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三学习方法 > 高三语文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经典

发布时间: 浏览量:8

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经典 1

一、字词语言

1、古今异义词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指农事今:泛指

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觉今是而昨非是古:正确今:判断词非古:过错、错误今:不

恨晨光之熹微恨古:埋怨、遗憾今:仇恨、怨恨

2、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

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

(2)形容词作名词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儿童、小孩子

(3)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抚琴、读书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划船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4)使动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5)意动

乐琴书以消忧乐:以。。。。。。为乐

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愉快

善万物之得时善:以。。。。。。为善羡慕

3、一词多义

引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导、引来

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弓

相如引车避匿掉转

引兵欲攻燕率领、引导

秦军引而去避开、退却

乘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

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牛十二,乘韦先四的代称

策策扶老以流憩拄着

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引申为_

夸父弃其策拐杖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引申为驯养

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辈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4、虚词把握

以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连词相当于“而”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介词把、拿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动词用,采取

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副词通“已”,已经

相当于“何”的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胡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奚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焉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曷

二、理解分析

1、结构层次

(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1)“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做官

(2)“觉今是而昨非”——认为以前所为是错的

(二)归家之后的情状

(1)心情愉快——小舟轻飏,和风吹衣

(2)归心似箭——“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家人欢迎——“童仆迎接,稚子候门”

(4)修身养性——饮酒、游园、观景

(三)回归田园的愉快生活

(1)远离_,享受天伦

(2)读书抚琴,颐养天年

(3)驾车乘舟,寻幽探胜

(四)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1)人生苦短,淡薄名利

(2)乐天安命,顺其自然

2、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音韵和谐

行文注意对仗骈偶,且又灵活多有变化。既讲用韵辞采,又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强烈

作者的感慨、追求、心志等借助于景物描写而自然流露,全辞情真意切,沁人心脾。

(3)结构谨严,不蔓不枝

首段直接抒情,照应序文;二、三段借物抒情,表达情怀;末段属总结,卒章显志。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经典 2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经典 3

1、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3、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作的艰苦。

4、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5、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简朴。

6、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7、不为已甚:指对别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1、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

12、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4、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6、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7、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19、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20、讳莫如深:隐瞒的再没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积少可以成多。

23、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24、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

25、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26、胶柱鼓瑟: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27、开门揖盗:比喻引进坏人,自招祸患。

28、梁上君子:代称窃贼。

29、屡试不爽:屡次实验没有差错。

30、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1、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

32、披肝沥胆:比喻真心相见,倾吐心里话。

33、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34、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35、三缄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

36、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37、色厉内荏:外表强硬,内心空虚。

38、尸位素餐:空站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39、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

40、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41、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相互庆贺有官可做。

4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为人品德高尚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

43、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

44、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45、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

46、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47、烜赫一时: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

48、虚与委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49、一傅众咻:一人教,众多的人干扰。

50、余能可贾: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经典 4

一、成语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持之以恒。锲,用刀雕刻;舍,停止。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同“又”。

3、虽有槁暴:同“曝”,晒干。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5、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介词“以”+动词“为”,使……成为。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义:两个词。用,介词,因为;心,心思。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藏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四、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五、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

1、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七、文言翻译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所以木材用墨绳量过(再经过加工)就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使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天赋并不是与众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啊。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了,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经典 5

一、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

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二、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四、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①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五、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七、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_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_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_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经典_精选范文网

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喜欢!高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文言句式(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