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地理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参考集锦

发布时间: 浏览量:0

  文化的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又可分为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参考集锦 1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等

  ②水汽

  ③尘埃

  2、大气的垂直分层:

  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气温直接来源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对流运动为主;水汽和尘埃集中;天气和气候变化明显。

  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增加(臭氧层);平流运动为主;水汽和尘埃少(最佳航空飞行层)

  3、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

  ①防弹衣:

  ②遮阳伞: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成份对太阳辐射反射、吸收、散射;使地球表面白天的温度不会太高

  ③保温被:大气逆辐射使夜间的气温不会太低

  4、热力环流

  5、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差异造成的,全球气压带、风带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

  6、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7、气旋和反气旋

 

气压

中心气流

运动

水平方向气流运动

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

(台风)

低气压区

上升

北半球:逆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

多阴雨天

南半球:顺时针的由四周向中心辐和

反气旋

(寒潮)

高气压区

下降

北半球:顺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晴朗、干燥

南半球:逆时针的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8、锋面

类型

概念

锋面过境是的天气

锋面过境后的天气

分布

冷锋

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运动

大风、降温、雨雪

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北方秋冬季节

暖锋

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运动

连续性降水

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降低

 

准静止锋

(梅雨)

冷暖空气势力相当,锋面移动缓慢

阴雨连绵、闷热潮湿

 

6、7月份江淮地区

  9、季风气候

  10、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11、全球1月、7月等温线的分布

  1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

  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

  7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南(向低纬)凸出

  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向高纬)凸出,海洋等温线向北(向低纬)凸出

  12、全球变暖、城市热岛、臭氧洞和酸雨

 

原因

影响

措施

全球

变暖

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②森林火灾③植被被破坏④人口增长等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岛屿和低地②城市排污系统失效③海水倒灌,地下水盐度增加,土壤盐碱化④全球大气环流异常⑤霍乱等疾病增加

①改善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植树造林③加强国际合作,各国承担共同而由差别的责任④控制人口增长

城市

热岛

①人为排放热量②城市温室气体多③不易散热④通风不良⑤缺少绿地

①夏季更炎热,影响工作效率②诱发中暑的疾病③加剧大气污染④导致城市雨岛

①增加绿化和水域面积②科学规划城市建设

①太阳活动②人类使用佛里昂,消耗平流层中的臭氧

①引起全球气候异常②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的生长③引起光化学烟雾,加剧大气污染④加剧橡胶制品的老化,燃料褪色

①研发佛里昂的替代产品

酸雨

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SO2等酸性气体

①森林枯死②土壤酸化③淡水生物死亡④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①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在煤炭的使用过程中采用烟气净化等技术③加强国际合作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参考集锦 2

  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

  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我国主要的核电站

  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调整措施

  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工业发展;利用乙 汽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参考集锦 3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参考集锦 4

原因

危害

措施

自然原因: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

①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被改变,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产量将减少;高纬度国家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

③对水循环的影响——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引起地表径流发生改变。

①使用清洁能源

②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

③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

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 毁林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参考集锦 5

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TAG标签: 地理 复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参考集锦_精选范文网

文化的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又可分为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域文化 1、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非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