的g.
(2)F万=Fn 只适用于“卫星”或“类卫星”
6.万有引力定律变轨问题突破口—通过离心、向心来理解!(关键字眼:加速,减速,喷火)
7.求各种星体“第一宇宙速度”突破口—关键是“轨道半径为星球半径”!
8.受力分析突破口— “防止漏力”:寻找施力物体,若无则此力不存在。
“防止多力”:按顺序受力分析。(分清“内力”与“外力”—内力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外力才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9.三个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动态分析突破口—(矢量三角形法)
10.“单个物体”超、失重突破口—从“加速度”和“受力”两个角度来理解。
11.“系统”超、失重突破口—系统中只要有一个物体是超、失重,则整个系统何以认为是超、失重。
12.机械波突破口—波向前传播的过程即波向前平移的过程。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关系—“上山抬头,下山低头”。
波源之后的质点都做得是受迫振动,“受的是波源的迫” (所有质点起振方向都相同 波速—只取决于介质。频率—只取决于波源。)
13.“动力学”问题突破口—看到“受力”分析“运动情况”,看到“运动”要想到“受力情况”。
14.判断正负功突破口—
(1)看F与S的夹角:若夹角为锐角则做正功,钝角则做负功,直角则不做功。
(2)看F与V的夹角:若夹角为锐角则做正功,钝角则做负功,直角则不做功。
(3)看是“动力”还是“阻力”:若为动力则做正功,若为阻力则做负功。
15.“游标卡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读数突破口— 把握住两种尺子的意义,即“可动刻度中的10分度、20分度、50分度的意思是把主尺上的最小刻度10等份、20等份、50等份”,然后先通过主尺读出整数部分,再通过可动刻度读出小数部分。特别注意单位。
16.解决物理图像问题的突破口— 一法:定性法—先看清纵、横坐标及其单位,再看纵坐标随着横坐标如何变化,再看特殊的点、斜率。(此法如能解决则是最快的解决方法) 二法:定量法—列出数学函数表达式,利用数学知识结合物理规律直接解答出。(此法是在定性法不能解决的时候定量得出,最为精确。)如“U=-rI+E”和“y=kx+b”对比。
17.理解(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电势差)概念的突破口— 重力场与电场对比(高度-电势,高度差-电势差)
18.含容电路的动态分析突破口—利用公式C=Q/U=εs/4πkd E=u/d=4πkQ/εs
19.闭合电路的动态分析突破口—先写出公式I=E/(R+r),然后由干路到支路,由不变量判断变化量。
20.楞次定律突破口—(“阻碍”—“变化”)(相见时难别亦难!)即“新磁场阻碍原磁场的变化”
21.“环形电流”与“小磁针”突破口—互相等效处理。环形电流等效为小磁针,则可以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来判断环形电流的运动情况。小磁针等效为环形电流,则可以根据“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来判断小磁针的运动情况。
22.“小磁针指向”判断最佳突破口— 画出小磁针所在处的磁感线!
23.复合场中物理“最高点”和“最低点”突破口—与合力方向重合的直径的两端点是物理最高(低)点。
24.处理洛伦兹力问题突破口—“定圆心、找半径、画轨迹、构建直角三角形”
25.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突破口— 一半是画轨迹,必须严格规范作图,从中寻找几何关系。另一半才是列方程。
26.“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问题”的突破口—重力、电场力(匀强电场中)都是恒力,若粒子的“速度(大小或者方向)变化”则“洛伦兹力”会变化。从而影响粒子的运动和受力!
27.电磁感应现象突破口—两个典型实际模型: “棒”:E=BLv —右手定则(判断电流方向)— “切割磁干线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圈”:E=n△Φ/△t—楞次定律(判断电流方向)—“处在变化的磁场中的那部分导体”相当于“电源”
28.“霍尔元件”中的电势高低判断突破口— 谁运动,谁就受到洛伦兹力!即运动的电荷(无论正负)受到洛伦兹力。
高考物理复习6个关键点 重点扫除知识“盲点”
对照考纲,把新课学习时不太清楚的知识点全部都弄清楚,把已经弄清楚的进一步熟练。其中包括物理概念,定理、定律,所有的公式,搞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能够进行推导。避免涉及到基本知识时不能把握题目的真正意图,或选择题不能够正确的辨析,计算题用错公式,张冠李戴等。
基本题型反复熟练
每一种基本题型,每一种基本模型,都要重新过手,要做到“三不”,即:不怕麻烦、不怕重复、不厌其烦。比如:追击问题、传送带问题,板块模型、动生电模型、感生电模型等逐一梳理,绝不遗漏。
厘清力学三条主线
● 牛顿定律—整个力学的基石。它确立了运动与力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受什么力就会做什么运动。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就搞清楚了力学的根本。
● 能量观点—主要涉及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律(包含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观点解决问题比牛顿定律更“高端”,它能够解决一些牛顿定律在高中阶段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变速率曲线运动)或者更加方便的解决一些牛顿定律不便于解决的问题(如复杂的多过程问题)。
● 动量观点—包括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注意区分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以及各自擅长解决的问题;注意区分能量守恒定律与动量守恒定律,以及它们各自擅长解决的问题。
厘清了这三条力学的线索,同时也就解决了电学一半的问题。
课本和考纲是“秘籍”
复习过程中,不能脱离教材,教材要认真阅读,而且要精读。包括教材上的那些装置、情境图,还有课后的练习题。选修3-3(热学)、选修3-4(振动、波、光学)、选修3-5近代物理部分(波粒二象性、原子原子核),这几部分的教材更要反复地阅读、梳理、并熟练记忆。
需要攻克“实验堡垒”
实验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复习中,所有的实验,都要从实验目的入手,知道实验设计的来龙去脉,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还可以有什么变化。切忌死记硬背。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以“变”应“变”。
定时训练是“磨刀石”
复习之后即时的定时训练,既可以有效地检查复习的效果,以便即时进行弥补,又可以训练解题的速度,提高熟练程度,这一点必须长期坚持。
高中物理解题研究学习与思路范文 2
读题作图(作情境图)→研究对象(隔离法、整体法)→分析作图(受力分析----作受力图或平面受力图、运动过程分析----作轨迹图或者 图、能量转化情况分析----作草图、动量转化情况分析----作草图、电路分析----作电路图、光路分析----作光路图、实验分析----作装置图、数据处理图象等)→列方程组(把已知量、未知量标在图上,方程几乎都由图上得出)→解方程组(数学技巧)→检验结论(数据是否正确、单位是否正确、符号是否正确)→反思小结(总结经验、教训。此环节高考试卷上省略,平时要作好)。
受力图、最高点的受力图不难列出方程,根据小球从最低点到高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也不能列对方程(这一步叫“列方程组”:方程从图上得出)。难点突破,剩余的就是数学运算技巧了(这一步叫“解方程组”)。
解: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小结:不作图或作图错误的学生,当然不易做对这道题。所以作对图,才能做对题。作图法是突破难点的好方法,愿君教会学生。
一定要养成先作图后做题的习惯!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轨迹图等一般要用尺规把图作准(否则影响求解),其余图可随手画出大致的草图。图一般应画在试卷上,便于阅卷教师读懂解答过程。
高中物理解题研究学习与思路范文 3
方法1:直接判断法
根据所学的概念、规律等直接判断,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基本不需要推理的常识性试题,这些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识记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方法2:特殊赋值法
试题选项有不同的计算结果,需要考生对结果的正确性进行判断。有些试题如果考生采用全程计算的方法会发现计算过程烦琐,甚至有些试题超出运算能力所及的范围,这时可采用特殊值代入的方法进行判断。
方法3:特例反驳法
特例反驳法是在解选择题时,当碰到一些似是而非并且迷惑性极强的选项时,直接运用教材中有关概念往往难以辨清是非,而借助已掌握的一些特例或列举反面特例进行反驳,逐一消除干扰项,从而快速获取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
方法4:选项分组法
有一类选择题,可以通过合理想象,灵活分组进行解答。这类选择题的题干中有“分别”“依次”等强调顺序的词语出现。先找出最有把握判断的叙述项,并把它们的位置固定,再与供选项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答案。这种解法既可避免多选、漏选,又能提高答题速度。
方法5:巧用推论法
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推论,这些推论在计算题中一般不可直接应用,但运用其解答选择题时优势就显而易见了,可大大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方法6:筛选法
筛选法是根据已经掌握的概念、原理、规律,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不合理因素(不正确的选项),将其逐一排除,从而获得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
方法7:比较分析法
如果涉及一个图像,可以对图像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仔细观察。如果涉及几个图像,可以分别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相似处和相同条件下的不同处。比较分析法是确定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
方法8:等效思维法
等效思维法就是要在保持效果或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对复杂的研究对象、背景条件、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分解、重组、变换或替代,使它们转换为我们所熟知的、更简单的理想化模型,从而达到简化问题的目的。
方法9:信息特征法
信息特征法是根据试题提供的各种信息特征(如结构特征、位置特征、性质特征、组成特征、现象特征、数值特征等),进行大跨度、粗线条的分析,推理或联想的一种方法,可以做到去表象、抓实质,融会贯通,快速求解。
方法10:计算推理法
计算法是根据命题给出的数据,运用公式推导或计算其结果并与备选选项对照,作出正确的选择,这种方法多用于涉及的量较多,难度较大的题目。
高中物理解题研究学习与思路范文 4
一、审题能力
审题过程要了解这样几个方面:
①题中给什么;
②题中要求什么;
③题中隐含什么;
④题中考查什么;
⑤规律是什么?
技巧一:审题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
技巧二:审题过程中要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挖掘隐含条件的方法:咬文嚼字,将图像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二、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常见模型有:弹簧模型、单摆模型、滑块模型、悬绳模型、等效电路模型、滑杆模型
三、分析状态、分解过程的能力
①要能把子系统从大系统中分离出来;
②要能把子过程从总过程中划分出来;
过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a.重视对基本物理过程的分析;
b.用慢镜头分析物理过程;
c.用作图的方法分析物理过程。
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①比较繁的字母或数学运算
②题中涉及的几何关系
③对于图象的要求
五、空间想象能力
六、规范答题的能力
规范解题的总原则是:说理要充分,层次要清楚,逻辑要严密,语言要规范,文字要简洁,题解必须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包括对物理关系的说明和判断,对所研究的对象或过程的说明,对解题依据的说明。
文字叙述的“五言”原则:
1、言之有物2、言之有理3、言之有序4、言简意赅5、言图并茂
必要的文字说明:
① 对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
② 对于物理关系的说明和判断;
③ 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者所描述的过程;
④ 说明作出判断或者列出方程的根据,这是展示考生思维逻辑严密性的重要步骤;
⑤ 说明计算结果中负号的物理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
⑥对于题目所求、所问的答复,说明结论或者结果
题解中方程的书写要规范:
①要用字母表达的方程,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
例如,要“F-f=ma”,不要“6.0-f=2.0a”.
②要原始方程,不要变形后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
例如,要“F-f=ma”“f=μmg”“v2=2as”不要“v2=2(f-μmg)/m?s”
③要方程,不要公式,公式的字母常会带来混乱
例如,本题若写出“F=ma”就是错的.
④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续”进一些东西。例如,本题的解答中,不要“vt=2as=2F合/ms=2(F-f)/m?s=2(F-μmg)/m?s”.
⑤数字相乘,数字之间不要用“?”要用“╳” 不要“1/2?10?32”,而要“1/2╳10╳32”
⑥力求简洁,当vt=0时,不写“vt=v0-at”而是直接写“vt=v0-at =0”
⑦卷面上不能“约”.例如不能在GMm/r2=mg上打“/”或者“╳”相约.
⑧文字式做答案时,所有字母都应是已知量.
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
①字母要写清楚、写规范,忌字迹不清、了草,阅卷时因为“v、r、ν、γ”不分,“G的草体像a”,希腊字母“ρ、μ、β、η”笔顺或者形状不对而被扣分已屡见不鲜。
②物理符号系统要规范:
ⅰ.尊重题目所给的符号,题目给了符号一定不再另立符号
ⅱ.一个字母在一个题目中只能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忌一字多用。
ⅲ.注意延用习惯用法。
ⅳ.角标要讲究:角标的位置应当在右下角,比字母本身小许多。
规范使用学科语言是不失冤枉分的保证
题目的答案要讲究
①对题目所求,要有明确的回应,或者在行文中已经设定,或者在最后要说明.
②文字式做答案的,所有字母都应是已知量,如果最后表达式中含有未知量或者中间时,即使前面已经求出了,也视为运算没有结束,不给答案分.
③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者分数做计算结果(文字式的系数是可以的),如“πkg”、“m/s”、“m/2”等做答数都是不规范的.
④如果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结果一般应取2至3位有效数字,不要取1位有效数字或者许多有效数字.
⑤矢量取负值时应当说明负号的意义,“-55m/s”“-2m/s”做答案是不妥的.
⑥如果题目求的是矢量,只回答大小是不完备的,要同时答出大小和方向.
提高规范答题能力的方法:1.强化规范意识,树立“高考无小事”的观念;2.充分发挥教材及高考标准答案的示范作用;3.课堂同步反馈,教师有意识地指导;4.课后认真评判试卷、评讲试卷,实行延时反馈。
高中物理解题研究学习与思路范文 5
误区1.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成绩越好。
这是最大误区,保证学习时间并不能保证成绩。不在于学了多少时间,而在于学会了多少。不少高三学子“挑灯夜战”,经常熬到凌晨,此时大脑已经很疲劳,效率可想而知。懂得劳逸结合、适时休息和锻炼的人,是高三学子中的智者,也是能否走出题海的标志。
误区2.课堂上听明白了就认为自己会了。
老师讲过的题目,考试时类似,可条件变一变,很多人就又不会了。就像高考题,学生会觉得似曾相识,但不一定能考高分。问题就在于“听明白了”是老师的讲授,学生听课时被动地接受,没有经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考。因此,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貌似听明白了,碰到新问题新情境还是不会。
误区3.做习题追求答案,重结果不重过程。
一些学生做题,得出答案就结束了,没有反思,没有归纳,没有总结,没有举一反三,过分追求结果,不重视解题的思维过程。其实,把思维过程整理和展示出来是学习的好方法。要学会用慢镜头展示思维的关键处,学会用放大镜放大思维的细节。平时在这些地方花时间“感悟”一下,使这种思维方法形成习惯,复习效果妙不可言。
误区4.题目做得多收获多,重数量轻质量。
不少学生潜意识中认为习题多做多得,其实不然。反思一下,历届高三学子一年里要做多少题?有多少题目是白做的?这里要学会舍弃,偏题、难题、怪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果断抛弃,要重视做题的质量而非数量。
高中物理解题研究学习与思路范文_精选范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