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地理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集锦推荐

发布时间: 浏览量:1

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知识点大全,以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集锦推荐 1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 < 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

⑴ 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集锦推荐 2

1、混合农业是同时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就是一个以小麦种植和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区。主要特点:

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②时间利用效率高;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

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

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

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

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商品率率高。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集锦推荐 3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集锦推荐 4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1. 水体分类

地球上的水体

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陆地水分类

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生物水、冰川水(地球上淡水主体是冰川)

2. 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补给

类型

补给季节

补给

特点

我国分

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我国为例)

雨水

补给

我国以夏秋两季为主

①水量变化大

②时间集中

③不连续

普遍,尤

以东部季

风区最典

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性

积雪融

水补给

春季

①季节性

②水量稳定

③连续性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春汛和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

冰川融

水补给

夏季

①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

②水量较稳定

西北地区、青藏高原

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1、2月份径流出现断流的原因:气温低于0℃, 冰川无融水。

湖泊水

补给

全年

①较稳定

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

普遍

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

★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

补给

全年

①稳定

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普遍

3. 水循环类型

水循环类型

发生区域

主要环节

作用

人类干预和控制的环节

海陆间循环

(大循环)

海陆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其中内陆循环包含植物的蒸腾作用)

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

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

资源得以再生

地表径流(人类影响最

大的环节,影响方式是

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

程);蒸发、降水、下渗

陆地内循环

陆地内部

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

海上内循环

海洋内部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⑴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顺南逆

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暖流;

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寒流

中高纬度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逆南无

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寒流;

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水向西流,形成逆时针流动的洋流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向东流,形成顺时针流动的洋流。

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对气候的影响

类型

概念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举例

暖流

由低纬流向高纬,水温比流经海域高

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55°~70°N大陆西岸,呈现森林景观,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如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

寒流

由高纬流向低纬,水温比流经海域低

降温减湿

受秘鲁寒流影响,南美西海岸形成了狭长的热带荒漠

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

渔场名称

成因

形成条件

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①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至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

②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

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

秘鲁渔场

盛行上升流

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3. 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

步骤: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 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的依据:

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 水资源的分布

⑴各大洲的分布: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

⑵各国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

⑶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⑴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⑵科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3.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自然

原因

淡水资源总量有限

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节流: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集锦推荐 5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TAG标签: 地理 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集锦推荐_精选范文网

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知识点大全,以供大家参考!高一地理知识点大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